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来看,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种资本概念之间的关联,在研究方法上必须用唯物辩证法而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有过尖锐批评。他说:“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183]这显然对于理解资本概念的衍生和流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平心而论,形而上学对事物进行孤立、个别和片面的研究并非一无可取,关键在于要了解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以及对事物各种规定性的苛刻要求。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重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形而上学的考察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84]所以,从各个学科对各自领域内的资本概念进行考察、诠释和理论建构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必要。毋庸置疑,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其他各种资本概念都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但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视野中,各个领域内的资本范畴有无以及有何关联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剖析。这是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185]。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其他科学的方法一起为理解和认识资本概念的历史流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事实表明,在资本主义历史的宏观背景中,在资本范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其他各种资本概念就表现出相互的关联、印证和互动。
在19 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并未像今天这样进行非常复杂的分工与划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超学科的或非学科的。由是之故,对资本概念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研究,在尊重和关注现有学科建制下各个部门和分支进展的同时,也应该有跨学科、泛学科或超越学科建制和壁垒的眼光,以求构建综合的、总体的和系统的视域。恰如国内学者邹诗鹏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仅仅把握其中一个学科维度,是不太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原因在于,“与其他现代社会思想的区分绝不是学科性的,而是思想性的和政治性的”。因此,他强调,“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定要有学科意识,但不应带有过多的学科框架与学科边界”[186]。诚然,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概念分别源起并成熟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必然带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和问题意识,但这并不妨碍反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综观考察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学科不分或区分不明显的时代,它对资本、资本主义的研究是系统的、全面的、总体的,发掘和探索出资本运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属性。对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探讨要承认和尊重它们承载的学科色彩,并尝试进一步探究出这些缤纷色彩之中的关联之处。
马克思甚至将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范畴的形成都归结为资本及其生产关系的作用。他指出:“任何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即使是最初的范畴,例如价值规定,要成为实际的东西,都不能不通过自由竞争,也就是不通过资本的实际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各资本以及其他一切由资本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187]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强调了从现象出发找到本质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他说:“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到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契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188]这些都启示我们,研究资本概念需要理论上的演绎和推理,同时更需要现实和实践的考量。只有将概念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的外延结合起来,才能对资本概念有真正理解。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意义上,对资本概念的深刻揭示莫过于马克思。他不仅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进行了资本批判和反思,还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在马克思的眼里,资本就是剩余价值乃至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再生产的观念与机制。对此,布尔迪厄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由此可见,上述各种资本概念及现象之间的核心共同点甚至本质特征在于,它们都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一种机制与关系。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生产,所以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则说明了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大卫·哈维则强调了资本通过商品生产而再生产社会生活的性质,从这个侧面揭示了资本一般生产与再生产的逻辑。他说:“资本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东西。它是通过商品生产而再生产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发达资本主义世界里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深深地被卷入了其中。它的内在化了的运作规则就是如此,以保证它成为社会组织的一种能动的与革命性的方式,无止境地在它被置于其中的社会里改变社会。”[189]哈维将资本的再生产视为其内在化的运行规则,无止境地改变社会生活的一切,这就是资本概念为何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部门不断衍生、流行和取得支配性地位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在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之时,深刻阐明了其中生产和再生产的普遍性。他说:“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考察资产阶级社会,那么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具有固定形式的一切东西,例如产品等等,在这个运动中只是作为要素,作为转瞬即逝的要素出现。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这里只是作为要素出现。生产过程的条件和对象化本身也同样是它的要素,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只是个人,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190]詹姆逊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时也注意到文化的再生产。他指出:“我们今天的文化重心不在机器的动态能量上,而在各种各样、日新月异的再生产过程和方法上。”[191]从上可知,资本、资产阶级的生产和再生产具有同样的过程。在此,资本已经成为一种运动、机制、文化和秘密,也是詹姆逊所言资本主义文化的重心。任何具有生产和再生产运动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资本,这是资本概念流变的历史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
