首页 理论教育 动态看待人类资源关系,指出老的资源进口国缓解压力的途径是与中国合作

动态看待人类资源关系,指出老的资源进口国缓解压力的途径是与中国合作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动态地看待人类资源关系,这是本研究与已有的资源关系研究成果之间的主要区别。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当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日本就用零和眼光看待它与中国的石油关系,不仅与中国在俄罗斯竞争石油来源,而且在中国东海石油开发问题上找麻烦。本书在批判资源领域的“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指出了老的资源进口国缓解资源压力的途径,那就是接纳中国并与中国合作。

动态看待人类资源关系,指出老的资源进口国缓解压力的途径是与中国合作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动态地看待人类资源关系,这是本研究与已有的资源关系研究成果之间的主要区别。

前文已经提到,资源悲观主义与资源乐观主义对自然资源的属性有针锋相对的假定。可是,建立在这些假定基础上的理论都只能解释部分的资源事件。针对静态资源关系理论的偏颇,本书基于人类资源关系的事实,提出动态资源关系理论。它能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资源关系事件。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已有的资源关系研究成果基本属于静态资源关系理论,具有宿命论的特征。有的资源关系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这一点决定了人们必然会为了自然资源发生冲突。这明显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有的资源关系研究者则提出,自然资源的供应是无限的。这注定了人们不必为争夺自然资源而发生冲突。这是一种乐观的宿命论。本书提出动态资源关系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资源关系现象。第二,本书强调人群间的不同关系对资源结果(资源短缺是否缓解)的影响,这会有利于资源政治研究、生态研究等的发展。出于对人类(资源)前途的关心,一些生态学者、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加入资源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不过,他们的研究常常只关注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忽略群体间关系对资源供需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假定所有的人对资源只有一种看法,面对资源匮乏,所有的人都会做出相同反应——或者都采取竞争策略,或者都采取合作策略。有的研究者尽管注意到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种差异对人与资源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影响。本研究指出,人们可能根据各自的信念采取不同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对资源供需会带来影响。这种动态的理论可以引导积极的资源政治和生态研究。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对不同层次的群体尤其是国家处理相互间的资源关系提供一种新思路

首先,动态资源关系理论对资源领域的“中国威胁论”是一种批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现阶段的中国工业又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在实现产业整体升级之前,中国会以更大的力度寻求海外资源。一些老的资源进口国把中国的加入看作一种威胁,其出发点实际上就是用零和的眼光看待与中国的资源关系。例如,当日本从中国进口石油的时候,日本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中国在东海的石油开发。当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日本就用零和眼光看待它与中国的石油关系,不仅与中国在俄罗斯竞争石油来源,而且在中国东海石油开发问题上找麻烦。根据我们的理论,那些老的资源进口国应该用非零和的眼光看待它们与中国的资源关系,将中国的资源进口看作所有资源进口国的一个机遇。表面上看,中国在海外寻求资源会压缩老资源进口国的进口份额,但是,由此形成的资源短缺压力会催生资源替代手段。具体来说,与中国合作,有利于推进以下的资源替代手段。第一,中国可以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推动国际资源机制更加有利于资源进口国。当资源出口国试图通过类似限产抬价措施打压进口国的时候,中国在资源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选择非常重要。第二,中国可以投入资金和技术,与其他资源进口国共同努力,开发高效开采资源的技术、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性资源等替代手段,从而缓解资源短缺。本书在批判资源领域的“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指出了老的资源进口国缓解资源压力的途径,那就是接纳中国并与中国合作。

其次,动态资源关系理论也可以为中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些思路。为了消除其他国家的零和观念,避免给老的资源进口国家以中国正在排挤它们资源份额的印象,中国除了保持和扩大与资源输出国的合作外,还要加强与其他资源进口国的合作,以求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资源替代手段。如果通过合作,中国与其他资源输入国的资源状况都改善了,实现了非零和(正和)的资源关系结果,那么中国资源威胁论自然就会逐渐失去影响力,中国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在海外获得资源。中国企业目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资源输出国的合作上,例如,与俄罗斯以及中东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等的合作上。这种合作的确可以增加中国资源的输入。形成这种合作关系有历史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仅有这种合作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这种合作,可能会让其他资源进口国采取排挤中国的政策,甚至有可能让资源出口国有机可乘,通过抬价从中国牟利。根据笔者的理论,中国也需要与其他资源进口国合作,形成共赢的关系,从而缓解中国的资源压力。

再次,动态资源关系理论的另一个启示是,我们的资源战略需要保持必要的耐性和定力。人类的资源问题往往不是由于资源的短缺,而是因为人类的创造力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乐观主义的主要缺陷正是忽视了人类各群体间关系的复杂和人类资源利用进步的艰难。比如,每一次人类能源动力系统的迭代,都绝非“小步快跑”完成的,而是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时间,其根本原因在锁定效应或路径依赖。即便新的动力系统效率和先进程度高出许多倍,但是只要人们使用旧的系统省事方便,而且社会、技术等大背景也有利于旧系统的存续(比如社会中有大量劳动人口及其家庭靠旧系统维持生计,为旧系统配套的技术成熟,原料和设备很容易获取),那么旧系统向新系统的过渡就难免是缓慢的。[2]

