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危机的理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重要性再度凸显

当前危机的理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重要性再度凸显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当前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重新重视、发现和诠释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不难看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剖析当前危机的时候,受这些观点的影响有多深。可以说,尽管从表面上看来,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是很分散的,但在思想脉络上却是一贯的整体。最新一次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存在深刻的矛盾,而危机的持续发酵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资本主义难以应对经济危机的内在制度缺陷。

当前危机的理论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重要性再度凸显

在对当前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对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重新重视、发现和诠释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诚如西蒙·克拉克所言,“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解释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趋势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才是理论真正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所承担的正是这一任务”[206]。毋庸讳言,如何诠释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身后一直存在分歧,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生产过剩说。恩格斯早在19 世纪50 年代就指出,“工业、商业和整个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没有得到运用的有生力量过剩,另一方面则由于极端的贫困,而势必遭到毁灭。那时无产阶级革命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革命的胜利也是毫无疑问的”[207]。克拉克断言,“恩格斯的危机理论是一种直截了当的生产过剩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生产的扩张必定超过市场的扩张”[208]

第二,利润率下降说。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强调了利润率下降是理解长期繁荣和繁荣消退的关键。他指出,“没有任何理由来否认这些‘长波’与主要机制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就其本性而言是一切变化的综合性的表达,而资本永远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利润率的种种波动”[209]。M ·C ·霍华德和J ·E ·金指出,由于曼德尔不能否定他的早期凯恩斯主义观点,这必然使他模棱两可[210]

第三,比例失调论。鲁道夫·希法亭发展了比例失调理论,认为消费不足只不过是比例失调的一个特例而已。他说:“在比例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例如在已消耗的和新投入的资本之间的比例遭到破坏的条件下,即使是在简单再生产中,危机也可能发生。因此,绝不能得出结论说:危机的原因必然是在内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大众消费的不足”[211]。克拉克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统上一直排斥比例失调论,认为它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改良主义”[212]

第四,消费不足论。罗莎·卢森堡力图将消费不足论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她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会使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减到一个只能在比较狭隘限界内变动的最小限度”,“生产力越是发展,它就越是与消费关系所借以建立的狭隘基础陷于矛盾”[213]。在克拉克看来,卢森堡理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她将恩格斯和考茨基正统理论的重点转换为纯粹的消费不足论[214]。西方左翼经济学安德鲁·克里曼(Andrew Kliman)驳斥了这种观点。他指出,认为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爆炸性成长的看法犯了逻辑谬误。生产能力纵使持续增长,以致排挤消费份额所占的比例,只要增幅小于一定程度,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长期而言是可以趋于稳定的,并不会有爆炸性增长的状况发生。就算回顾过去四分之三世纪资本主义的实际发展,也可以看到投资支出的增长显著快于消费支出和GDP的增长,几乎是其4—5 倍,可见就算消费没有大量增加,只要投资的力道足够,长期而言资本主义并不会发生剩余资本吸收的问题[215]

不难看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剖析当前危机的时候,受这些观点的影响有多深。虽然这些观点之间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的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的。克拉克强调,“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利润率下降规律和消费不足危机论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同的发展趋势中互补的方面,前者涉及利润率的下降,后者则来自利润量的同时上升”[216]。可以说,尽管从表面上看来,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是很分散的,但在思想脉络上却是一贯的整体。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危机必须被看做是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的综合和暴力方式的平衡。因此,在这些危机中综合起来的各个因素,必然在资产阶级的每一个领域中出现并得以展开。我们越是深入地研究这种经济,一方面,这个矛盾的各个新的规定就必然被阐明,另一方面,这个矛盾的比较抽象的形式会再现在并包含在比较具体的形式这一点,也必然得到证明”[217]。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资本主义危机是综合的、总体的和系统的,而它在具体领域、部门和层面上的表现却是丰富的,因此必须将这些具体的表现都视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孤立、割裂的片面和局部。

