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是中古良贱身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等级,也是中古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 正确认识奴婢问题,对理解中古时期良贱身份制度,探讨这一时期社会关系,进而深入认识古代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世文献中的奴婢资料,相对较少,在笔记小说中的奴婢资料又杂乱零散,这使探察奴婢问题存在较大困难。而敦煌吐鲁番文献中保存的基层社会中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奴婢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2)
为此笔者在1990年曾撰文对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做过整理与分类介绍,并论述了它们的史料价值。受当时发布资料的限制,相关工作难免有所疏漏。(3)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敦煌文献的公布趋于完整,吐鲁番文书又有新的发现。因而有必要在当年研究的基础上,对所有已公布的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奴婢的资料进行更全面的梳理。
一、 敦煌汉文文献中的奴婢资料
根据目前已公布出版的敦煌文献统计,汉文文书中涉及奴婢的资料约有一百余件。依照文书的性质,我们把这些文书分为以下五类:1. 契约类,包括含有人身典卖信息的各类契约、放良书以及涉及奴婢的遗书、分家书、放妻书等;2. 籍账类,主要包括载有奴婢信息的户籍、手实、差科、名籍、账历等;3. 政书类,主要包括与奴婢相关的公验过所、牒状敕诏及律令格式等政府公文;4. 生活类,主要包括涉及奴婢的书仪斋文、愿文祝词、社邑文书与占卜文献等;5. 文学作品类,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曲子词及变文各类俗文学等。
契约类文书共有十二件,其中有关卖身、典身、赎身契四件,其他契约三件,放良书两件,放妻书两件,遗书一件。
(1) P.3573《后梁贞明九年闰四月曹留住卖奴仆契》,全文共九行。(4)
(2) Дх.05299《唐天祐六年洪池乡人典男契》,全文残存六行,推测应为典身契。(5)
(3) Дх.01409《后梁贞明六年辛奴子典腹生男胡儿契》,十三行。(6)
(4) BD11994《赎小儿残历》,全文共四行。据残存文字推测,是一件内容为赎回因债借贷所抵押小孩的残契,书成于十世纪五六十年代。(7)
(5) 羽063《神沙乡吴山子便麦契》,该文书原为李盛铎旧藏,现藏杏雨书屋,全文共十行,推测为归义军时期十世纪写本。(8)
(6) P.4525《宋太平兴国三年养女契(稿)》,全文共十六行,记载了康会某把家僮康顺昌的女儿收为养女事宜。(9)
(7) S.2746V《辛巳年押牙王仏德买驼马契》,该件《英藏敦煌文献》未收录,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4卷对此有缀合释文,提及一典家女。(10)
(8) Дх.03002《丁巳年十一月十七日亲情□□放书一件》,残存十行,是一件奴婢放良文书。(11)
(9) Дх.11038《谨立家僮放书一道》,十三行,是一件完整的放良书样文。(12)
(10) S.6537V《文样》中有一件《放妻书》,文书提及作为家产奴婢的析分处理。(13)
(11) P.3212V《夫妻相别书一道》,文书反映了因贫穷而卖子女的情况。(14)
(12) 浙敦065《尼灵皈遗嘱》,全文十四行,涉及一婢。(15)
籍账类文书共十一件,其中户籍、受田籍、名簿八件,寺院账历两件,差科簿一件。
(1) 津艺060《唐咸亨二年沙州胡萨坊口户牒》,该户牒记载了两户十七口,其中有奴婢二人。(16)
(2) Дх.3676V《力皓等户账》,文书残片中载有婢一人。(17)
(3) Дх.4679《□隆年二月三日户籍残片》,该件存四行,记有奴二人。(18)
(4) P.3935V《索子全户受田籍》,记载了索子全户有奴婢二人。(19)
(5) Дх.2163+Дх.2393背《大中六年十一月女户宋氏汉授田牒状》,记有婢一人。(20)
(6) Дх.2163《大中六年十一月百姓杜福胜授田牒状》,载奴婢四人。(21)
(7) Дх.1393+1465V《佃种土地人名目》存有两行“奴由子三亩半”“奴九儿五亩”,反映了奴婢佃种的情况。(22)
(8) S.11287《征行名簿》是由多件残片组成的军士名籍,其中载有奴婢十八人,部曲二人,是研究奴婢参军问题的重要材料。(23)
(9) S.5947《宋家南宅官健十寺厮儿、十寺百姓用面历》,记载寺属奴婢十六人。(24)
(10) S.2474/2《太平兴国五年至七年油面破历》,提及索都衙的一名家僮。(25)
(11) Дх.01299《等爱寺新上差科》,记载了等爱寺“奴婢不多”“家人无食”,侧面反映出寺院占有人口的状况。(26)
政书类文书共十七件,其中诏赦一件、法律文书三件、官府案卷牒状十三件。
(1) P.2696《唐中和五年三月车驾还京师大赦诏》,文书涉及贱口赦免。(27)
(2) S.1344《唐开元户部格》,存六十九行,共有完整格文十七条,其中长安二年(702年)条为禁断男女质卖事宜。(28)
(3) P.4634《唐永徽二年令卷第六》,记载了户曹参军掌“户图宅、债负、过所、奴婢、田庄及戈猎之事”(29) 。
(4) ch.0045《捕亡律》,该断片残存十四行,内容为唐贞观律文,记载了部曲、奴婢匿主的相关条文。(30)
(5) S.89V《官府审婢迎定牒》,仅存一行,年代不明,是一件奴婢偷盗的官府断案文书。(31)
(6) S.389《肃州防戍都状》,该件书成于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中旬,是研究甘州回鹘的重要材料,提及奴、客。(32)
(7) S.619V《都虞侯安怀恩处分赵奴奴兄弟诤论事牒稿》,据同号文书《曹子盈状》,曹子盈生活在公元900年左右,可大致判断文书年代在九、十世纪之交。这件未完成的稿牒残存五行,文意颇费解,但反映了奴婢身份继承、放免、自赎等情况。(33)
(8) S.11456《唐开元十三年陈思李齐娶妻案卷》由五个片段组成,是官府审理婚姻纠纷案件的记录,涉及婢女。(34)
(9) P.2803《唐景福二年二月押衙索大力状》,该牒状反映了私奴婢的婚配、役使等情况。(35)
(10) BD15406《唐敦煌县用印事目历》,书成于公元七至八世纪,文书中“牒神泉观为置庆婢伊勒事”、“下敦煌乡为阴嗣庆婢伊勒卖与神泉观事”两道反映了道观畜养、买卖奴婢的情况。(36)
