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资本本身是资本及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那么这种限制究竟有哪些呢?或者说,具体有哪些表现呢?首先,资本生产或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不止一种,或者说,不止于一种状态和境地。目前为止,对资本生产的自我限制的讨论都是理论的、抽象的,舍弃了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如果将这种一般的抽象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就会发现和重现资本生产的形态各异甚至具体而微的各种限制。其次,资本生产的限制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因此它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在抽象的意义上,资本的自我限制是绝对的、必然的、既定的、无法克服的;在具体的意义上,资本的自我限制是相对的、偶然的、动态的、可以克服的。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将资本生产的自我限制描述为两种状态:其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92]。可以说,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资本家对更高利润率的追求,必然造成资本和工人无法结合,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当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时,必须不断地通过各种危机、停滞甚至倒退来克服。
其二,“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无酬劳动的占有以及这个无酬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之比,或者按照资本主义的说法,取决于利润以及这个利润和所使用的资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润率。因此,当生产扩大到在另一个前提下还显得远为不足的程度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不是在需要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93]。这说明,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力和追求目标,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形成对资本主义生产即资本生产的直接威胁。不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内在矛盾在利润上的一种体现,而以上两种状态也只是反映了平均利润率对资本生产的限制。
在1857—1858 年的《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资本生产本身的那些必然限制。这些必然的限制包括:“(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94]那么,这些限制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资本生产呢?
第一,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这就是说,如果说资本一方面把剩余劳动以及剩余劳动同其他剩余劳动的交换作为必要劳动的条件,从而作为把劳动能力确立为交换中心的条件,那么另一方面,“对资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工人的消费只限于工人再生产他的劳动能力所必需的范围,使表现必要劳动的那个价值成为实现劳动价值的价值、从而实现工人的交换能力的限制”[95]。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限制。资本家尽量扩大生产,但又想尽办法限制和压缩工人的工资,使得工人消费只限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范围。这样的话,就限制了工人的消费,限制了工人的交换能力。因此,它一方面要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又限制消费。这就给自己造成了局限。(www.xing528.com)
第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资本的趋势是,为了增加相对剩余时间,必然把生产力提高到极限”。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增加的比例比生产力要小得多,而且这个比例不断降低,生产力已经达到的程度越高,这个比例就降得越低”[96]。在资本主义下,所有的生产力发展,必须为剩余价值服务,没有剩余价值的东西就不会生产,也不可能生产,这是资本生产很大的局限。比如,资本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创造和维持新的生产部门,到处去开疆拓土,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但这些发展和创新都服从并服务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假若没有剩余价值,它失去了努力创造的动力。一方面,把所有生产都转化和改造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创造越多,所占比重和绝对量越大,工人阶级受剥削越厉害,工人能够消费的部分就越少。工人被失业、被淘汰,消费市场增长和维持于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资本生产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第三,货币是生产的界限。同样可以说,“向货币的转化,交换价值本身,是生产的界限;换句话说,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或以交换为基础的价值是生产的界限”[97]。这就是说,工人生产的产品只有当在市场上转化为货币、实现其交换价值时,其生产才有意义。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要求扩大流通,马克思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一些贸易做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富国不断地剥削穷国,结果穷国越来越没有钱购买富国的东西。富国把钱借给穷国,让穷国再买它的东西,结果穷国越来越穷,越来越没有购买能力。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借贷,还是国内消费者的借贷,货币都因此成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破坏者。无疑,在当代消费依然上升为社会主流文化之时,信用特别是对一般雇佣劳动者的透支愈来愈成为遏制和摧毁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
第四,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换句话说,“现实的财富必须采取一定的、与自身不同的形式,即不是绝对和自身统一的形式,才能成为生产的对象”[98]。为了实现交换价值,这些产品必须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具有使用价值,还在特定意义上具有使用价值,亦即找到确定的、现实的、既有相应需要也有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的消费者。在资本主义下,一定的产品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能被消费,才是需要的对象,生产多少不在于生产者想生产多少,而在于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交换价值。当人们不再需要某种使用价值时,它就不再是流通对象了。每个资本家都想扩大生产,但是他没法估计市场的需求,因此会出现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生产的自我限制蕴含着资本与劳动、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许多个别资本相互之间的对立。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致使资本生产的自我限制扩大化,导致工人的贫困化、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过剩趋势。这些趋势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生产的最终危机,也造成资本的自我消亡和扬弃。马克思指出:“在危机中,——在普遍的价格下跌中,——到一定的时刻就会同时出现资本的普遍价值丧失或者说资本的消灭。”他强调,这种“价值的丧失可以是普遍的,绝对的”[99]。显然,资本的普遍价值丧失不过是资本消亡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价值形式的资本是资本的本质特征之一,这种价值形式的普遍或最终丧失无疑意味着资本本质的丧失,也就是资本的自我毁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