在阐述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之时,詹姆逊认为当前社会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纯粹的形式”,“在此,资本的扩充已达惊人的地步,资本的实力在今天已伸延到许许多多前此未曾受到商品化的领域里去”[192]。在当代,资本的逻辑和力量不断地促使以前未曾商品化的东西商品化,从而摧毁了非资本主义的个人、组织、族群、国家和社会,建立起一个以生产和再生产运动为核心特征的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在此过程中,资本概念充当着所谓“思想启蒙”的角色,让人们从观念上接受资本、商品和市场交换,建构起资本逻辑和统治的正当性,为资本及资本主义的扩张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异见和抵抗。
但是,无论资本概念如何演变、形式如何多样,经济意义上的资本都是其他资本形式归根结底的制约因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不过,经济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决定作用是相对的,是相对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对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193]对经济决定性作用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的理解必须有一种辩证的态度。如若不然,要么使之庸俗化,陷入所谓的“经济决定论”“经济简化论”,要么使之沦为相对主义的决定论,模糊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关系。因此,无论资本概念和形式如何派生、分化,经济资本都是其他所有资本的根本决定因素。在此意义上,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过是经济资本的人力、文化与社会之镜。
从资本概念流变的历史看,资本的逻辑、力量和统治不断从物质形态向金融形态、技术形态、虚拟形态演绎和拓展。这些资本对人类、社会和心灵的影响和控制不是减弱了,反而增强了,因此人的异化劳动不是消亡了,反而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加深了。这种加强和深化在有些领域和场合是显而易见的,但更多的领域和场合是遮遮掩掩的。资本扩张和统治的力量如此隐蔽、如此“文明”、如此“人性化”,以至于每个被剥削、被奴役、被异化的个体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反而是越来越感受到由它所支配和控制的那些外在化东西的存在,譬如技术、媒介、时尚以及“文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与“博爱”等口号。这些被资本强势逻辑所奴役和改造了的东西并非一无是处,固然发挥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在这些美好理想和口号背后的东西却异常可怕和危险。这就是伪装和躲藏起来的本性无情、贪婪、嗜血的资本。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之所以推动技术、时尚、“文明”的动机并非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自身扩张和拓殖的无穷欲望。这就是资本逻辑与力量在范畴、概念和观念领域的一个集中反映。
【注释】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323 页。
[2][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401—402 页。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0 页。
[4]Henry Thornton,An E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the Paper Credit of Great Brita in,London:Printed for J.Hatchard et al.,1802.
[5]Thomas Jefferson,The Works,vol.12(Correspondence and Papers 1816 -1826),New York:The Knickerbocker Press,1905.
[6]William Leatham,Letters on the Currency,London:Pellham Richardson,Cornhill,1840.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51 页。
[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4—535页。
[9]张兴亮、朱炳元:《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文本探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5 期。
[10]朱炳元:《恩格斯与虚拟资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年第6 期。
[11][苏]卢森贝:《〈资本论〉注释》第三卷,李延栋等译,三联书店,1963 年,第296 页。
[12][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10 页。
[1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0 页。
[14]同上书,第541 页。
[1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1 页。
[16]同上书,第532 页。
[17]同上书,第530 页。
[1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33 页。
[19]同上书,第530 页。
[20]同上书,第530— 531 页。
[21]同上书,第531 页。
[2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55 页。
[23]同上书,第497 页。
[24]同上书,第541 页。
[25]同上书,第531 页。
[26]申世军:《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中国投资》2012 年第3 期。
[27][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49 页。
[28][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59—160 页。
[29]同上书,第144 页。
[3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86 页。
[3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00 页。
[32]同上书,第585 页。
[33][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福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307 页。
[34]Donald Tomaskovic-Devey and Ken-HouLin,“Income Dynamics,Economic Rents an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US Econom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6,no.4,2011,pp.538-559.
[3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48 页。
[36]J.R.Walsh,“Capital Concept Applied to Ma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49,February,pp.255-285,1935.