(11) P.4040《后唐清泰三年洪润乡百姓章午牒》,文书中章午之女因罪罚入北宅驱使,反映了敦煌归义军时期的官奴婢状况。(37)
(12) S.4489《宋雍熙二年六月慈惠乡百姓张再通乞判分割祖产状》,文书中张再通曾被哥哥质卖,又自己借贷赎身,反映了典身制相关情况。(38)
(13) BD15438《道深为与弟惠晏分割债负上神亳牒》,书成于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文书提及奴仆,对了解僧人财产、家庭关系有一定价值。(39)
(14) S.528V《三界寺僧智德状》,此件为归义军时期写本,存十行,是认识僧尼畜养奴婢的重要材料。(40)
(15) P.2942《河西节度使判集》,书成于唐永泰元年(765年)至大历元年(766年)间,其中《朱都护请放家口向西并勒男及女婿送》一事涉及奴婢。(41)
(16) Дх.1335《归义军都虞侯司奉判令追勘押衙康文达牒》,十世纪写本,记载了康文达自小畜养一仆名苟奴在家劳作。(42)
(17) Дх.1400+Дх.2148+Дх.6069《于阗天寿二年九月弱婢员嬢祐定牒》,提及于阗国公主的两位侍婢。(43)
生活类文书共六十五件,其中书仪斋文七件、愿文祝词九件、具注历三件、回向疏一件、社邑转帖四件、占卜文献四十一件。
(1) S.329《书仪镜》中有两件与奴婢相关的书信文书:《奉马口奴婢书》两行,是赠送奴婢的附函;《四海奴婢亡书》两行,是给亡失奴婢主人的安慰信。(44)
(2) S.5643《失名书仪》有一篇《谢奴婢偷盗放罪语》,全文共两行。(45)
(3) S.5637《文样(诸杂篇第六)》中有两篇赞美奴婢的文书,僮德篇存十五行,婢德篇存六行。(46)
(4) S.1522《文样》中有一篇《亡奴婢文》,是奴婢死亡时使用的斋文,存三行。(47)
(5) P.3362V《释门文范》有《奴婢》条,存两行,同样是奴婢死亡时使用的斋文。(48)
(6) 上图060《亡文》有《奴婢死》条三行、《放良》条两行,是研究寺院奴婢的重要材料。(49)
(7) S.6417《文样》有一篇《从良文》,字迹潦草难辨,是奴婢从良使用的斋文。(50)
(8) P.3284《新集吉凶书仪》中《嫁受函仪》《女家铺设仗仪》,在婚礼的步骤和新婚祝愿词中都涉及奴婢。(51)
(9) P.2646《新集吉凶书仪上下两卷并序》中《告婚书》,相关内容与P.3284相同。(52)
(10) S.329V《祝愿新郎文》,这篇新婚祝词中涉及奴婢。(53)
(11) P.2976《咒愿新女婿》,提及奴婢。(54)
(12) P.3350《下女词一本》,多处反映了奴婢役使的情况。(55)
(13) S.5546《咒愿一本》,祝词中涉及奴婢。(56)
(14) S.9405V《愿文》残片,祝词中涉及奴婢。(57)
(15) BD16277+BD16278B《修营庆赞文》,修营完成的祝词中提及奴婢。(58)
(16) BD04064V《驱怪文》,提及奴婢。(59)
(17) S.95《后周显德三年具注历日》,涉及奴婢。(60)
(18) S.276《癸巳年具注历日》,涉及奴婢。(61)
(19) P.3492《唐光启四年戊申岁具注历日》,涉及奴婢。(62)
(20) P.2697《后唐清泰三年九月比丘僧绍宗为亡母转念设斋施舍放良回向疏》,内容涉及家童青衣女富来及其儿什儿的放良。(63)
(21) P.5032《公元984年渠人转帖》,该件是下发给渠人修理河道的通知单,要求“须得本身,不用奴”,侧面反映奴婢代替主人劳作的情况。(64)
(22) P.4017《渠人转帖抄》,要求渠人修理河道时“是须壮夫,不用厮儿女”(65) 。
(23) P.3412V《壬午年五月十五日渠人转帖》,提及厮儿。(66)
(24) P.3779《徒众转帖》,提及厮儿。(67)
敦煌遗书中的占卜文献数量庞杂,内容丰富,不少占条与奴婢相关,现将其整理如下表:(68)
续 表
续 表
文学作品共三十余件,其中变文小说十三件,百行章一件,诗词二十余件。
(1) S.610《启颜录》,有一则与奴婢买卖相关。(69)
(2) S.2204《董永变文》,记载了董永“所卖当身殡耶(爷)娘”的故事。(70)
(3) P.2747《捉季布传文》,另有P.3697等十余个写本,故事中反映了奴婢买卖的情况。(71)
(4) S.133V《秋胡小说》,记载了秋胡求学前后的故事,提及奴婢。(72)
(5) S.2073《庐山远公话》,记载了慧远被掳为奴仆,并以奴仆身份说法的故事。文中有不少关于奴婢买卖的信息。(73)
(6) S.6836《叶净能诗》,反映了道观奴婢的情况。(74)
(7) S.5674《孔子项托问书》,另有羽033等十八个写本,涉及奴婢。(75)
(8) P.3910《茶酒论》,另有P.2718等五个写本,涉及奴婢。(76)
(9) 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有对奴婢生活细节的描述。(77)
(10) P.2633、S.4129《齖新妇文》,提及奴婢。(78)
(11) S.5257《先天元年九月一日敕旨京城诸寺各写示道侵损常住物恶报灵验记》,记载了两件佛教灵验故事,侧面反映出寺院畜养奴婢的情况。(79)
(12) S.6454《十戒经》,另有羽003R等11个写本,书成于景龙三年(709年)至至德二年(757年)之间,戒文中有“与奴婢言则慎于事”条。(80)
(13) P.3764《太公家教》,另有S.1163等四十余个写本,据刘安志考证,该蒙书写于七世纪下半叶,反映了社会意识中奴婢相关情况。(81)
(14) S.1815《百行章》,另有S.1920等二十余个写本,其中《严行章》第二十记载了“若家无杖,奴婢逃亡”。(82)
白话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俗浅显,主题多与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关,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和心态,奴婢在他的诗中也屡屡出现。此外,敦煌其他诗词中也有部分保存了奴婢资料。现将其整理如下表:(83)
续 表
续 表
二、 吐鲁番文书中的奴婢资料
对目前已公布的资料统计,此次整理涉及奴婢的吐鲁番汉文文书共五十一件。根据文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1. 契约类:主要是奴婢买卖契约、放良书及涉及奴婢的遗书;2. 籍账类:包括载有奴婢信息的户籍、手实、账历等;3. 政书类:主要包括涉及奴婢的官府文书,如公验过所、讼辞牒文等;4. 生活类:主要包括涉及奴婢的书信、占卜、墓葬文书等。
契约类文书共六件:奴婢买卖市券四件,遗书一件,放良书一件。
