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把前面提及的资源关系见解做一个大致概括(见表1-1)。
以上关于资源关系的见解,其论证似乎都很严谨,说服力往往看似较强。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缺陷:它们的论述都基于某一种基本假定,而这种假定只是有些时候才符合实际情况。
表1-1 悲观和乐观的资源关系见解
资源悲观主义者或者假定自然资源没有可替代性,或者假定即使存在替代性资源,替代作用也可以忽略不计[51]。资源乐观主义者则笃信资源的替代手段总会及时出现并发挥足够强的替代作用。如果随时随地总有足够多的替代资源,资源冲突发生的可能性自然会较小。由于资源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本假定都是固定的、静态的,所以它们都是静态的资源理论。
按照静态资源理论,一旦出现资源短缺现象,人类群体之间是否对抗完全取决于该资源是否具有可替代性。如果短缺的是可替代资源,则群体间不大可能发生冲突;如果出现短缺的是不可替代资源,则群体间很可能发生冲突。按照这样的静态理论,人类群体是否因资源发生冲突与过程无关。
对于多数资源而言,其可替代性并不明晰。因此,不同流派的学者会根据自己的哲学来看待资源的可替代性。资源悲观主义者常常认为资源不具有可替代性,资源必然具有零和的性质。乐观主义者认为资源具有可替代性,资源不具有零和的性质。资源悲观主义者和资源乐观主义者都能够解释一些资源关系事件。但是,他们往往将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看作资源本身的内禀性质。静态资源理论的框架见图1-1。
图1-1 静态资源理论的框架
图中,对于一个流派来说,资源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是确定的,因此,是否发生冲突也是确定的。实际上,对大部分资源而言,其是否具有可替代性,这一点是不确定的。除了技术性因素之外,还有三个大的因素可以改变资源被替代的可能性。第一个因素是,资源短缺带来的经济压力。在这种经济压力下,人们会设法采取资源替代手段,包括开发节约资源的技术、寻找替代性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开采同类资源。由此,可能增大资源供应以及减小资源依赖,从而缓解资源短缺。第二个因素是,资源短缺导致的纷争和对抗。由于人们将精力和经费用于资源竞争、对抗甚至战争,这会耽误替代手段的开发,使得资源短缺变得更为严重。第三个因素是,人们可以承受资源短缺的时间[52]。承受时间越长,替代技术开发出来的机会越大。
人们在资源竞争中的关系可能改变上述三个因素的比重。如果人们因为资源短缺而发生严重冲突,那么可用于开发替代技术的资金、人力、物力就难以保证,替代技术也就不能及时发展出来。如果部分大国依靠军事实力强占了大部分资源,就会缺乏资源短缺的经济压力,开发替代手段的动力就不够强。人类群体之间如果不充分合作,能够忍受资源短缺压力的时间也会短一些,资源短缺导致的问题就可能爆发出来。因此,稀缺资源的替代手段能否及时出现是与群体间资源关系状态有关的。图1-2显示了这种关系。(www.xing528.com)
图1-2 动态的资源关系
图1-2中,如果各群体选择合作,则开发出替代手段的可能性大,避免资源冲突的可能性也就大。如果各群体选择了对抗,则开发出替代手段的可能性小,冲突也就难以避免。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资源的替代性手段能否及时出现对人的选择是敏感的。如果人们忽略资源替代手段的存在,将资源关系看作零和的,并根据这种观念采取对抗行动,那么资源冲突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人们重视资源替代手段的开发,将资源关系看作非零和的,并根据这种观念采取相应行动,那么出现资源冲突的可能性就较小。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即使人们用零和的眼光看待资源关系,不同国家(族群)间甚至出现了冲突,资源替代手段也可能由外部开发出来,并在冲突之后传入系统中来,从而缓解资源短缺,并使得资源冲突的意义下降。这样的资源关系可以称作动态的资源关系。
封闭的系统是指这样的系统,有能力开发资源替代手段的人群基本都在这个系统中。一旦这个系统中出现了剧烈的冲突,资源替代手段的开发就会受到阻碍,资源短缺现象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群体间的资源关系会呈现零和关系。
开放的系统是指这样的系统,在系统之外还存在着强大的替代资源开发能力。当系统中的行为体都卷入冲突时,系统外也可以开发出资源替代手段,但是冲突会妨碍资源替代手段的传入。只有系统中的冲突结束,资源替代手段才能有效传入,从而缓解系统中的资源短缺压力。
不论在封闭还是开放的系统中,群体间的资源关系都带有路径依赖的特征。那些认定资源不可替代的行为体容易选择对抗,造成的结果是,替代手段或者不易开发出来(封闭的系统),或者不易传入(开放的系统),资源冲突也就难以避免,最后证实了行为体最初的认定。那些认定资源可替代的行为体容易选择合作,其结果是,或者有时间开发出替代手段(封闭系统),或者促进了替代手段的传入(开放系统),资源冲突也就避免了,行为体最初的认定最后也证实了。可见,这种路径依赖的现象使得群体间在资源竞争初期的行为非常重要。
笔者在此做一个回溯:资源关系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学者们就人类资源关系的特性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流派划分已经难以刻画最近几十年的资源问题辩论。学者们按照他们的观点和逻辑进行了事实上的整合,逐渐形成了资源悲观主义和资源乐观主义两个对立的流派。资源悲观主义将人类资源关系看作零和的,因此,对这一关系前景的判断是悲观的;资源乐观主义将人类资源关系看作非零和的,因此,对这一关系前景的判断是乐观的。可喜的是,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与这两个流派的成熟是同步的。
由于资源问题本身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在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时候,资源悲观主义者和资源乐观主义者都需要从其哲学出发,假定资源是零和的或者不是零和的,由此推测人们围绕资源是否会发生冲突。
资源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共同缺陷是它们都是静态的资源理论。它们假定资源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与人的选择无关,国家(以及其他层次的人类群体)间关系对自然资源是否具有可替代性没有影响。这和事实不符。更好地认识资源关系,需要我们用动态资源理论替代静态资源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