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历史运动不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斗争的表现。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绝对的。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或者说它们之间达到平衡,总是相对的。平衡和不平衡这个矛盾的两个侧面,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如果只有平衡,没有不平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不能发展了,就固定了。矛盾、斗争、分解是绝对的,统一、一致、团结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34]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冲突和对立是绝对的、长期的和决定性的。沃夫冈·斯特里克认为,“混乱的资本主义看起来不仅自身混乱,而且也会使它的对立面发生混乱,使它的对立面丧失打败或者挽救资本主义的能力。资本主义必须自我毁灭——我认为这恰恰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他强调说:“资本主义现在基本上摧毁了任何通过限制它来使它变得稳定的力量。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需要依靠与其相抗衡的力量,需要这些力量通过整体利益和各种制度使资本积累受制于社会平衡。”[235]资本主义的终结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逐渐消失,而另一些特征或许会继续存在,但标志着资本主义最终终结的必然是所有重要元素的消亡或转化。在资本主义走向衰败的路途上,不会是一帆风顺,反而充满着政治抵抗和各种干预。这些抵抗和干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只会给它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灾难。资本内生力量与外在限制的对立斗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工人阶级的反抗和联合。随着金融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力量出现变化,中产阶级分化严重且大部分向低收入层滑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石。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总书记尼克·比姆斯提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经济的重组是相互联系的。对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和趋势的研究表明:只有在动员工人阶级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对抗全球资本主义秩序日益深化的危机和避免灾难性的结局。”[236]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大力推进国企和社保私有化、金融和贸易自由化。2001 年,阿根廷陷入经济和债务危机,爆发反对新自由主义、工人接管工厂的“夺厂运动”。工人们成立合作社,进行自我管理和组织经营,尝试进行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民主管理方式。如今,大约有1.5 万名工人掌管着300 多家工厂。但是,在资本主义逻辑仍占据国家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工人合作社要有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公众舆论对其并不友好。由于要与外部的市场衔接,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外部剥削、缺乏资金、社保和法律支持等诸多困难。据英国《卫报》网站2015 年5 月1 日报道,2008 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灾难给南欧造成了尤为沉重的打击,但多达500 多家工厂中的一些工人通过谈判或占领将生产活动接管到自己手中。在法国,2010 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 家以小公司为主的企业变成了工人合作社。据西班牙的“科切塔”伞形合作社统计,仅2013 年一年就有大约75 家西班牙企业被它们的前员工接管,占整个欧洲被接管企业的一半左右。但是,这些工人自营企业都面临许多障碍:官僚机构的惰性和行政上的繁文缛节可能延误甚至阻碍生产;依然严峻的经济环境;老旧的机器或是不再有销路的产品。
第二,新自由主义的挫败和调整。新自由主义学派支撑了金融资本主义近40 年,但甚至连乔治·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也公开站出来否定“市场原教旨主义”。2015 年7 月,他发文指出,事实证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科学依据是错误的构想,不受监管的金融市场天生就是不稳定的:它们制造了金融危机,而不是确保资源最优分配的一般均衡。2008 年的崩溃戏剧性地证实了这一点,也标志着华盛顿共识的破灭[237]。尽管危机发生以后,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仍然高喊“用自由市场经济挽救危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等口号,但从理论到政策,批判新自由主义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声音。奥巴马在其第一任施政纲领中指出,相信自由市场和贪婪总是好事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正是促成这次危机形成的共犯。日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中谷岩在《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一书中忏悔道:“日本套用基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推进改革,结果导致日本丧失优良传统和产业竞争力,日本社会开始分裂。我要坦率地写下自己的观察。”[238]杰拉德·杜梅尼尔和多米尼克·列维认为,在新自由主义模式失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能有三种方向,即工人运动兴起的“中左”路线、极右的军国主义路线和“新管理资本主义”。但前两种可能性极小,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美国金融资本家为获得既得利益不采取有利于工人的改革措施,而是继续维持其利益获得方式和途径。杜梅尼尔和列维称之为“中右”路线[239]。安德鲁·克里曼指出,左派人士如果提出诸如重分配、管制资本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改良政策,却没有根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后终究无法扭转利润率下跌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一旦这些改良政策破产,希望破灭的受薪阶级可能会被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吸引,重演上个世纪法西斯的悲剧[240]。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现代贸易保护主义与早期重商主义的目的大为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主要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20 世纪80 年代初,新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兴起,目的是通过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但无论哪种形式,本质上都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的限制和相互之间的限制。最新金融危机后,针对中国等出口大国的反倾销案数量急剧增长,征收碳排放税等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加高。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受到冲击和阻碍,比如英国脱离欧盟的声音开始出现,深陷危机的希腊对欧元区造成实质性的打击。整个世界将在“新经济格局”下寻找新的平衡,在此之前,金融全球化和国家利益将形成更大的矛盾和冲突,各主要经济体对现实资本的争端更加激烈。由于国内的经济政治困局,许多国家把眼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指望通过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来来避免更坏的结果。虽然危机爆发是在不少国家救市过程中要求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遭到了很多批评,但贸易保护主义确实在不断抬头。不少国际组织在过去几年中都曾发出这方面的警告。如果经济进一步下滑,不排除这种“与邻为壑”的现象进一步蔓延并导致严重恶果的可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经济增速依然低迷,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思考和反思正在进行。每一次重大的危机必然带来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变革。有学者认为,2008 年的金融危机表明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森”发展模式的失败,而未来莱茵模式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选择,该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241]。根据资本主义目前呈现的态势,资本主义生产力仍然有巨大的调整、恢复和发展的能量,生产关系仍然在酝酿改革甚至大的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暂时的遏制,但离更大的地理空间、观念空间和社会空间还有发展的能力、机会和余地。简言之,资本主义依然没有达到它的历史极限、空间极限和自我扬弃,还有一定甚至很大的生存空间。