(1) Дх.11414V《前秦建元十三年七月廿五日赵伯龙买婢契券》,存六行。(84)
(2) 73TAM509:8/12-1(a),8/12-2(a)《唐开元十九年唐荣买婢市券》,该件首尾完整,是奴婢买卖完成后契约交验官府批准形成的市券。文书记载了婢失满儿在西州市上卖出,年龄十二岁,价格为练十匹。据文书样式及内容分析,这件文书是同墓文书唐谦益请过所案卷所附抄件。(85)
(3) 73TAM509:8/4-73(a)《唐开元二十年薛十五娘买婢市券》,该件是奴婢买卖完成后契约交验官府批准形成的市券。文书中在西州市上卖出的胡婢绿珠年龄三十岁,价格为大练四十匹。这件文书同样是唐谦益请过所案卷所附抄件。(86)
(4) 97TSYM1:5《阚氏高昌永康十二年闰月十四日张祖买奴券》,共九行,记载了张祖从粟特人康阿丑处买得胡奴一人,价格为一百三十七匹。柳方撰文对这件文书作了介绍。(87)
(5) 2006TZJI:138《麴氏高昌延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绍德遗书》,残文共十三行,遗书中涉及奴婢。冻国栋对这件文书作了介绍。(88)
(6) 大谷1507《奴隶解放文书》,存两行,根据残存文字可知为放奴文书。(89)
籍账类文书共十五件,其中官府账目两件、户籍名籍十件、差科簿一件、寺院手实、账历各一件。
(1) 64TAM4:46/1《唐支用钱练账一》,提及买婢。(90)
(2) 64TAM4:47,49,48《唐支用钱练账二》,同样提及了买婢。(91)
(3) 2006TSYIM4:5-1《前秦建元二十年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该户籍登有五户三十六口,奴婢四人。该件是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现知最早的户籍,也是古纸写本中最早的户籍。荣新江对这件文书作了细致的研究,张荣强更正补充了录文。(92)
(4) 66TAM31:14《高昌昭武九姓胡人曹莫门阤等名籍》,记载了奴三人。(93)
(5) 64TAM35:29(b)《武周阴仓子等城作名籍》,记有奴四人。(94)
(6) 67TAM83:10《唐师师等名籍》,载有奴三人,其中奴尾奴又见于同墓67TAM83:12/1《唐阴行感等残名籍》。(95)
(7) 2006TZJI:033《唐开元四年后西州高昌县宁昌乡逃死名籍》,记载了唐长安二年至开元四年间高昌县死、逃、没落人口情况,其中有部曲一人,婢六人。(96)
(8) 大谷1042《丁男丁女断简》,载有奴一人。(97)
(9) OR.8212/518《蒲户口簿》,载有奴一人。(98)
(10) 97TSYM1:11-4《残名籍》,载有奴德子一人。(99)
(11) 大谷5408[A面]《名籍断片》,残存三行,有奴一人。(100)
(12) 大谷4157《性质不明文书》,该件残片仅存“术荣宗婢花女”一行。(101)
(13) 大谷8074《安西差科簿》,载有家人五人,奴一人。(102)
(14) 2006TAM607:4(a)《唐神龙三年正月西州高昌县开觉等寺手实》,该文书由两座寺院残手实黏连而成,属于官府保管的档案。文书中并未记载具体贱口情况,但反映了寺院中存在奴婢、部曲。据同墓文书与其他吐鲁番出土文书推测,开觉寺为高昌县寺院,文书书成于707年。(103)
(15) 60TAM80:15,16/3,16/2《高昌某寺条列粮食账》,载有奴婢饮食资料。(104)
政书类文书共二十五件,法律文书一件、官府案卷牒状二十一件、西州事目历三件。
(1) 大谷5098[A面]+8099[A面]《贼补盗律残片》,分别残存两行、三行,是有关人口买卖的法律条文。(105)
(2) 66TAM62:6/2《翟彊辞为负麦被曳牛事》,涉及一奴名佛流。(106)
(3) 64TAM4:35(a)《唐瀵舍告死者左憧憙书为左憧憙家失银钱事》,从文书内容看,瀵舍当为左憧憙的叔叔,被冤枉偷盗左憧憙五百文钱而向官府申辩,案件涉及了左憧憙家大小奴婢。(107)
(4) 66TAM61:20(a)《唐麟德二年畦海员辩辞》,是官府对畦海员租牛给鞠运贞的审问判辞,提及一婢。(108)
(5) 73TAM221:62-2(a)《唐永徽三年士贞辩》,辩辞中提及士贞与两个奴婢一起种粟。(109)
(6) 75TKM89:1-2《高昌章和十一年都官下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四县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该件与同墓文书75TKM89:1-1《高昌章和十一年都官下交河郡司马主者符为检校失奴事》内容相同,是下发给地方寻找翟忠义失奴的公文。(110)
(7) 67TAM93:15(b)《武周长安二年西州高昌县顺义乡人苟仁残辞》,提及一婢。(111)
(8) 72TAM184:9(a),11(a)《唐开元十二年残文书牍》,末尾两行有“分付家人奴子”,此处家人应为家奴。(112)
(9) 64TAM35:16《唐西州高昌县追人勘问帖》,该帖要求的审问名单中有奴三人。(113)
(10) 73TAM509:196/6(b)《武周军府帖为领死驴价钱等事》,提及一家奴。(114)
(11) 73TAM509:8/8(a),8/14(a),8/21(a),8/15(a)《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涉及奴婢二人。(115)
(12) 73TAM509:8/5(a)《唐西州天山县申西州营状为张无锡请往北庭请兄禄事》,提及奴胡子一人。(116)
(13) 73TAM224:080/1(a)《唐西州蒲昌县户曹牒为催征逋悬事》,提及一奴。(117)
(14) 2006TBM113:6-3《唐西州某县何花辞为男女放良事》,全文共四行,残卷中记载了放出从良的两个奴婢。根据载有文书中人名的其他文书推测,书成年代当在显庆三年(658年)至乾封元年(666年)之间。(118)
(15) 2004TBM207:1-4《唐仪凤三年九月西州功曹牒为检报乖僻批正文案事》,提及略良胡,可能为专门压良为贱贩卖人口的胡人。(119)
(16) 2006TSYIM4:3-1背《北凉文书为偷盗事》,残案卷中提及一婢。(120)
(17) 2006TSYIM4:3-18《北凉爱纪辞》,残案卷中提及一沙弥奴相生。(121)
(18) 2005TST54《唐咸亨元年后西州仓曹文案为公廨本钱及奴婢自赎价事》,提及奴婢自赎身事宜。(122)
(19) 大谷1037+1254,1256+1419,1013+2831《唐贞观十七年六月西州奴俊延妻孙氏辨》,该文书由六个残片组成,可两两缀合,是关于奴俊延妻的审问记录。(123)
(20) 大谷1263《官厅文书》,载有“诸牧监所有尉长户奴婢等”。(124)
(21) 大谷2845《西州高昌县佃人文书》,有奴佃作的记录。(125)