最新一次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存在深刻的矛盾,而危机的持续发酵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资本主义难以应对经济危机的内在制度缺陷。比如,蒯正明等认为,随着金融资本的扩张,处于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218]。吕薇洲等也认同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219]。陈江生指出,目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困境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经济增长不见起色;另外,当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也长期缺乏创新,主流文化颓废,思想创新的衰竭导致资本主义的发展失去了根本性的方向[220]。史正富指出,在周期性的涨跌中,自发的市场力量确实发生了作用,大众投资者也确实做出了各自的自发选择,但他们是在主控型投资者的战略布局和市场操纵下而行动的,其实是在个人选择表象下的跟风行为,是非理性的从众盲动;因而在多数情况下成了资本权力实现其赢利目标的工具,而资本权力也正是在塑造和引领价格波动的过程中才得以创造出交易赢利的巨大机会[221]。张宇、邱海平、刘凤义等指出,20世纪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相互交织、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这就是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危机频繁爆发并日益加深的最深刻的制度根源,并有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222]。可见,上述国内学者都认同资本主义已经陷入了一场制度性危机,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都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同时,他们也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想在不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来应对危机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时,认为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他说:“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223]受此启发,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全球危机是一个重大事实,然而由于不同的立场、方法和层次,人们对危机根源的解读却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解读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层面构成了对危机的全面认识。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制度层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至总危机的剖析是最为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

实质上,从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看来,当代西方经济学对危机的分析不过是“这个矛盾的各个新的规定就必然被阐明”,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剖析也不过是“这个矛盾的比较抽象的形式会再现在并包含在比较具体的形式这一点,也必然得到证明”。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揭示和批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他对危机的剖析深深根植于对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像克拉克所言,“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不仅要在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动力更为广阔的分析这一语境中加以阐明,而且要在他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加以阐明”[224]

不必讳言,马克思主义绝不否认反而在一定意义上认可具体的政策和行为的失误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但是,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些偶然的诱因之间和背后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危机反映了资本生产运动的内在否定性,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天生缺陷,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常性且难以避免的集中爆发和强制性解决。因此,不能仅仅把当前的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看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循环,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也应当把它看成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基本矛盾的长期积累和集中爆发。这种集中爆发体现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金融化和虚拟化等各种矛盾的叠加和加深。

所以,当前的这轮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次阶段性总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爆发和解决。尽管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次危机爆发之后都明确地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达到它的极限,但从这次危机的爆发、蔓延、深化和暂时缓解情况来看,这种论断为时尚早。邹诗鹏指出,恐怕不能低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应对金融危机实现自我修复的功能。他认为,“经济危机乃资本主义时代的正常现象,应对现代性经济与社会问题不断进行制度的自我修复,已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传统,从上一世纪30 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到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见证了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修复功能”[225]。截至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虽然没有大的起色,但开始呈现出一些复苏景象,反映了资本主义还有比较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

马克思在描述资本主义最终危机时指出,“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226]。通过对虚拟资本的衍生泡沫、垄断资本的民主困局、国际资本的帝国主义以及经济资本的文化霸权的分析,可以看到,当代的资本及资本主义在诸多领域和部门都还有继续扩张的空间、趋势和机会,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爆发远远没有达到它们的顶点。在那种全球性、总体性、系统性的普遍危机尚未到来之前,资本不可遏止的扩张运动仍将在短暂的停滞后重新开始,从而为下一次危机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爆发积蓄新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结局性崩溃与消亡与自身危机的阶段性爆发和解决是并行不悖的,经济危机螺旋式的周期性与资本主义直线式的历史命运也是相得益彰的,而这些都只是资本主义运动必然性与偶然性对立又统一的历史辩证法的展现。

【注释】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6 页。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7— 528页。

[3]同上书,第528 页。

[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3—535页。

[5]同上书,第451 页。

[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63 页。

[7]同上书,第535 页。

[8]同上书,第538 页。

[9]朱益民:《杠杆诱惑十监管纵容:华尔街倒在自己人手里》,《21 世纪经济报道》2008 年10 月23日。

[1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9 页。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2 页。

[12]同上书,第541 页。

[13]同上书,第575 页。

[1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1— 502页。

[15][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1 页。

[16][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1—52 页。

[17][德]马克思:《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 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3 页。

[1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9 页。

[19]同上书,第531 页。

[20]同上书,第440— 441 页。

[2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3 页。

[22]同上书,第555 页。

[23]Walter E.Williams,2014,“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The Economist,Mar 1st.

