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美国向中国大量出口成品油,中美石油关系是互补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美石油贸易断绝。1979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第一船原油,中美石油关系发生重要变化,虽然中国对美原油出口量不大,但那时中美石油关系的性质已经变为中国出口、美国进口的互补关系。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之后至今,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石油关系从互补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不过,2013年后,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美国原油出口量大幅增长,中美石油竞争关系有所缓解(见表6-1)。
表6-1 中美石油贸易关系
(续表)
1.早期美国向中国出口石油及其断绝
中国从美国进口石油产品最早始于1863年,专供在华的外国人点灯之用。[1]当时只有美国才实现了原油的规模开采和加工炼制。
俄罗斯巴库地区从19世纪早期开始用很原始即挖井的办法生产原油,1873年瑞典诺贝尔兄弟(Nobel brothers)的参与加快了俄罗斯原油生产和炼制的现代化。1885年荷属东印度群岛地区开始生产原油。[2]
随着沙皇俄国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也建成了炼油厂,虽然美孚(Mobil)和德士古(Texaco)等美国石油公司继续向中国大量提供灯用煤油(“火油”)等成品油[3],但是,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口成品油,已经不一定等于石油就出自美国,因为美国石油公司有可能只是把俄罗斯、东印度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炼制的成品油转卖到中国。不过,即便真的如此,当时美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市场里的活动也是早期中美石油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美国及其盟国对解放区的石油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8年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政府允许向解放区输入原油,但限制其数量;第二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英国和荷兰政府同意通过美孚、亚细亚石油公司(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4]和德士古来控制对新中国的石油供应,即明确了执行主体;第三阶段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及其仆从国完全中断了对中国和朝鲜的石油供应。
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务院对石油公司的对华运油情况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共的政策尚未确定,基于此,美国国务院在1949年2月11日要求美孚和德士古公司注意在中国的石油储备量,并特别指出,上海的散装油不能超过6周的供应量,包装产品不能超过6个月的供应量。1949年3月,美国确定对华贸易控制政策,虽表示要控制输华石油数量和品种,但供油数量、区域等具体问题仍未明确。
在美国国务院犹豫不决之际,苏联石油大量涌入东北,让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承受较大竞争压力。据德士古和亚细亚各自独立的统计确认,1949年2月和3月,苏联向中国东北出口了4 000吨汽油。这些汽油全部在哈尔滨用火车运到了林彪的部队。由于苏联石油不断输入东北,加上考虑到自己在华北的投资和潜在的市场,使美孚在1949年初反对完全切断对解放区的石油供应。而且实际情况是,如果只是对一部分地区实施石油输入控制,石油将会从其他不受控制的地区流入受控制的地区,控制的效果甚微。美孚的观点也为德士古和亚细亚所认同。1949年初,在与国务院讨论关于解放区石油供应问题时,三公司一致反对美国政府对与中共石油贸易密切相关的中国香港地区进行干预,理由是在中国香港交易方便和避免引发国内公众对石油输入解放区的过度反应。并且,由于中国香港对中共取得石油极为重要,香港石油贸易受到阻止将被中共认为是美国实行禁运。这也可能给苏联增加石油出口提供了机会,并有可能促使中苏石油贸易公司之类的组织建立,进而使苏联对解放区的石油市场形成垄断。
1949年4月,国务院才向美孚、德士古和亚细亚等石油公司表明了对解放区的石油政策:
②但是,国务院申明,这种销售必须控制数量,这个数量是适应最低的民用消费需求,以避免贮存或转为军用的危险。
③而且,国务院虽然不能公开承认或促进这种状况,但认为运到解放区的石油产品最好由各公司直接办理。直接销售有利于更好控制和获取更精确的信息。只要(以后)重建相对正常的商业渠道,公司能得到更有利的讨价还价的地位。
④由于解放区没有商业航线,国务院建议不再另外运入航空汽油,售完现有存货即止。
⑤国务院认为各公司对以朝鲜为目的地的石油销售应遵循一个限制性的政策。但在这个地区实行有限的贸易是合理的,比如,可以提供朝鲜极为需要的商业肥料等项。
⑥国务院正在研究润滑油问题,但由于缺乏有效控制美国润滑油出口,在当前除了要求各公司釆取保守政策外,未能想出更合理的办法。
