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南藏区教师提出基于当地实际的教改措施

青南藏区教师提出基于当地实际的教改措施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地区一线教师以校本教研命名的论文远远少于内地,这说明教师对“校本教研”仍不太了解,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从本次检索结果来看,青南藏区教师虽没有以“校本教研”为题发表论文,但他们也结合自身教学过程提出了一些结合当地实际的整改措施。青南藏区的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属于“校本教研”,也没有将研究提高到校本教研的高度,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并未使用“校本教研”作为篇名。

青南藏区教师提出基于当地实际的教改措施

(一)校本教研概况

为进一步分析青南藏区义务教育一线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笔者在1200篇校本教研论文中重新对作者机构进行分析,即在1200篇搜索结果中输入控制条件:作者单位=“小学”或者“中学”(模糊),得到文献441篇,说明千余篇论文中只有1/3论文出自一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在上述结果中输入控制条件:作者单位=“青海”(模糊),仅得到2篇文献,作者分别出自青海省互助县城南学校和青海省平安县第一中学。青海地区一线教师以校本教研命名的论文远远少于内地,这说明教师对“校本教研”仍不太了解,研究水平相对落后。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青海中小学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南藏区教师科研量偏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中小学教师虽身处教育一线,积攒了大量的教育经验,但是储备的科研知识相对薄弱,加之青南藏区地处偏远,当地教师所能接触的科研信息较少,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内地相差甚远;二是青南藏区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里自然条件残酷,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文盲和半文盲率偏高,师资严重短缺,这里的教师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三是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从自身发现的教学问题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种研究也应该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校本教研”命名。鉴于这种原因,前面的论文检索条件不太妥当,为此笔者重新制定检索条件,分别考察青海地区中小学教师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情况。

中学教师科研情况检索:

检索范围:在“跨库检索”中勾选“期刊”、“博士”、“硕士”3个数据库

检索年限: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检索时间:2013年7月12日

检索式:中图分类号=G作者单位=青海and中学

图3 青海省中学教师论文发表数量

本次搜索得到论文1063篇,对这些文献的作者机构进行详细分析后,剔除青海高校与外地中学合作论文19篇,共得到青海中学教师发表论文1044篇,其中有34篇论文来自青海石油教育管理中心所属的几所中学,虽然校址设在甘肃省敦煌市,但机构隶属于青海省,因此并未对这34篇论文进行剔除。在1044篇论文中,作者机构为西宁市中学的论文数量最多,其次为格尔木市、海东市、德令哈市、海西州、设在敦煌的油田中学、海南州、海北州、果洛州,玉树州所属中学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最少,青南藏区4州论文共63篇(见图3)。

小学教师科研情况检索:

检索范围:在“跨库检索”中勾选“期刊”、“博士”、“硕士”3个数据库

检索年限:截至2012年12月31日

检索时间:2013年7月12日

检索式:中图分类号=G作者单位=青海and小学

本次共搜索得到论文592篇,经过逐一分析,剔除小学生发表作文、教研机构以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论文78篇,共得到青海省一线小学教师发表论文514篇(包括校址位于敦煌的青海油田小学论文46篇),其中青南藏区小学论文29篇(见图4)。

图4 青海省小学教师论文发表数量

青海省辖西宁、格尔木、德令哈、海东市等四市六州行政单位,其中西宁市、格尔木市和海东市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从中学和小学教师论文发表数量上来看,这三个地区一线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位于全省前列,而全部1558篇中小学教师论文中,青南藏区论文只有92篇。由此可见,教师科研水平与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从本次检索结果来看,青南藏区教师虽没有以“校本教研”为题发表论文,但他们也结合自身教学过程提出了一些结合当地实际的整改措施。这表明在西北偏远地区,一线教师的科研并不是停滞不前,从科研数量和质量来看,虽然与内地差距较大,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青南藏区的教师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属于“校本教研”,也没有将研究提高到校本教研的高度,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并未使用“校本教研”作为篇名。但是当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青南藏区面临的独特的教育问题,他们结合藏区特殊环境所提出的教育见解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将对入选论文进行详尽分析,总结青南藏区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困难