(22) OR.8212/520《唐开元年间西州都督府诸曹符帖事目历》,有一行“法曹符为公主寺婢逃走事”。(126)
(23) 64TAM2:20/2(a),16(a)《唐西州事目》(二)有“买婢患手请退事”一道。(127)
(24) 64TAM2:20/2(a),16(a)《唐西州事目》(五),记载了“买得婢请给粮事”“奴得伽等将练事”两道。(128)
生活类文书共六件,其中移文、钱物疏四件,占卜文书两件。
(1) 65TAM42:40《唐缺名随葬衣物疏》,记载了车、牛、奴婢十具。(129)
(2) 2004TMM102:4,6吐鲁番新出《唐显庆元年宋武欢移文》,随葬物品中有奴婢十具,刘安志根据主人墓志,推断书成于656年。(130)
(3) 64TAM4:29(a)《唐咸亨四年左憧憙生前功德及随身钱物疏》,提及了左憧憙的六个奴婢。左憧憙身份为高昌县崇化乡前庭府卫士,家产殷厚,同墓有他放贷、买园、租地、买奴等十余件文书,对认识唐西州基层社会有重要价值。(131)
(4) 64TAM29:44《唐咸亨三年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提及奴婢。(132)
(5) 97TSYM1:13-5,13-4,13-3(a)(c)(b)《古写本易杂占》,该写本共五十九行,有四处提及奴婢,分别为第十五行(奴婢、六畜、行作、谋事、见贵人、请谒皆可)、第三十二行(当亡财失物,奴婢、六畜死)、第四十四行(必口舌辞讼相让,女子、奴婢逐人走)、第五十八行(扶奴婢、忧逃亡)。(133)
(6) 97TSYM1:13-3(c)背《古写本甲子推杂占》,一处提及奴婢。(134)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从和田、楼兰、麻扎塔格、黑城子等地发现的一批汉文文书中,部分也含有奴婢资料,已公布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混入的黑水城文献也有几件涉及奴婢,现将其整理如下:
(1) OR.8212/1557《唐别奉康云汉文书》,载有奴二人。(135)
(2) OR.8212/1901《残书信》,残存十行,涉及奴婢买卖。(136) (www.xing528.com)
(3) OR.8212/1930(1)《唐残文书》,残存七行,提及奴婢二人,内容似为出度已放良婢善女为尼事宜。(137)
(4) OR.8212/716《唐家人胡子等用粮账》,残片提及的家人胡子应为私奴婢。(138)
(5) OR.8212/719《唐果物账》,有“家人执壁”。(139)
(6) OR.8212/734《元河渠司上亦集乃路总管呈文》,是一件元代与人口买卖公文。(140)
(7) OR.8212/998《残籍》,残存一行四字,载有一婢吐子。(141)
(8) OR.8212/1113《残账》,残存两行,载有家奴敏官一人。(142)
(9) OR.8212/斯5868《唐护国寺三纲令外巡僧大领家人刈草浇田帖》,涉及寺奴婢。其中僧大又见于OR.8212/斯11585《唐护国寺残文书》,该文书内容与僧大遗失典婢契有关。(143)
(10) 敦研381《元延祐三年永昌税吏司文书》,全文共七行。(144)
(11) Дх.2957《光定十三年十月初四日杀了人口状》,记有“杨青士户下驱虏二人”一行。(145)
(12) Дх.1403《皇庆元年刑房大赦令》,残存九行,该文书中奴婢杀主不在赦令之内。(146)
(13) Дх.01348《买婢契》,文书残存七行,据乜小红考释书成于元代。(147)
以上,本文对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再次进行了梳理与分类,这些资料的价值及其所揭示的相关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
(原刊《敦煌学辑刊》2019年第1期,合作者:曾柏亮)
(1) 关于中古时期的奴婢问题,学界探讨者颇多,研究目录请参见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锦绣:《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1990年,作者曾对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加以整理分类并略论其价值。本文则是根据近三十年来新刊布的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再对奴婢资料加以整理分类介绍,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3) 参考李天石:《敦煌吐鲁番汉文文献中的奴婢资料及其价值》,《敦煌学辑刊》1990年第1期,第1—15页。
(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5) 图版见《俄藏敦煌文献》第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该件在《俄藏敦煌文献》中无命名,乜小红考释过内容并定名,但编号误为Дх.0529,据《俄藏敦煌文献》校正为Дх.05299。参见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6) 图版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1997年版,第154页。《俄藏敦煌文献》中定名为《贞明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典物契》,据乜小红考释,该文书内容并非典物契约,而是辛奴子将腹生男出典给押衙康富子所立下的凭证,是一件典男契,参见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第105页。
(7)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1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8) 图录见[日]吉川忠夫编《敦煌秘笈》影片册一,杏雨书屋2009年版,第390页。从敦煌借贷文书整体看来,蕃占时期粮食借贷债务人多为部落百姓或寺户,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债务人多为某乡百姓;蕃占时期粮食借贷的债权人多为寺院都司仓、佛帐所或常住处,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债权人较多为僧正、法律、押衙等富人。该件文书借贷人为神沙乡百姓吴山子,债权人是梁都头,据田德新考证,都头是主管都司仓的僧官,梁都头相应地位较高,羽063更具备归义军时期粮食借贷契约的特征。参见[法]童丕著,余欣、陈建伟译:《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附录,借贷契约分析图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7—250页;田德新:《敦煌寺院中的“都头”》,《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100页。
