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扶贫: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的减贫利器

产业扶贫: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的减贫利器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关系。随着产业扶贫的开展,区域经济得到增长,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最终实现减贫目标。相较于一味用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贫这种“造血式”措施更适合我国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贫困现状。由以上描述不难看出,产业扶贫的理念对于贫困区域扶贫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确实可以解决现在农村贫困的一些问题。

产业扶贫: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的减贫利器

产业扶贫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关系。随着产业扶贫的开展,区域经济得到增长,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最终实现减贫目标。相较于一味用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贫这种“造血式”措施更适合我国分布广、数量多的农村贫困现状。

同样,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为产业引进奠定了基础。交通通信条件达到市场要求,产业发展模式才有了动力,才有可能使贫困区域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但是,道路和通信设施建设只是前期工作,产业扶贫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在现实中,产业扶贫真正创造大量收益、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改善区域经济的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理想,问题有以下几点:

1.没有解决产业引入之后的发展问题,贫困地区吸引力不足

在贫困地区引入产业可以分为两种——市场需求型和资源禀赋型(梁琦、蔡建刚,2017)。前者一般贴合市场和社会需求,但贫困地区的条件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生产的;后者主要是在考察贫困区域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后,选择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产品,却可能因为交通、产量、物流、营销等问题,现阶段并不具有很好的销路。不管引进哪种产业,我们都可以看到,贫困地区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先天的不足——市场需求型不一定适合,资源禀赋型其他方面跟不上。要想真正打开产业引进的路子,最重要的是弥补企业后续发展的额外成本。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指出,贫困县分布较为广泛,虽然基础设施已经改进了不少,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原因,相较于经济发达区,贫困县的投资环境肯定有所不足,这也是企业没有选择落户于贫困区域的理由。

2.企业与贫困户利益不一致,引进的产业不适合贫困户(www.xing528.com)

市场经济中,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做出抉择,雇佣贫困户参与劳作很有可能不是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择。首先,正如前文介绍的那样,贫困户大多存在弱劳动能力的情况,引进的企业一方面可能无法针对弱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可能留村的贫困户劳动力在体力、能力、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法满足企业要求。这种情况下,引进的产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导致贫困户并没有收益。其次,发展产业面临市场风险,贫困区域往往生产规模有限,农业集体生产程度较弱,以村落为划分依据的模式难以将产业真正做大,小规模的产业扶贫在带动能力上比较弱。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使贫困山区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让贫困户望而却步。

3.产业扶贫金融方面存在短板,融资渠道有待优化

虽然政府已经给予扶贫工作极大的财政支持,但是对于产业的长期发展来说,财政补贴只是杯水车薪,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依然突出。贫困山区基础差、底子薄,落户于此的企业往往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回收期更长。然而农产品收购的季节性明显、收购量集中,往往需要采用最传统的现金方式结算,难以延缓和赊账,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同时,入驻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资金流动性约束突出。此外,对于农民来说,最被看好的农民合作社组织主体,则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以前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松散,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由以上描述不难看出,产业扶贫的理念对于贫困区域扶贫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确实可以解决现在农村贫困的一些问题。吸引龙头企业、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和鼓励贫困农户参与创业与就业,是产业扶贫发挥作用的三个关键要素,面对实际发展中产业扶贫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从这三个关键要素着手,对其起到激励作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也是下文构建税收激励机制的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