从搜索到的18篇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研论文来看,不论是西北还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校本教研均存在一些共同的困难,如经济水平低下,科研意识薄弱等。从搜索到的92篇青南藏区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成果来看,青南藏区开展校本教研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意识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少数民族地区较内地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也相对闭塞,学校和教师对科研的积极性并不高。虽然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但在基础教育本身落后的情况下,学校对科研活动更是无暇顾及。课题组对来自青南藏区部分小学的校长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一位藏小校长说:“科研工作我们现在根本顾不上,教师少得很,教学又难度大,目前还没有顾及科研。科研是你们的事啊,我们最多是为了评个职称,平时把自己的教学搞好就不错啦。”作为校长,应该是接触前沿信息较多的人,校长都认为一线教师与科研无关,可见这种观点在当地极为普遍。这与特殊的经济文化和师资困难是分不开的。马振彪[8]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某学校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教师对“校本教研”有所误解,认为科研就是理论思辨,就是发表论文,这导致大量科研工作纸上谈兵,应付差事,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笔者通过访谈分析发现,青海藏区小学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认知误区。问及为什么不搞科研时,某藏小数学师说:“学校经费有限,自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条件查阅资料……再说科研是专家的事情……”这种认知误区严重损害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他们将科研视为理论思辨的过程,脱离了一线教学工作实际,加之工作条件艰苦,教师的科研信心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2.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

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是地处偏远、信息较为闭塞的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文化与科研交流少之又少。受访的青南藏区某中小学校长都表示,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每年都会给一线教师、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进修单科课程、参加理论研讨。但笔者认为,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几次集中学习就能完成的,在自身文化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与钻研。问及外出培训的内容与目的时,一位县级中学校长说:“外出培训的教师大多是针对课程进行的单科进修,有的短期培训班是单科进修、理论研讨相结合。但是教师普遍反映理论研讨部分有点难,甚至听不太懂……”这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种提高的过程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入选的18篇少数民族校本教研论文中,有9篇都提到了教师素质对校本教研的影响。笔者对青海藏区部分校长、教师进行访谈时发现,在青海藏区工作的青年教师主要来自于当地藏族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以及西部计划、青南计划、特岗教师等;这两组人群有各自的特点:回乡的藏族毕业生在语言和文化上占有先天优势,和学生交流起来方便,但是与内地毕业生比起来,他们的专业基础较差,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积极性不高,缺乏时间紧迫感,这与长久生活在慢节奏的社会氛围中有关;西部计划、青南计划及特岗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内地生源的汉族学生,其专业素质较高,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去分析问题。但是这部分青年在藏区很难全面发挥自己的实力,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流障碍,他们只能用汉语教学,面对汉语水平较低的藏区学生,全汉语教学会影响孩子们的理解。访谈中,一位藏小校长表示:西部计划、青南计划招收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藏族……刚来的汉族教师语言不通,承担核心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难度非常大,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熟练与融合,才能胜任教学工作,在服务期限将满之际,他们又要备考公务员研究生,哪有时间科研啊……(笔者整理)”。值得一提的事,与这位藏小校长访谈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开始只是听其他人讨论,后来在访谈者一再追问下,才断断续续简单描述了学校的科研情况,可以听得出来他的汉语听说能力也不高。,对于汉语并不是很好的教师来说,要想用汉语开展科研工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访谈中,一位藏族语文老师说:“给藏区的孩子们上语文课,从理论上来讲肯定是汉语老师好一些,他们更了解汉文化、发音更标准。但实际上还是有困难的,他们不懂藏文,学生们汉语本来就不好,有些生涩词汇根本没办法解释,沟通难度很大;我们藏族老师教汉语也有问题,最基本的发音都很难做到绝对标准,各有利弊吧。英语教学难度更大,藏族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汉族老师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三语言,教学效果都不是很好。志愿者流动性较大,他们也没有科研压力,所以也很少开展科研工作。”

综合分析,教师素质有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当地竞争意识不强,生活节奏较慢也有一定关系。大部分教师在面临诸多教学问题的情况下,从未想过科研,殊不知问题越多,开展科研工作的空间也越大。因此笔者认为,青南藏区的义务教育科学研究缺乏适当的引导与带动,如果有机会能够给当地教师进行适当的科研培训,相信会有不少有血有肉的科研成果涌现。