(9)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1册,2005年版,第372页。
(10)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09—210页。
(1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1998年版,第160页。
(1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5册,2000年版,第146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1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1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册,2002年版,第175页。
(15) 余欣认为这件文书是根据S.2199伪造而成,黄征从字体、古人习惯、文书成因等角度分析,认为伪造不易,真假存疑待考,暂且列入。参见余欣:《浙敦065文书伪卷考——兼论敦煌文献的辨伪问题》,《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第41—47页;黄征:《浙藏敦煌文献校录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页。
(16) 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页。
(17)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1999年版,第22页。该残文书在《俄藏敦煌文献》中无命名,录文与命名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498页。
(18)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1册,第295页。该件文书在《俄藏敦煌文献》中无命名,笔者据内容暂定。
(19)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册,2003年版,第250页。
(20)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9册,1998年版,第57、181页。
(2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9册,第56页。
(2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1997年版,第135页。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3册,1995年版,第200—203页。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9册,1994年版,第220页。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册,1991年版,第87页。
(26)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第69页。
(27)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2001年版,第289页。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2册,1990年版,第269—270页。
(29)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册,2005年版,第211页。
(30) 该件藏于英国原印度事务部图书馆,录文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四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18页。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1990年版,第44页。
(32) 图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179页。书成年代参见荣新江:《甘州回鹘成立史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37页。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2册,第103—104页。
(34) 《英藏敦煌文献》中命名为《开元十三年苏先超娶妻案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3册,1995年版,第286页。陈丽萍认为苏先超只是诉状后出现的证人之一,陈思和李齐才是对案公堂者,定名为《开元十三年陈思李齐娶妻案卷》,这里采用陈说。参见陈丽萍:《中古时期敦煌地区财婚风气略论》,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编《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版,第259—268页。
(3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8册,2001年版,第298页。
(36)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43册,2012年版,第342页。
(37)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1册,第27页。
(38)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6册,1992年版,第112页。