中国正在努力推进能源等资源的生产、利用和科技等革命,但是我们需要在热潮中保持冷静,要牢记实现资源革命的全面突破并非易事,相反即便付出艰苦努力,也往往要经历漫长过程。冷静头脑有助于让我们保持战略定力。 (www.xing528.com)

最后,本书的分析还能够解释世界资源格局的变化。回溯世界资源历史,我们能够发现格局的流变:有的国家原本位于资源格局的中心,后来逐渐滑落到边缘地带。相反,有的国家原本是边缘国家,后来运动到中心地带。各国位置变化的原因,一部分是资源禀赋的变化,更根本的是资源替代性手段发展状况不同。当一些国家内部政商关系和谐,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资源替代性手段的出现和发展,与外国政府、企业的关系也富有建设性;而同时期另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遏制资源替代性手段的发展,与外国政府、外国公司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让资源替代性手段开发罩上阴霾,结果前一类国家逐渐向世界资源格局的核心地带挺进,同时后一类国家向边缘地带滑落。

中国内部政商之间关系和谐、包容性强[3],人们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合法逐利成为社会风尚。具体到能源方面,中国电力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的电气化深入推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电力对成品油、液化天然气等其他二次能源的替代快速发展。对外,一方面中国扛起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发展跨国投资的大旗,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坚持劝和促谈,积极推进资源富集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和平。此外,中国政府积极吸引外资,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关系总体和睦。结果中国成为资源替代性手段发展的热土,共享经济[4]电子支付等新事物、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并对旧经济形成强烈冲击。如果今后这些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延续,未来中国在世界资源格局中的地位有望继续提升。

【注释】

[1]宇宙万能镜:“天空有个黄金星球含金量一千亿吨以上,比太阳大三倍”,http://gold.jrj.com.cn/2016/06/30094321133653.shtml,2016年6月20日,2019年7月15日访问。

[2]Vaclav Smil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能源动力系统迭代的缓慢:公元前1世纪,罗马水车开始被使用,但直到大约500年后,它才被广泛使用。美国森林广布、木材易得,人们长期以木柴和木炭燃料煤炭焦炭消费量更少,直到19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才发生扭转。同样在美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机械力才超过马匹和骡子等畜力,成为农业首要动力。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仍有数以百万计的骡子。到1963年,美国农业部才停止统计役畜的数量。见Vaclav Smil,Energy and Civilization:A History(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7),p.389。

[3]蔡美儿教授通过分析波斯、罗马、唐代和明代中国、蒙古、奥斯曼土耳其、西班牙、荷兰、英国纳粹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兴衰,论述了政府对异己力量包容性的有无、强弱对大国兴衰的决定性影响[Amy Chua,Day of Empire: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ll(New York:Doubleday),2007]。对国运如此,对资源等各行业兴衰的影响也是如此。

[4]共享经济是一种很好的经济形式,但是在中国,目前真正的共享经济并不多,今后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继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共享经济有两类特征:第一,物品所有者不需要为向别人提供服务而投入额外的资金(但会付出折旧、电费等成本);第二,物品所有者自己有时要使用物品。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类似是而非的“共享经济”。一种是纯粹的租赁经济。投资者花钱往市场中投入物品,并通过提供服务收取费用。是不是分时,成了这一类“共享经济”与传统租赁经济之间唯一的重要差别。另一种是少数时候是共享经济,多数时候是租赁经济,因此主要是租赁经济。举一个居民小区共享充电桩的例子。由于按规定有了固定车位,才能安充电桩,所以充电桩往往是和车位联系在一起。假设桩主(同时也是车主)愿意把桩共享出去。当他既不需要充电,也不需要使用车位时,这时桩是共享桩。但是,在桩主需要充电,或者虽然不需要充电,但是需要用车位泊车时,桩就暂时不是共享桩。此时,此桩或者是自用桩(桩主自己使用此桩,其他车主无法使用),或者是租赁桩(桩主做出牺牲,把桩和车位的使用暂时让渡出去)。在工作日的白天,桩主开车去上班,不需要充电也不需要用自家的车位时,其他车主也要去上班,不需或无法来充电,充电桩闲置,桩主想共享也共享不出去。当下班后其他车主回来需要充电时,桩主也下班回家,即便不充电,也需要用车位来停车,所以这时候桩就不再是共享桩。简言之,居民小区的“共享桩”,大体上白天是真正的共享桩,晚上则是自用桩或租赁桩。自用桩无须讨论,在共享和租赁这两种不太容易区分的属性中,由于白天共享的时候几乎无人充电,到了晚上又不再能共享,所以桩真正成为共享桩的时间很少,多数时候居民小区“共享充电桩”其实是租赁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