美国国务院的这个石油政策不仅是对华政策的反映,也是其远东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在远东的政策包括要在朝鲜半岛实现重新“统一”,“隔离”共产主义的扩张。所以,国务院的对华石油政策提到了对北朝鲜进行控制的问题。国务院的目的是通过南朝鲜的美国石油公司为北朝鲜供油,而不是让北朝鲜自由地从中国北方转口石油,以防范和压制“被共产主义控制”的北朝鲜。为实现这一点,国务院就要得到石油公司的合作,因为北朝鲜的油品有时是从中国输入的。
美国国务院打算通过供应最低数量民用石油以避免中共用于储备和转为军用,进而抑制中共的军事能力。同时,又要继续为解放区供油,而且要扩展石油公司的销售组织,以使中共依赖石油公司。这就是国务院限制和扩展的石油政策。
在此期间,发生了美国等国家的油轮向中共控制的大连港运输大量成品油的事情,这让美国政府决定要明确对华石油政策的执行主体。
1949年8月,亚细亚报告美国相关部门有4艘油轮正从罗马尼亚的黑海港口康斯坦察(Constan爫a)运油到中共控制下的大连港。据亚细亚得到的消息,这些油轮中,“凯特马斯科”(Katemarsk)号装了8 000吨煤油,“锅炉工山”(Kettleman Hills)号装了13 000吨汽油,“博勒加德”(Beauregard)号装了7 751吨汽油和4 800吨煤油,“圣克里斯托弗”(St.Christopher)号也装了汽油或煤油,数量不详。亚细亚认为这批油品是中共与苏联易货交易得到的。这次运油由于“锅炉工山”号和“圣克里斯托弗”号是美国油轮而更引起美国政府的关注。美国中央情报局将此事报告了杜鲁门(Harry Truman)总统,杜鲁门的第一反应是让海事部门将船拦下来。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NSC)认为应先咨询国务院的意见。国务院认为,根据1949年3月3日总统批准的对华贸易政策,输华石油产品数量和品种只要控制于一定范围内就应该是允许的。另外,如果海事部门将船拦下来,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且可能收效甚微,或只有修改对华政策。在当前情况下,国务院建议总统最好不直接采取拦截行动。
不久,中央情报局又认为这批输华石油产品数量很大,引起杜鲁门考虑更加严格地控制石油出口到解放区。对此,国务院采取的措施是私下给运输公司施加压力。不过,拥有“锅炉工山”号的运输公司并不买政府部门的账。这家公司声称,现行美国法律并没有禁止美国油轮租给苏联使用,公司的行为也没有违反现行法律。基于此,公司与苏联签订的租船合同会继续履行。运输公司还表示,作为一个明智的美国公民,除非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或者是政府正式要求,公司才会中止业务。所以,有关的政府交涉部门对国务院表示,只有国务院或其他政府部门直接发出正式命令才能阻止美国运输公司的行为。但是,为了防止其他美国的油轮再次加入类似的业务,必须对所有的油轮公司都发出命令。并且,为了有效地对中国东北等解放区实施石油控制,还要取得挪威和丹麦等国家的一致同意,使这些国家也保证不接受以解放区为目的地的石油业务。但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
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对美国的政策虽不是公开反对,但也只是部分赞同。在石油问题上,英国不打算过分控制石油输入中国,以免激怒中共而危害英国在华的利益。说服英国和其他国家与美国步调一致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英国的态度使美国国务院担心,如果不采取进一步行动,中国石油市场有可能落入英国手中。1949年6月左右,初到中国的另一家英国大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5]与德士古竞争中共的原油供应合同时,国务院已心生警惕。国务院一方面不愿意让德士古放弃这看起来“数量很大”的合同,另一方面又要求英伊公司如拿到合同只能以短期合同的方式供油。国务院觉得应对此局面进行控制。[6]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及其盟国对解放区的石油政策进入第二个阶段。美国杜鲁门政府把对中国实行更严格的贸易管制作为加剧冷战和遏制红色中国的一系列措施之一。1949年11月,美国国务院召集美孚和德士古讨论石油输华问题。国务院向美孚和德士古表示,国务院认可英国控制输华石油的提议,通过非正式的方式与英、美、荷三国的石油公司联合控制运华石油。为了有效地实行对华石油控制,国务院列出了三点措施:第一,三国政府共同估算一个向解放区供应石油的数量;第二,各国互相交流在华石油储备和进口信息;第三,由于在美国之外的油源不受出口许可证的控制,政府只能依靠石油公司的合作。
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48号文件出台,该文件规定了更严厉的对华贸易管制措施。美国对盟国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并通过盟军最高司令部严格管理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由于所有这些措施,朝鲜战争爆发前,中美贸易额已大幅降低。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对华出口下降最多的是石油产品,与1948年相比,1949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各类石油产品下降均超过了90%[7],其中汽油、柴油及其他燃料油、煤油、工业润滑油分别减少了94%、93%、99%、93%。[8]