[24][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208 页。

[25]同上书,第292 页。

[26][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126页。

[27][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209 页。

[28]同上书,第35 页。

[29][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的欧洲》,孙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15 页。

[30][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导论。

[31][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61 页。

[32][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第100 页。

[33][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42—43 页。

[34][美]凯斯·R ·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274—275 页。

[35][德]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1 页。

[36][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181 页。

[37]同上书,第185 页。

[38][加]埃伦·伍德:《资本的帝国》,王恒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2 页。

[39][美]凯斯·R ·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274— 279 页。

[40][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37 页。

[41]同上书,第3 页。

[42]同上书,第5 页。

[43][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393页。

[44][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395页。

[45][英]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0页。

[46][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415—416 页。

[47][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271 页。

[48]《美信任度调查国会惨跌至7% 创下41 年来最低纪录》,中新网,http: //www.chinanews.com/gj/2014/06-22/6306582.shtml,2014 年6 月22 日。

[49][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111 页。

[50][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陈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221— 222 页。

[51]袁征:《输出美式民主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24 日第5 版。

[52]张广凯:《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取消政治献金上限被质疑富人操纵民主》,观察者网,http: //www.guancha.cn/america/2014_04_03_219315.shtml,2014 年4 月3 日。

[53]张维为:《美国民主确实出了问题》,《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24 日第5 版。

[54]《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政府不得禁止或限制竞选献金》,《光明日报》2010 年1 月28 日第8 版。http: //www.gmw.cn/01gmrb/2010-01/28/content_1045600.htm。

[55]张佑生:《选战不再提起 美中产阶级消失》,《联合报》,http: //udn.com/news/story/6813/899078,2015 年5 月13 日。

[56][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295—297 页。

[57][英]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1—22 页。

[58][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6 页。

[59][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 年,第182 页。

[60]张宇、邱海平、刘凤义等:《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2013 年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上)》,《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 年第2 期。

[61][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248 页。

[62]同上书,第245 页。

[63]陈尧:《美国民主制度政治结构性冲突日益凸显》,《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24 日第5 版。

[64][美]塞缪尔·鲍尔斯、赫伯特·金蒂斯:《民主和资本主义》,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242 页。

[65][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07 页。

[66]同上书,第111 页。

[67]同上书,第112 页。

[68][美]阿道夫·A ·伯利、加德纳·C ·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362 页。

[69][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16 页。

[70]同上书,第185 页。

[7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50 年后看保罗·巴兰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刘林海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3 期。

[72]潘毅、卢晖临、张慧鹏:《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170页。

[73][美]蔡爱眉:《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刘怀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年,第212— 213 页。

[74][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嵇飞、林小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17 页。

[75][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6 页。

[76][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87 页。

[77][德]沃夫冈·斯特里克:《资本主义将如何终结?》,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 年第2 期,原文为Wolfgang Streeck,“How Will Capitalism End?”,New Lef t Review,vol.87,May-June 2014,pp.35-64。

[78][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232 页。

[79][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年,第226 页。

[80][英]约·阿·霍布森:《帝国主义》,纪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65 页。

[81][美]格里高里·P ·诺维尔:《霍布逊的〈帝国主义〉:历史有效性及当代意义》,载[美]罗纳德·H ·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137 页。

[82]同上书,第141 页。

[83][奥]卡尔·考茨基:《考茨基文选》,王学东编,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310 页。

[84][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85 页。

[85]同上书,第426 页。

[86]J.Schumpeter,Imperialism and Social Classes,New York:Meridan,1955,pp.65-68.

[87]Michel Aglietta,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The US Experience,trans.by David Fernbach,London:NLB,1979,p.15.

[88]唐正东:《法国调节学派在方法论上为何走向历史经验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 年第9期。

[89]赵志君:《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吕薇洲编写,《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9期。

[90][美]罗纳德·H ·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导言第10 页。

[91]赵志君:《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吕薇洲编写,《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9期。

[92][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 页。

[93]吴新文:《西方左翼近年来关于帝国和帝国主义的讨论》,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83 页。

[94][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哈特和奈格里为21 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何吉贤译,载许纪霖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84 页。

[95]同上书,第85 页。

[96][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29 页。

[97]同上书,第24 页。

[98][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148 页。

[99]同上书,第149 页。

[100][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之新”新在何处?》,孔明安译,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8》,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431 页。

[101]吴新文:《西方左翼近年来关于帝国和帝国主义的讨论》,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86 页。

[102][加]埃伦·M ·伍德:《资本的帝国》,王恒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3— 4 页。

[103]吴新文:《西方左翼近年来关于帝国和帝国主义的讨论》,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85 页。

[10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12— 13 页。

[105]Uday Singh Mehta,Liberalism and Empire:A Study in Nineteenth-Centurey British Liberal Though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106][美]爱德华·W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 年,第10 页。

[107]汪行福:《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报告2008》,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8》,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46 页。(www.xing528.com)

[108][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48 页。

[109][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年,第201—202页。

[110]Perry Anderson, The Antinomies of Antonio Gramsci”,New Lef t Review,No.100,November 1976/January 1977,p.15.