[3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年,第93 页。
[38][英]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 年,第7 页。
[39]同上书,第19 页。
[40][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赵荣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年,第55 页。
[41][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29 页。
[42][美]欧文·费雪:《利息理论》,陈彪如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10 页。
[43][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陆元诚译,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426— 427 页。
[44][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张凤林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第2 页。
[45][美]西奥多·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3页。
[46][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157 页。
[47]同上书,第91 页。
[48]同上书,第212 页。
[49][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册),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232 页。
[50][美]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张凤林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第3 页。
[51][美]西蒙·库茨涅兹:《现代经济增长:事实和思考》,载王宏昌、林少宫编译:《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95》(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112 页。
[52][美]西奥多·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20 页。
[53]同上。
[54][美]西奥多·W ·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姚志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24页。
[55][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9 页。
[5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98 页。
[57]王海杰:《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马克思经济学检视》,《当代经济研究》2009 年第1 期。
[58]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 年第10 期。
[59]任洲鸿、刘冠军:《从“雇佣劳动”到“劳动力资本”: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年第8 期。
[60]王建民、周滨:《资本中的人力资本》,《财经问题研究》1999 年第3 期。
[6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31 页。
[62]同上书,第422 页。
[63]陈其林:《关于“资本”范畴的理论思考》,《中国经济问题》1997 年第2 期。
[6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08 页。
[65]陈其林:《关于“资本”范畴的理论思考》,《中国经济问题》1997 年第2 期。
[66]王索然:《人力资本:一个被“误用”半个世纪的概念》,《财经界(学术版)》2010 年第10 期。
[67]陈其林:《关于“资本”范畴的理论思考》,《中国经济问题》1997 年第2 期。
[68][美]西奥多·W ·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姚志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113页。
[6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340 页。
[70]同上书,第341 页。
[71][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193页。
[72]同上书,第124 页。
[73][法]爱弥儿·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载《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313 页。
[74]同上书,第311 页。
[75][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9 页。
[76][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30 页。
[77][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苏国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第42 页。
[78]同上书,第40 页。
[79][美]T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第110 页。
[8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7 年,第48 页。
[81][澳]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1 期。
[8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16页。
[83][澳]比尔·马丁、[美]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陈刚译,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300—301 页。
[8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89 页。
[85]同上书,第196 页。
[86]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p.187.
[87][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90 页。
[88][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457—458 页。
[89]同上书,第459 页。
[90]Paul DiMaggio,Review Essay: On Pierre Bourdieu”,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4(6),1979,pp.1460-1474.
[91][澳]比尔·马丁、[美]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陈刚译,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306 页。
[92][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3 页。(www.xing528.com)
[93]同上书,第1 页。
[94]朱伟钰:《超越社会决定论: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南京社会科学》2006 年第3 期。
[95]同上。
[96][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326 页。
[97]同上书,第398 页。
[98]王海岳:《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评》,《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 年第3 期。
[99][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398 页。
[100]同上书,第399 页。
[101][澳]比尔·马丁、[美]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陈刚译,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303 页。
[102][澳]比尔·马丁、[美]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陈刚译,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306 页。
[103][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90 页。
[104][澳]比尔·马丁、[美]伊万·撒列尼:《超越文化资本:走向一种符号支配的理论》,陈刚译,载薛晓源、曹荣湘主编:《全球化与文化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309 页。
[10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230 页。
[106][美]罗伯特·D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191 页。
[107][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郗卫东编泽,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258— 259 页。
[108]Alejandro Portes,Julia Sensenbrenner,“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8(6),1993.
[109][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郗卫东编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261 页。
[110][美]罗伯特·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7 页。
[111]Lyda Judson Hanifan,“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7,1916,pp.130-138.
[112]Lyda Judson Hanifan,The Community Center,Boston:Silver Burdett,1920.
[113][美]罗伯特·普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8 页。
[114]吴军、夏建中:《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学术界》2012 年第8 期。
[115][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年,第107页。
[116]同上书,第123 页。
[117]Glenn Loury,“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in Women,Minorities,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ed.P.A.Wallace and A.Le Mund,Mass.:Le xington Books,1 977.