1950年3月9日,美孚和德士古再次应邀与国务院商谈它们与亚细亚三家公司联合向中国出口石油问题。国务院首先表示,国务院理解三公司在中国实际上面临严峻的困难,最重要的是保护公司财产、维持最小规模的运作和为外籍员工取得通行证。所以,国务院提出的对华石油控制方案,是以最低限度数量由三公司联合运往中国。根据三公司的估计,国务院核准目前的数量(最低限度数量)是15 000吨汽油、5 000吨柴油和800吨润滑油。国务院特别提请三公司注意:①在目前除以上数量石油外不再安排别的石油运华;②在增加运华石油时要先与国务院商量;③这种安排已包括1950年从其他油源(即非美国油源)运华的石油量。国务院可以考虑修改运华石油数量。国务院方案的核心是三公司联合及精确的控制。这两点事实上都要依赖石油公司,因为国务院在估计中国最低限度民用消费数量、数量的修改、香港用油情况时,都是由石油公司提供数据。
1950年3月至4月,美国国务院取得了英国及亚细亚对联合控制石油输华的原则性同意。至此,国务院通过联合三公司控制石油输华的模式最终形成。至于这种模式的效果,国务院认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中国加以区别对待,避免将中国完全推向苏联一边,另外还可以防止中国的市场完全落入英国及其他国家手中。从操作的角度看,可以完全禁运航空汽油和一定的高标润滑油,使控制达到一种精确的程度。并且,这完全符合美国的现实利益,因为继续为中国供油是保证美国石油公司在华巨大投资和人员安全的前提,这也为美国继续影响中国提供了可能。所以,这是一种成功的、并值得推广的控制石油输华的模式。[9]
美国不仅大幅减少对新中国的石油出口,还设法阻止其他国家的石油运到中国。方法包括制止本国和盟国的石油公司和新中国做生意,阻止本国和盟国的油轮向新中国运输原油。比如,1949年11月15日,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石油公司[10]和标准真空石油公司的代表到美国国务院,他们被告知,美国政府将和英国、荷兰政府联合管制对中国的石油供应。[11](www.xing528.com)
不过,在这个阶段,美国对中国出口石油的大门还没有完全关闭,美国国务院“允许共产党中国获得足以满足其国内经济需求的石油产品”。[12]
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和其盟国开始对中国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13]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操纵下于1950年6月25日通过决议,要求成员国不对朝鲜提供帮助。28日,美国宣布对朝鲜实行完全禁运;29日,国务院下令各石油公司停止对中国出口石油产品;30日,美国政府要求英国采取同样措施;7月10日又向菲律宾政府提出类似要求。同日,美国驻巴黎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COCOM,中文简称巴统)代表在巴统会议上提出,既然美国已对朝鲜实行禁运,其他巴统国家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并要求巴统国家对中国实行像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一样的贸易管制。巴统各国在对中国的贸易管制方面起先各执己见,美国一再施加压力,有关各国遂于7月17日同意对中、朝实行像对东欧国家一样的管制。18日,英国政府又向美国表示,准备把一切石油制品列入Ⅰ号国际货单,并将要求新加坡、中国香港采取同样办法。在中国香港的存油将归英国海军部处理。24日,美、英两国代表在巴统会议上提出,把一切石油产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列入Ⅰ号国际货单,有关各国随之表示了有保留的同意。在美国的压力下,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巴统国家也加入了对中国实行石油禁运的行列。[14]之后新中国主要改为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获取石油。[15]
2.1979年后中国向美国出口原油
1959年中国大庆油田的开发获得成功。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出于对抗苏联的共同战略需求,改善了关系。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小伙伴日本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政治关系改善的大背景下,中美、中日石油关系得到改善。1973年5月8日,100万吨大庆原油启程运往日本[16],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出口原油。[17]1979年,中国产的原油第一次出口到美国,数量为1.3万桶/日。之后中国继续向美国出口原油,出口高峰出现在1992年1月,数量为446.4万桶。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逐渐增大。2013年5月之后中国基本停止向美国出口原油(见图6-1)。在中国对美国原油净出口的那些年,两国原油贸易的规模并不大。对美国来说,从中国进口的原油只占其原油进口总量的一小部分。那段时期,美国也不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
图6-1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原油数量(单位:千桶/日)
资料来源: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U.S.Imports from China of Crude Oil”,https://www.eia.gov/dnav/pet/hist/Leaf Handler.ashx?n=PET&s=MCRIMUSCH2&f=M,accessed on June 21,2017.