(39)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43册,2012年版,第369页。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2册,第7页。
(41)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册,2002年版,第184页。
(42)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第101页。
(43)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第145页;参见张广达、荣新江:《十世纪于阗国的天寿年号及其相关问题》,《欧亚学刊》1999年第1期,第181—192页。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130、131页。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7册,1992年版,第24页。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7册,第202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册,1990年版,第90页。
(48)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册,2002年版,第350页。
(49)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1册,第58页。
(51)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册,第48页。
(52)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第89页。
(5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133页。
(5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册,第298页。
(5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册,第288页。
(5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7册,第246页。
(5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2册,1995年版,第224页。
(58)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46册,2012年版,第71—72页。
(59)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55册,2007年版,第269页。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45—47页。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108—109页。
(62)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2002年版,第342页。
(63)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第291页。
(64)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4册,2005年,第110页。
(65)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册,第355页。
(66)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第132页。
(67)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8册,2004年版,第24页。
(68) 对占卜文献的分类,参考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郑炳林、陈于柱:《敦煌占卜文献叙录》,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表中文书出处以某藏.x.x作简略处理:如英藏.2.75指《英藏敦煌文献》第2册第75页;杏藏.1.292指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第一册第292页;上图.1.130指《上海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第1册第130页;法藏23.240《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册第240页;俄藏.3.12指《俄藏敦煌文献》第3册第12页。
(6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2册,第60—70页。
(7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册,第41页。
(71)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8册,第57页。
(7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第57页。
(7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册,第265—275页。
(7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1册,第200—209页。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9册,第60页。
(76)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册,2003年版,第198页。