3.教师负担重,精力有限

从入选文献分析,“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口较大”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普遍存在于广大偏远地区。本课题组访谈发现,青海省周边县市小学教师紧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用代课教师,由于正式编制有限,这部分教师待遇不高,而且大部分都是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并没有充分的科研资源。而对于正式编制的教师来说,工作压力非常大,更是没有时间搞科研。访谈中海西州某小学副校长提到:“我们的老师非常辛苦,你们是想象不到的。现在教育资源集中,县城学校学生数量庞大,又是寄宿制学校,我们的教师既要授课,又要照顾生活,经常是有家不能回。一个老师带9个班的学生,你能想象每天的工作压力吗?我们的老师是很可怜的,他们没有时间回家,和学生都是同吃同住一起寄宿,周末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提到本校教师的工作情况时,这位副校长非常激动,甚至用了“可怜”来形容教师的工作压力,这也是我们本次访谈最震撼的一点,这种工作压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预料不到的。

已有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研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教师资源紧缺,教师授课任务极重,大部分教师每周上课近20节,家远的教师上班来回需要几个小时。[9]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对青南藏区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藏区教师的境遇更为严重。受近年来教育资源整合的影响,藏区小学学生数量庞大,教育管理任务繁重。由于学生住地分散,青南藏区的学校几乎都是寄宿制,其中最难管理的就是小学。小学一二年级就要住校,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经常因为想家偷偷离开学校,管理难度非常大。一位不善言辞的藏小校长在谈及教师的工作压力时,显得非常激动,他说:“我们的教师非常辛苦,白天要授课,晚上还要当生活老师,和学生们一样只能在周末回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低年级同学,孩子很小,想家不敢跟老师说,晚上偷偷溜出去往家走。有一次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不见了,我们找了一晚上,天快亮了才找到,他是想家了想回去,因为不是周末所以不敢跟老师说,就自己偷偷跑了……幸亏没有遇见狼,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里不比城市,晚上出了中心区连个亮光都没有,住得远的同学还要途经草原,很危险。”由此可见,藏区教师不但要承担教学,夜间还要辅导学生功课,照顾低年级学生生活。在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教师身兼数职,压力非常大,教学和科研质量必定会受到影响。

(三)影响因素

通过对入选文献的深入分析,发现影响青南藏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岗位编制有限,师资短缺

教师资源紧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岗位编制不够,校内正式编制的教师数量有限,只能通过正式教师和代课教师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能够胜任多语种教学(汉语、藏语、英语)的教师非常稀缺。藏区义务教育阶段多以“双语教学”为特色,汉族教师不懂藏文,无法承担藏文课程,虽然他们非常擅长汉语文课程,但如果教学过程中全是汉语,难免有学生对部分生涩词汇无法理解。英语课程也是如此,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汉语本身就是第二语言,用第二语言讲授第三语言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通过藏区中小学校长访谈发现,近几年新进教师非常少,一些年轻教师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西部的,刚刚了解一点藏语知识就到了期满离开的时候,流动性非常大。此外,当地义务教育质量较低,输出人才本身就很少,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了省会城市工作而不愿回到家乡,因此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人才非常稀缺。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几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受访者是青海民族大学2012届藏汉双语班毕业的学生,虽然本身是汉族,但从小生活在藏区,无论在语言还是宗教方面,都与当地藏族相差无几。目前这位青年在青海省果洛州某中学任教,以下是部分访谈记录:

问:每个班学生大概有多少人?

答:大概40多人吧。

问:是寄宿制学校吗?你们怎么管理他们的寄宿生活?

答:是寄宿制,我们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本校老师三人一组,每组一周进行值班。

问:哦,那你每周大概多少节课?

答:我现在代两门课,一共22节课。

问:哦,是挺多的。还要备课、改作业,还有空余时间写写论文吗?毕竟一手材料还是蛮多的,而且也接受了科班训练,写论文应该不算太难。

答:问题是我都没有正式编制啊。没考上(教师岗位),在这边当聘请老师呢,最近忙着考特岗,又考了一个青海省教师岗位,结果还没出来呢。成天发愁这些考试,哪还顾得上写什么论文啊。

……

问:你们那里的汉族老师多吗?他们的藏语怎么样?