詹姆逊在分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强调了马克思希望以真正的唯物辩证法思考历史发展及历史变化的问题,主张同时从正方两面来思考资本主义主义本身的历史发展。他说:“马克思要发挥一种特殊的思考方法,既能掌握资本主义张明在目的劣根性,同时又能深切了解其异乎寻常、独具解放动力的优点。”詹姆逊据此建言:“无论如何,资本主义同时是人类历史,最好和最坏的一样东西,这点我们应该充分掌握”,“至少尽力透过辩证分析的方法,从‘惨剧’和‘进步’的观点予以同时掌握”[242]。由此可见,考察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必须要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展开综合性、总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唯其如此,才能在透彻理解资本主义文明和进步一面的同时揭示其历史局限性和最终命运,才能在充分占有资本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文明,才能在未来社会再现那“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作为生产力形式的资本生产总是会带来作为生产关系形式的资本生产的变革,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资本生产的历史辩证法。
【注释】
[1][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55 页。
[2][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134 页。
[3][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304 页。
[4][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26 页。
[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302 页。
[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27 页。
[7]同上书,第25 页。
[8][德]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8页。
[9][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和谐经济论》,王家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210页。
[10]同上书,第214 页。
[11][法]弗雷德里克·巴师夏:《和谐经济论》,王家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216 页。
[1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10 页。
[13]同上书,第103 页。
[1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页。
[15][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 页。
[16][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3—205 页。
[1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 43 页。
[18]同上书,第44 页。
[19]邹诗鹏:《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史效应》,《哲学研究》2013 年第10 期。
[20][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 页。
[21]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 和Neo-liberalism 的翻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1 期。
[22][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69 页。
[23]同上书,第106 页。
[24]殷叙彝:《“自由社会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论霍布豪斯的新自由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 年第3 期。
[25][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55 页。
[26][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101 页。
[27]David Miller,Review of 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Vol.Ⅱ:The Mirage of Social Justice,British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Vol.4,1977,No.1(Summer),pp.142-144.
[28][奥]冯·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52 页。
[29]同上书,第122 页。
[30]同上书,第120 页。
[3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11 页。
[32]同上书,第193 页。
[33][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年,第3 页。
[34]邹诗鹏:《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及其思想史效应》,《哲学研究》2013 年第10 期。
[35]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 年第3 期。
[36][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3 页。
[37]同上书,第119 页。
[38]同上书,第185 页。
[39]同上书,前言第6 页。
[40]同上书,前言第7 页。
[4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年,第84 页。
[42][英]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19 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三联书店,2008 年,第239 页。
[43]同上书,第248 页。
[4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146页。
[45]同上书,第147 页。
[46][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年,第3 页。
[47][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年,第44 页。
[48]弗雷德·布洛克:《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矛盾》,张群群译,载许宝强、渠敬东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第151 页。
[49]同上书,第166 页。
[50]同上书,第170— 171 页。
[51][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48 页。
[52][英]罗伯特·博耶:《多样性和现存市场的不平等行为》,载[英]J ·罗杰斯·霍林斯沃思、罗伯特·博耶主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移植》,许耀桐等译,重庆出版社,2001 年,第71 页。
[53]同上书,第87 页。
[54][英]罗伯特·博耶、J ·罗杰斯·霍林斯沃思:《从国家的移植到多层次的制度安排》,载[英]J ·罗杰斯·霍林斯沃思、罗伯特·博耶主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移植》,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510 页。
[55][英]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19页。
[56][德]马克思:《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 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7—568 页。
[57][英]杰克·法莫尔:《国家和资本是对立的吗?》,张志超译,《国外理论动态》2013 年第3 期。
[58]颜鹏飞、曾红艳:《关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再研究:兼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社会主义调节经济”》,《经济学家》2015 年第1 期。
[59]吕守军、严成男:《法国调节学派的学派定位及其理论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3 期。
[60]程恩富:《要分清两种市场决定性作用论》,《环球时报》2013 年12 月10 日。
[61]卫兴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纲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年11月29 日。
[62]何自力:《对“大市场,小政府”市场经济模式的反思—— 基于西方和拉美国家的教训》,《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 年第1 期。
[63]胡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代经济研究》2013 年第8 期。
[64]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学科出版社,2010 年。
[6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58 页。
[66]同上书,第59 页。
[67][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70页。
[68]Rick Kuhn,Henryk Grossman and The Recovery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7,p.135.