(77) 《英藏敦煌文献》原命名为《说三皈五戒文》,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1册,第106—119页。《敦煌变文校注》中载有录文,定名为《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参见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79页。
(78)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册,第1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册,1992年版,第258页。
(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7册,第29页。
(8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1册,第88页。
(81)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2004年版,第328页。刘安志《<太公家教>成书年代新探——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43—150页。
(8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3册,第154页。
(83) 参考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张锡厚:《全敦煌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84)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5册,第212页。该件为《俄藏敦煌文献》中混入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参见徐俊:《俄藏Дх.11414V+02947前秦拟古诗残本研究》,季羡林等:《敦煌吐鲁番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85)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86)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29页。
(87) 图录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5页。柳方:《吐鲁番新出的一件奴隶买卖文书》,《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22—126页。
(88) 图录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287页。冻国栋:《麴氏高昌遗言文书试析》,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97页。
(89)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一卷,法藏馆1984年版,图版一三一。
(90)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1983年版,第434页。
(91)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436页。
(92) 图录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77—178页。荣新江:《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7第4期,第1—30页;张荣强:《再谈<前秦建元二十年籍>录文问题》,《史学史研究》2015年第3期,第120—122页。
(93)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1981年版,第119页。
(94)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1986年版,第446页。
(95)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1987年版,第25—26页。
(96)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328页。
(97)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一卷,释文第9页。
(98)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99)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50页。
(100)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三卷,释文第164页。
(101)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二卷,1990年版,图版九三。
(102)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第三卷,2003年版,图版一八。
(103) 图录见荣新江、李肖、孟宪实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53页。参见孟宪实:《新出唐代寺院手实研究》,《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第170—179页。
(104)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209页。
(105)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第三卷,图版二一。
(106)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1981年版,第102页。
(107)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441页。
(108)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460页。
(109)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第25页。