[111]殷旭辉:《葛兰西的霸权概念辨析》,《东岳论丛》2010 年第9 期。

[112][苏]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42 页。

[113]同上书,第362 页。

[114]同上书,第372 页。

[115][苏]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558 页。

[116][苏]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363 页。

[117]Joseph V.Femia, Gramsci's Political Thought: Hegemony,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oc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25.

[118]仰海峰:《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11 期;Gramsci Antonio,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ed.and trans.by Quintin Hoa re and Geoffrey Nowell-Smith,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p.357。

[119]张历君:《现代君主与有机知识分子:论瞿秋白、葛兰西与“领袖权”理论的形成》,《现代中文学刊》2010 年第1 期。

[12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504 页。

[121]仰海峰:《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11 期。

[122]Antonio Gramsci,“Some Aspects of the Southern Question(September-November 1926)”,in Pre-Prison Writings,ed.Richard Bellamy,trans.Virginia Co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316.

[123]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ed.and trans.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Smith,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71,p.161.

[124]Ibid.,p.12.

[125]仰海峰:《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11 期。

[126][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万冰译,译林出版社,2005 年,第69 页。

[127]同上书,第174 页。

[128]同上书,第5 页。

[129][德]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26 页。

[130]同上书,第114 页。

[131]同上书,第111—112 页。

[132]王凤才:《追寻[德]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132 页。

[133][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增订版),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8 页。

[134][美]彼得·杜斯:《福柯论权力和主体性》,汪民安译,载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年,第167 页。

[135]仰海峰:《拉克劳与墨菲的霸权理论》,《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8 期。

[136][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52 页。

[137]仰海峰:《拉克劳与墨菲的霸权理论》,《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8 期。

[138]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

[139]Herbert I.Schiller,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White Plains, N.Y.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s Press,1976,p.9.

[140][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2007 年,第10 页。

[141]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

[142]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第60—61 页。

[143][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底层人能说话吗?》,陈永国译,载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25 页。

[144]陈永国、赖立里、郭英剑主编:《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编者序第11 页。

[145]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外国文学》2002 年第6 期。

[146]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4,p.67.

[147]同上书,第70 页。

[148][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 实践 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05 页。

[149][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52 页。

[15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505—506 页。

[151][英]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6 页。

[15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452 页。

[153]同上书,第484 页。

[154][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95 页。

[155][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第30 页。

[156][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 页。

[157][英]肖恩·塞耶斯:《作为自由主义批判者的马克思》,张娜译,《哲学动态》2015 年第3 期。

[158][加]乔尔·巴肯:《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朱进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7页。

[159][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顾建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年,第258 页。

[160]同上书,第284 页。

[16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169 页。

[162]吴海清、张建珍:《新自由主义与好莱坞全球霸权》,《电影艺术》2014 年第2 期。

[163]张燕:《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今传媒》2014 年第3 期。

[16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年,第3 页。

[16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48 页。

[166]同上书,第135 页。

[167][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497 页。

[168]韩震:《基于文化霸权的民主扩张终究行不通》,《人民日报》2015 年6 月29 日第8 版。

[169]阚道远:《“加速衰落”是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历史宿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年第8 期。

[170]臧峰宇:《历史主义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对话肖恩·塞耶斯》,《国外理论动态》2015 年第1 期。

[171]邹诗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史视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年第2 期。

[172][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54 页。

[173][英]格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23页。

[174][美]罗伯特·J ·希勒:《非理性繁荣》(第2 版),李心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85 页。

[175]同上书,第37 页。

[176][美]罗伯特·希勒:《美国次贷危机的解决之道》,王燕燕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 年第6期。

[177]L.Fernandez,F.Kaboub,Z.Todorova,“On Democratizing Financial Turmoil”,Working Pa per,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No.548,2008.