[69]胡大平、张亮等:《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五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0 页。
[70][澳]里克·库恩:《亨里克·格罗斯曼论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者的责任》,冯颜利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10 期。
[71][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第108 页。
[72]同上书,第51 页。
[7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 年,第91 页。
[74]同上书,第66 页。
[75]赵勇:《何谓“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 年第1期。
[76][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第142 页。
[77]王凤才:《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26 页。
[7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5 页。
[79]同上书,第36 页。
[80]同上书,第34 页。
[81][法]路易·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Ⅰ),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95 页。
[82]同上书,第198 页。
[83][法]路易·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Ⅰ),唐正东、吴静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99 页。
[84]Henri Lefebvre,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London:Allison & Busby,1976,p.110.
[85]Ibid.,p.117.
[86]胡大平、张亮等:《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五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25 页。
[87][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第120 页。
[88][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第129 页。
[89]同上书,第130 页。
[90]胡大平、张亮等:《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五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72 页。
[9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4 页。
[92]同上书,第38 页。
[93]同上书,第39 页。
[9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88 页。
[95]同上书,第89 页。
[96]Andrew Kliman,The Failure of Capita list Production: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Great Recession,London:Pluto Press,2012.
[97][英]保罗·考克肖特:《为马克思利润率下降理论辩护》,李亚伟译,《当代经济研究》2013 年第8 期。
[98][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3 页。
[99][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5 页。
[100][苏]马·莫·罗森塔尔:《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列宁主义阶段之前》,汤侠声译,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86 页。
[101]马积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简评》,《社会科学》1984 年第2 期。
[102][德]哈贝马斯:《东欧剧变与〈共产党宣言〉》,载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42 页。
[10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5— 36 页。
[104][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154—155 页。
[105][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5 页。
[106][英]I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60 页。
[107][英]I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61 页。
[108][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41 页。
[109]同上书,第312 页。
[110]同上书,第9 页。
[111]侯西安:《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眼中的马克思:评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一书》,《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 第3 期。
[11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8 页。
[113][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 页。
[114][德]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8— 199 页。
[115][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页。
[116][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 页。
[117][德]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34 页。
[118][德]恩格斯:《1891 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20 页。(www.xing528.com)
[119][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 页。
[120][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61页。
[121][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96 页。
[122][苏]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99 页。
[123][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25 页。
[124]同上书,第227 页。
[125][苏]列宁:《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列宁全集》第43 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84页。
[126]同上书,第276 页。
[127]同上书,第84 页。
[128][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90 页。
[129][苏]列宁:《关于俄共(布)中央政治报告的总结发言》,《列宁全集》第43 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4—115 页。
[13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507—508 页。
[131]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274— 275 页。
[132][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 页。
[133][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 页。
[134]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47 页。
[135]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50 页。
[136]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110 页。
[13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384—385 页。
[138]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340 页。
[13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433 页。
[14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431 页。
[141]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342 页。
[142]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12 页。
[143]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236 页。
[14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 页。
[145]同上书,第382 页。
[146]同上书,第372 页。
[147]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3 期。
[148]于瑞厚:《要正确使用资本和剩余价值概念》,《光明日报》1980 年6 月25 日。
[149]王东胜、张矛:《论所有制的内涵》,《学习与探索》1980 年第1 期。
[150]李为民:《资本范畴与社会主义相悖吗?》,《江汉论坛》1987 年第10 期。
[151]蒋一苇、唐丰义:《论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经济研究》1991 年第2 期。
[152]靳共元:《试论资本和资金、资产概念的区别和使用:学习〈资本论〉札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2 期。
[153]方生:《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人民日报》1992 年2 月23 日。
[154]方生:《再谈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问题》,《改革》1992 年第3 期。
[155]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经济研究》1994 年第10 期。
[156]武建奇:《应对资本范畴进行怎样的“再认识”》,《经济研究》1995 年第3 期。
[157]宋涛:《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高校理论战线》1995 年第7 期。
[158]苏联科学院经济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545 页。
[159]丁世俊:《社会主义下“资本”范畴的使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 年第3 期。
[160]吴晓明:《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1 期。