(110)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二册,1981年版,第28—29页。
(111)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第277页。
(112)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第291页。
(113)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第486页。
(114)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1990年版,第13页。
(115)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51页。
(116)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135页。
(117)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236页。
(118)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65页。
(119)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78页。
(120)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210页。
(121)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211页。
(122)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269页。
(123)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第一卷,图版一〇五、一〇六。
(124)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第一卷,图版二三。
(125)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第一卷,图版八五。
(126)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55页。
(127)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215页。
(128)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第217页。
(129)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211页。
(130)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05页。刘安志:《跋吐鲁番新出<唐显庆元年西州宋武欢移文>》,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3辑,第198—208页。
(131)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第402页。
(132) 国家文物局古历史研究所等:《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第71页。
(133)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57页。
(134) 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第161页。
(135)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217页。
(136)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285页。
(137)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298页。
(138)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191页。
(139)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192页。
(140)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210页。
(141)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33页。
(142)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49页。
(143) 沙知、吴思芳:《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315、322页。
(144) 图版见甘肃藏敦煌文献编委会等:《甘肃藏敦煌文献》第2卷,1999年版,第227页。施萍婷曾撰文对这件文书作了介绍,认为这是元代一件有关奴婢买卖的正式红契,见施萍婷:《元祐三年买卖文书跋》,《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第61—64页。杨际平质疑此观点,认为这件文书只是永昌税吏司给驱口买主的契尾,是官司给出的证明文书,并对文书重新定名,见杨际平《元代买卖奴婢手续——从敦煌研究院藏元延祐三年永昌税使司文书谈起》,《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第65—70页。
(145)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1998年版,第143—144页。
(146)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1997年版,第151页。
(147) 图版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等:《俄藏敦煌文献》第8册,第109页。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第1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