[118][美]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278 页。
[119][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02 页。
[120][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杨雪冬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121 页。
[121]同上。
[122]包亚明:《译后记》,载[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18 页。
[123][英]肯尼思·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冯仕政编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383—384 页。
[124][美]鲍勃·爱德华、[英]米切尔·W ·弗雷:《超越普特南的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褚松燕编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365 页。
[125][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郗卫东编泽,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301 页。
[12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T ·K ·安:《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与集体行动的联系》,叶鹏飞编译,载周红云主编:《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21 页。
[127][美]A ·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龙虎译,载曹荣湘编选:《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第24 页。
[128]索菲·庞修克斯:《社会资本的概念: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周红云编译,载周红云主编:《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45 页。
[129][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郗卫东编泽,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251 页。
[130]同上书,第257 页。
[131]马得勇:《东亚地区社会资本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0 页。
[132]同上书,第21 页。
[133]桑吉夫·普拉卡什、波·塞尔:《审视“社会资本”》,刘铎、程宇编译,载周红云主编:《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57 页。
[134]同上书,第153 页。
[135][美]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282 页。
[136][美]罗伯特·索洛:《论经济运行与行为模式》,武锡申译,载曹荣湘编选:《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第231 页。
[137][美]亚历山德罗·波茨、帕特里夏·兰多特:《社会资本的下降》,李惠斌编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306 页。
[138][美]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杨雪冬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137 页。
[139][美]迈克尔·伍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架构》,郗卫东编泽,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298 页。
[140]何历宇、曹沛霖:《资本主义:从社会契约论到社会资本论—— 论社会资本概念在政治领域拓展的意义及其局限》,《江苏社会科学》2005 年第1 期。
[141][英]詹姆斯·法尔:《社会资本的概念历史》,龚水燕编译,载周红云主编:《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05 页。
[142][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77 年,第94 页。
[143][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71 页。
[144][德]马克思:《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2页。
[145][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60 页。
[146][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 至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顾良译,三联书店,1993 年,第236— 238 页。
[147][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60—61 页。
[148][法]杜尔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说史教研组译,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51 页。
[149]同上书,第54 页。
[150][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01 页。
[151][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2— 154 页。
[152][美]詹姆斯·法尔:《社会资本的概念历史》,龚水燕编译,载周红云主编:《社会资本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83 页。
[15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86 页。
[15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89 页。
[155]同上书,第190 页。
[156]同上书,第207 页。
[157][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08 页。
[158]同上书,第209— 210 页。
[159]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83,1977.
[160][美]詹姆斯·S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281 页。
[161]同上书,第279 页。
[16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8页。
[163]同上书,第18 页。
[164][奥]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72 页。
[165]同上书,第71 页。
[166][澳]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潘飞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1 期。
[167][美]西奥多·W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3页。
[168][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90 页。
[169][美]A ·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载曹荣湘编选:《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龙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第24 页。
[170][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7—8 页。
[171][西班牙]阿莱霍·何塞·G ·西松:《领导者的道德资本:为什么美德如此重要》,于文轩、丁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第40 页。
[172]同上书,第41 页。
[173][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89 页。
[174][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209—210 页。
[175]同上书,第208 页。
[176][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6 页。
[177]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 年第3 期。
[178]Luthans,F.,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3(6).
[179][美]泰瑞·雷:《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世界宗教文化》2010 年第2 期。
[180]Danah Zohar,Ian Marshall,Spiritua l Capital:Wealth We Can Live By,San Francisco,CA:Berrett-Koehler Publishing,2004.
[181]N.Bontis,“Assessing Knowledge Assets:A Review of the Models Used to Measure Intellectual Capit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No.3,pp.41-60,2001.
[182]Thomas A.Stewart,“Brainpower:How Intellectual Capital is Becoming America's Most Valuable Asset”,Fortune,Vol.123(11),June 3,pp.40-56,1991.
[183][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540 页。
[184]同上书,第540 页。
[185]同上书,第541 页。
[186]邹诗鹏:《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12 期。
[187][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 页。
[188]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139 页。
[189][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425 页。
[190][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7—108 页。
[191][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486 页。
[19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第484 页。
[193][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1894 年1 月25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68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