3.21世纪初中美石油竞争关系明显
21世纪初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快速增加,同时美国原油的对外依赖度也上升。2005年,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达到顶峰。当年,美国国内生产了4亿吨原油,但其消费量达10亿吨,对外依赖度升至60%。另一方面,1993年中国石油(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进口量反超了出口量,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在1993年之后的10多年里,中美在世界石油富聚区迎头相撞,竞相从中东等产油地进口原油,争夺日益激烈,令人担心中美间会否最终发生石油战争。[18]
在那10多年里,也有一些因素起到缓冲中美能源关系的作用。美国主要从加拿大、墨西哥等西半球产油国进口原油。1994年1月1日,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缔结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正式生效。按照该协定,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油气出口应该优先供应给美国,客观上预防了中美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竞争。多年前,加拿大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前景就被看好,这是那时候美国政府并不担心其石油供应会出现短缺,并有较强石油安全感的重要原因。[19]除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美洲还有巴西、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石油出口国。它们与美国的石油关系没有加美、墨美关系那么密切,但是它们离美国市场远比离中国市场近,美国在获得它们的石油资源方面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另一方面,美国民众即使在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走高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石油安全有乐观预期,乐观的根据是美国的石油采收率技术有明显进步,使民众对国内常规和非常规石油产量的增长有较乐观的预期。[20]消费方面,美国人相信美国石油消费的动力渐失,过去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往郊区转移、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等因素曾经推涨美国石油消费量,然而那时这些现象都已消失了。再加上美国汽车燃油效率的提升,美国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可能性并不大。[21]
尽管美国石油安全的固有安全系数较高,但还是有一些因素让中美石油关系渐趋紧张。
1996—2005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快速增加。1996年中国原油出口量上升8%,但进口量的增速更快,达32%。当年中国出口原油2 033万吨,进口原油2 262万吨,净进口量为229万吨。那一年是20世纪80年代末较大规模进口原油之后,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并持续至今。[22]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1.27亿吨,出口量只有807万吨,净进口量达到1.19亿吨。[23]9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增长了51倍,石油对外依赖度大幅提升。
同期美国的原油净进口量也在增加,1996年美国进口了750.8万桶/日原油,出口了11万桶/日,原油净进口量达739.8万桶/日。2005年,美国原油进口量增长至1 012.6万桶/日,原油出口量下降至3.2万桶/日,原油净进口量增加至1 009.4万桶/日,对外依赖度也大幅上升。[24]
除了中美都大量进口石油外,当时国际石油市场的紧张环境也加剧了中美发生石油冲突的可能性。2014年前,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经济的较快发展,世界石油消费量快速增长。199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1.88亿吨,2005年则增长到39.36亿吨,共增长23%,年均增长1.8%。[25]石油产量的增速赶不上消费的增长,引发石油储采率下降、供应将枯竭的担心,“石油峰值理论”一度很流行。[26]
那段时期,中美发生的直接石油竞争不多。中国主要从中东以及安哥拉等非洲国家进口,美国主要从西半球进口,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北非国家进口的原油数量越来越少。[27]即便世界石油供应最紧张的时期,中美直接竞争某一国石油资源的情况并不多见。中美石油进口的竞争以间接为主。在特定时间,石油供应的数量是既定的。中国得到的多了,美国得到的可能就更少;反之亦然。由于那段时期,世界石油市场的气氛总体比较紧张,中美石油竞争即便是间接进行,仍然不时有较强的火药味。
4.中美石油竞争关系的缓和
2012年起,因为页岩油产量的增长,美国石油产量开始大增。从2012年到2015年,四年里年均增长5 505万吨。[28]由于2014年下半年起,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大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下降了2 210万吨(大约42.3万桶/日)。不过,2016年9月之后,美国石油产量又开始回升。美国的成品油和原油进出口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曾经是一个成品油净进口国,但2008年,美国成品油出口量反超进口量,成为成品油净出口国,之后美国成品油净出口量不断扩大(见图6-2)。[29]美国原油净进口量近年来也持续减少。美国历史上原油进口的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为1 009.4万桶/日,之后震荡下降,到2016年,已下降到725.9万桶/日,这意味着美国的原油净进口量已经从峰顶下降了约30%。2017年美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79.4万桶/日,和2016年相比下降46.5万桶/日,降幅为6.4%。[30]而且,国际石油行业人士普遍相信,美国正在向再次成为原油净出口国稳步前进。
