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高校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藏族、回族与汉族的比较分析

青海高校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藏族、回族与汉族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藏族、回族是世居青藏高原的两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保存相对较好。本研究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回族及汉族大学生为例,对比他们在文化习性的四个维度即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宗教情感、风俗习惯及民族语言认同方面的差异;在文化适应的4个维度即跨文化的意识、情感、态度及能力方面的异同,分析其成因。

青海高校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藏族、回族与汉族的比较分析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edField)、拉尔夫·林顿(RalfLinton)等提出的“文化适应”是指“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1]此界定说明,文化适应是在文化接触过程中,个体对不同文化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即个体原有的文化习性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文化习性是由文化环境主导的、经个体后天的模仿与学习而获得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烙印的心理品质,它包括了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色的价值取向、思维特征与行为方式。[2]任何个体的成长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即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家庭文化氛围养育下完成的。个体在显性和隐性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文化习性作为一种先验图式,为其价值走向、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奠定了最初的文化底色,使个体在遭遇不同文化时,面临文化适应问题。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省份;青海高校位于省会西宁市,随着高校招扩,青海各高校已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有来自全国40多个民族的青年在此学习生活,不同的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里交汇、冲撞、共生,文化接触中的价值冲突和适应成为每一个学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藏族回族是世居青藏高原的两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保存相对较好。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青年,进入高校后其文化习性是否会发生变化,与汉族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适应有何特点?对于汉族大学生来说,在多民族语境下生活,是否存在文化适应?其适应状况如何?本研究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回族及汉族大学生为例,对比他们在文化习性的四个维度即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宗教情感、风俗习惯及民族语言认同方面的差异;在文化适应的4个维度即跨文化的意识、情感、态度及能力方面的异同,分析其成因。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培养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力的对策和建议。(www.xing528.com)

研究选取被试1070名,来自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其中,藏族333名(男生124人,女生209人),回族262名(男生110人,女生152人),汉族475名(男生236人,女生239人)。

经过小范围施测检验、修订,编制各4个维度32道题目的《跨文化适应力量表》和《文化习性量表》。数据用SPSSWindows(20.0版)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个别学生采用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格式。与部分学生进行开放式座谈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