答:我们这边也有汉族老师呀,大部分的语文课都是汉族老师上的,他们也不懂藏语,都是从外面考进来的。

问:你们那边缺教师吗?

答:老师是缺呀,我代个数学(课)还代个语文(课),那肯定缺呗。不缺我带语文干吗,也不是我的专业。但是不招(老师)呀,要是招也就那么几个。你看我们双语物理毕业的这几年也有200多个了吧,可是去年我们这只要了5个,今年才要了4个,我觉得至少有100多号人不是没工作就是像我这样代课。像我们这样的考(教师岗位)太难了,现在连研究生都来考我们这个岗位了,你说我们咋办。

问:就是的,现在你们的境况挺难的。

答:就是呀,很烦。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连自己生活都难,结婚更是别想。编制是个大问题啊,能决定我们人生的好多节点啊。

问:你现在的工资和正式教师比起来怎么样?

答:……也就勉强一半?……(迟疑)差不多一半吧。

除此之外,笔者还联系了另一位双语班毕业生,他来自青海省黄南州,毕业后曾在玉树州某中学担任代课教师,但现在却在西宁一家餐饮公司帮忙。以下是部分访谈记录:

问:你什么时候从玉树回来的?

答:大概半年了吧。

问:怎么不当老师了?你可是科班师范生啊。

答:生存实在是太艰难了,那里本身条件就差,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正式编制的人来说,工资少得可怜,还要吃还要住,根本攒不下什么钱。房子也没钱买,什么都没着落。

问:那现在呢?做什么工作?

答:亲戚开了个茶园(西宁市),我去帮忙,一个月能给两千多,吃住都包,虫草季的时候再回家挖点虫草,也能挣点钱,经济上能宽裕点。

访谈中,不难发现教师编制与师资稀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大量具有双语资质的毕业生纷纷走向社会,另一方面学校急需大量教学人才,可是挡在双方之间的却是“正式就业岗位不足”,一位在西宁打工的毕业生表示“青南藏区确实很缺老师,但是那里条件艰苦,离家又远,如果岗位也是临时的,真的还不如在家门口打工”。可见教师编制已成为限制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2.教材、教法与管理问题

何晓雷[10]对甘南藏区某小学的校本教研究调查发现,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缺乏地方特色。同时,在教育部门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仍以“考试”教育为主,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学习主要是重复性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笔者通过访谈分析也发现了类似情况,青南藏区某小学副校长说:“上课时我们基本都处于知识灌输阶段,我是校长,课堂纪律相对较好,有些年轻教师上课时还要花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纪律……不信你问问这位老师(对面是一位30多岁的藏区女老师),她们那肯定也是这样。我们的教学资源有限,条件不比城里,没有过多的素质拓展设施,教学仍以获得较高分数为目标。”值得庆幸的是,教材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关部门已经积极开展教材编制与修订工作,努力为藏区少年提供地方特色与主流文化更好融合的教材,但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用这位校长的话说:“正式的课程都来不及上,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拓展素质,哪还有精力做自己的科研。”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藏区教育更是大力扶持。校舍条件较以前大有改观,但是因为教师自身科研意识淡漠,对学校的硬件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教师阅读科研书籍的数量也非常有限。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青南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多为寄宿制学校,虽然学生学习时间增加了,但是管理难度却非常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教师要为处理各种非学习问题付出大量精力。当问及是否有时间阅读科研书籍或期刊时,一位藏小副校长说:“我既是校长,又是教导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每天不仅要处理学校事务,还得备课、上课、处理学生各种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的东西啊……”问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这位校长说:“在藏区,能来上学的孩子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非常淳朴,对老师非常有礼貌。但是不能否认,他们的基础确实比较差,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但是教师数量有限,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三门课,孩子们毕竟还小,爱玩爱闹,实在不可能一个一个督促到啊。”不难看出,制约当地教育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师资力量紧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