[161][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91 页。
[162][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92 页。
[163]邹诗鹏:《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11 年第5 期。
[164][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 年9 月21— 22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91 页。
[165]同上书,第593— 594 页。
[166]同上书,第591 页。
[167]同上书,第591— 593 页。
[16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0页。
[169]同上书,第8 页。
[170]王晓升:《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 期。
[171][德]恩格斯:《为〈观察家报》写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335—336 页。
[172][德]马克思:《马克思致费迪南·拉萨尔(1861 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79 页。
[173][德]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4 页。
[174]同上书,第209 页。
[175]同上书,第211 页。
[176][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0 页。
[177][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163—164 页。
[178][德]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1865 年3 月29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25 页。
[179][苏]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0 页。
[180]同上书,第161 页。
[181][德]恩格斯:《为〈观察家报〉写的〈资本论〉第一卷书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336 页。
[182]参见中文第二版有关书评的注释,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660页。
[18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第106 页。
[184][德]H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60—61 页。
[185][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22—123页。
[18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387 页。
[187]同上书,第390 页。
[188]同上书,第391 页。
[189][英]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2 页。
[190][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146 页。
[191]同上书,第147 页。
[192][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年,第149 页。
[193][法]雷蒙·阿隆:《想象的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神圣家族到另一个神圣家族》,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年,第194— 195 页。
[194]同上书,第198 页。
[195][波]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55 页。
[196]同上书,第168—169 页。
[197][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32页。
[198]同上书,第168 页。
[199]同上书,第165 页。
[200][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0 页。
[201][波]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任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68页。
[202][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彭姝祎、贾瑞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6 页。
[203][德]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440—441 页。
[204][德]马克思:《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 页。
[205][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 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第1 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2 页。
[206][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98—299 页。
[207][德]沃夫冈·斯特里克:《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 年第2 期。
[20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4 页。
[209]同上书,第554 页。
[210][英]肖恩·塞耶斯:《作为自由主义批判者的马克思》,张娜译,《哲学动态》2015 年第3 期。
[211][德]沃夫冈·斯特里克:《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 年第2 期。
[212]Geoffery M.Hodgson, The Evolution of Capit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in Hodgson et al., eds, Capitalism in Evolution: Global Contentions,East and West,Cheltenham,2001,pp.71-72.
[213][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41 页。
[21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95 页。
[215][苏]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670— 671 页。
[216][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94— 295 页。
[217]“The Rise of State Capitalism”,The Economist,January 21,2012.
[218]余斌、张伟:《乱贴标签的资本主义之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评英国〈经济学家〉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别报道》,《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 年第3 期。
[219]彭五堂:《“国家资本主义”概念辨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年第2 期。
[220]陈莎莎:《社会企业的中国现实》,《国际金融报》2015 年6 月29 日第6 版。
[221]Matthew Bishop, The Birth of Philanthrocapitalism”,The Economist(US),February 23,2006.
[222][苏]列宁:《论欧洲联盟口号》,《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 页。
[223][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05 页。
[224]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7 月28日第A5 版。
[225]刘元琪:《战后以来垄断资本的演变过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 年第3期。
[226][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19 页。
[227][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赵刚、旷野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年,第283 页。
[228][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111 页。
[229][德]沃夫冈·斯特里克:《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 年第2 期。
[23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 页。
[23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71 页。
[232][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3— 35 页。
[233]张宇等:《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2 年)》(上),《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 年第2 期。
[234]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131 页。
[235][德]沃夫冈·斯特里克:《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 年第2 期。
[236][澳]尼克·比姆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危机和社会主义前景》,范春燕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11 期。
[237]George Soros,“A Partnership with China to Avoid World War”,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July 9,2015.
[238]于青:《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 一个经济学家的反思》,《人民日报》2009 年3 月23 日第六版。
[239]Gérard Duménil,Dominique Lévy,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 1,pp.332-334.
[240]Andrew Kliman,The Failur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Great Recession,London:Pluto Press,2012.
[241]刘盾、袁伦渠、林玳玳:《资本主义经济和经济学的双重危机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经济学家》2013 年第7 期。
[24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502—50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