近几年来中美石油竞争关系缓解的关键在美国。页岩油的大幅增产导致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增加,进而使美国原油净进口量逐渐减少。进口原油对美国石油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中国石油生产和消费虽然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影响远没有这么大。
美国页岩油产量对世界石油供求关系现状产生深刻影响,也让人们对未来世界石油市场的预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既对未来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向,也对全球石油关系(尤其是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2年之前,世界石油供应吃紧,不仅把国际油价推得越来越高,而且还让石油消费国之间容易为了争夺石油资源发生矛盾、冲突。那段时期,中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在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量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一度引发世界上尤其是西方国家里关于“谁能给中国供得起油”(who can fuel China)的讨论。[31]到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全球占比不高。那一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为4.87亿吨,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7%。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国石油消费的增量在全球增量中的占比却颇可观。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了2 196万吨,当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只增长了5 050万吨,中国增量在全球增量中的占比超过了40%。[32]
图6-2 美国成品油净进口量(万桶/日)
资料来源:“U.S.Imports of Finished Petroleum Products”,https://www.eia.gov/dnav/pet/hist/Leaf Handler.ashx?n=PET&s=MTPIMUS2&f=A,accessed on June 15,2019;“U.S.Exports of Finished Petroleum Products”,https://www.eia.gov/dnav/pet/hist/Leaf Handler.ashx?n=PET&s=MTPEXUS2&f=A,accessed on June 15,2019.
中美石油关系的缓和还得益于美国对华原油出口量的增加。2015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签署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2016年1月初,一艘名为THEO T的油轮离开得克萨斯州(Texas)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Corpus Christi),先经过墨西哥湾,再进入大西洋,驶往意大利。船上满载着来自美国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在得克萨斯州南部生产的石油和凝析油,买方为瑞士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Vitol Group),这批原油来自著名的鹰滩页岩油气项目(Eagle Ford Shale)。由于之前几十年里,美国政府禁止本国石油公司出口原油,所以这是解禁后出口的第一船美国原油。[33]这一船油标志着美国原油出口的增加,会让全球原油供应量增加,这样中国在国际上购买原油会更容易。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石油贸易关系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当年净进口量为30.5万吨,2017年,数量已经达到765万吨,是2016年数量的25倍。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对美国原油净出口,数量累计为928万吨。2017年中国从美国的原油净进口量已经很接近之前15年里中国对美国原油净出口量的总和(见图6-3)。由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盈利前景好[34]、产量预计将继续增长,它们将更加积极地向中国等国家出口原油。美国对华原油净出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中美之间的石油关系除了它们之间的直接关系外,还包括间接关系。目前中美间的原油贸易量对两国各自的原油对外贸易量而言,都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2017年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在中国的原油进口总量中只占约2%。在中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国中,还没有美国的身影。对美国来说,它虽然已经下降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原油进口国,但每年净进口规模仍然达数亿吨,与中国几百万吨的原油贸易规模在美国的石油外贸大棋局中,仍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颗小棋子。另一方面,中国与日本、欧洲国家等美国的盟国之间的石油关系也是中美石油关系的重要部分。如果中国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关系紧张,也会间接导致中美石油关系恶化。
幸好中国也找到了较多的石油替代性手段。虽然它们的威力远远不如美国页岩油气革命那么强大,但它们还是为中国缓和与美国、美国的盟国以及其他世界石油进口国之间的石油关系创造了一定条件。
图6-3 美国对中国原油净出口量(单位:万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