[178]M.Wolf,“Lesson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Financial Times,Aug.21st,2008,pp.8-21.

[179]I.J.A.Kregel,“Using Minsky's Cushions of Safety to Analyze the Crisis in the U.S.Subprine Mortgage Marke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37(1),2008,pp.3 -23.

[180]Fred Moseley,“Some Notes on the Crunch and the Crisis”,International Socialism,Issue:119,June,2008.

[181]Hyman P.Minsky,“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NBER Working Pa per No.74,1992.

[182]P.Krugman,“Innovating Our Way to Fiancial Crisis”,The New York Times,December 3,2007.

[183][美]肯尼思·E ·斯科特:《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与教训》,王文宇、毛海栋译,载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0 卷,法律出版社,2012 年,第184 页。

[184]David R.Henderson,“Are We Ailing from Too Much Deregulation?”,Cato Policy Report,Vol.ⅩⅩⅩ(No.6),November/December,2008,pp.5-8.

[185]Charles W.Calomiris,“Banking Crises”,NBER Reporter,No.4,2008,pp.10-14.

[186][美]肯尼思·E ·斯科特:《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与教训》,王文宇、毛海栋译,载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0 卷,法律出版社,2012 年,第188 页。

[187]Dowd,K.,2009,“Moral Hazard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Cato Journal,29(1),pp.141 -66.

[188]John B.Taylor,Getting off Track:How Government 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Caused,Prolonged and Worsened the Financial Crisis,Hoover Institution Press,2009.

[189][美]肯尼思·E ·斯科特:《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与教训》,王文宇、毛海栋译,载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0 卷,法律出版社,2012 年,第187 页。

[19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王年泳、陈嘉丽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 年第7 期。

[191]汪行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总报告(2010)》,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0》,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3 页。

[192]Robin Blackburn, The Subpime Crisis”,New Left Review,25(March-April),2008.

[193][英]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次贷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特征: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访谈》,嵇飞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7 期。

[194][美]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嵇飞译,《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7 期。

[195]Anwar Shaikh,“Explain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A Critique of Brener”,Historical Materialism,No.5,1999,p.115.

[196][英]约瑟夫·库纳拉:《当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张煜译,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10》,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244 页。

[197]丁声振:《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作为一种世界市场危机理论》,刘海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 年第2 期。

[198][英]大卫·哈维:《金融扩张必将导致终极危机:乔万里·阿里吉访谈录》,许安结、于江霞译,《21 世纪经济报道》2009 年6 月29 日第37 版。

[199][英]罗伯特·布伦纳:《高盛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齐昊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 年第1 卷第2 期。

[200]Joseph Choonara,“Marxist Accounts of the Current Crisis”,International Socialist,Issue 123,June,2009.

[201][日]高田太久吉:《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武萌、张琼琼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 年第7 期。

[202]David McNally,Global Slump: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risis and Resistance,PM Press,2010.

[203][美]大卫·科茨:《马克思危机论与当前经济危机:经济衰退或严重积累结构型危机》,童珊译,《国外理论动态》2010 年第12 期。

[204]臧峰宇:《历史主义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对话肖恩·塞耶斯》,《国外理论动态》2015 年第1 期。

[205]邹诗鹏:《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史视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年第2 期。

[206][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3—4 页。

[207][德]恩格斯:《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309 页。

[208][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0页。

[209][比]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140 页。

[210][英]M ·C ·霍华德、[英]J ·E ·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第142 页。

[211][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88—289 页。

[212][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20页。

[213][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270—271 页。

[214][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56页。

[215]A.Kliman,The Failur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Great Recession,London:Pluto Press,2012.

[216][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62— 63 页。

[217][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 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47 页。

[218]蒯正明、王玉:《从“欧债危机”透视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2期。

[219]吕薇洲、刑文增:《从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困境》,《郑州大学学报》2013 年第4 期。

[220]陈江生:《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及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 年第4 期。

[221]史正富:《从双层市场看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经济导刊》2015 年第1 期。

[222]张宇、邱海平、刘凤义等:《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2013 年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上)》,《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 年第2 期。

[223][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04 页。

[224][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2页。

[225]邹诗鹏:《不要低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自我修复的能力》,《理论视野》2011 年第9 期。

[22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