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藏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分析
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能力四个维度上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玉树和果洛州教师的教学能力较黄南和海南州教师表现更弱,尤其在教学实施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存在现实原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牧区师资来源单一,力量薄弱,教师学历合格但实际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由于师资职前教育层次低,教学质量不高。青海省六州80%以上教师的第一学历为州民族师范学校,个别学校甚至全体教师都来自同一所师范学校。当时,各州民族师范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导致录取了大量不合格的师范新生。来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势必造成教学内容几年不变,知识结构单一和老化,教学方法刻板单调,不利于多种学术风格的交融和交流,教学思想僵化,学科发展凝固化等一系列恶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很多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由于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加之汉语文水平太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深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极其有限。在牧区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有近50%的教师不会用双语进行教学。在本课题调研时语文教师的问卷中甚至有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座谈时藏区教师能积极表达自我思想的非常少,也极少有教师对教学能有自己的设想和理解。
第二,藏区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数量结构方面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矛盾,区域结构上存在城乡教师分布失衡的问题,学科结构上存在学科教师不配套的问题。由于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学科教师缺乏,青海藏区的部分中小学还实行“大学科”教学,有的地方还实行班主任承包班级,即由班主任兼任班级的多门学科的教学,包括语数外、音体美。这种现象势必造成教师压力大、任务重、教学效果差,无法做到学业有专攻,造成一些教师不能人尽其才,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教师年龄偏大,年龄结构上存在教师日趋老化的问题,知识更新盲目,对教育新理念接受较慢。从本文表1所反映的基本情况可知,青海藏区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除了一部分近几年通过“特岗”等渠道补充的新教师以外,大部分教师教龄在15—20年以上。在本次调查中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占66.7%,表明青海藏区教师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也造成了教师队伍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的动机与兴趣不足,教学热情低,知识老化,教学能力低的状况。
第四,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太少。大规模的进行教师培训也是近几年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事情,随着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的实施,青海藏区中小学教师才逐渐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也才有机会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本课题调研中,课题组与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座谈时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教龄在20年以上的大部分教师从未参加过在职脱产培训和学习,尤其是一些藏语文教师,大多从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小学任教,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培训或为其他形式的学习,从知识和阅历方面极少得到新信息的冲击与交流,思想僵化,方法单一,更缺乏教学反思与研究的能力,对创新与变革存在畏惧心理,这也是“双语教育”改革推行难的主要因素所在。
第五,外来非藏族教师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成为制约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最大障碍。近5年来青海藏区补充了大批青年教师,他们具有较强的学科意识和教学能力,但是语言不通成为最大的教学障碍。访谈中青年教师在此方面表现了强烈的担忧。藏区学生以藏语为母语,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和学习汉语存在困难,汉族教师与藏族学生之间文化的异质性大,语言障碍加大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困难。加之藏区学前教育滞后,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汉语水平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无法做到“教学相长”,只能在低水平层面重复。
第六,难以留住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受自然环境及内地(或省内条件较好地区)优惠条件的吸引,优秀教师,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纷纷流向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藏区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对教育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第七,来自家长和区域范围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对教育的要求相对较低,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与提升。在城镇化的潮流之下,青海省目前出现大批的由西向东迁移的移民潮,藏区有条件的中小学生向教育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西宁市转移。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西宁市借读的藏区学生近4万人,而留在藏区的学生大多为农牧民子女,家长的文盲率高,甚至有的家庭父母“双盲”,且不懂汉语,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对学校教育也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家校之间无法沟通与交流,制约了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青海藏区和西宁、海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比较
与青海藏区相比,西宁、海东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较高,也有较强的教学研修的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对课堂生成及教学效果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本研究调研发现,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西宁、海东地区师资来源的渠道广泛,起点相对较高。省会西宁及海东地区是青海省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来自内地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大多选择在西宁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第二,西宁、海东地区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教师的思想较为开放、理念较新。第三,教学条件较好,网络资源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有较好帮助。师生之间文化同质性高,不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第四,教师培训和学习及提高学历的机会较多。以上这些因素也正是青海藏区教育发展所欠缺的。(www.xing528.com)
(三)青海藏区教师教学能力与培训路径的相关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可见青海藏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不同方式的培训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教学实施能力”与短期培训、自主学习、教研活动之间存在0.01水平上的显著相关;“教学研究能力”与短期培训、自主学习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教学反思能力”与课题研究、自主学习、外出考察间存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职培训对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天不足后天补”,青海藏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还有赖于在职培训。在诸多培训方式中短期培训对教师发展的作用较为显著,对“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现有的教师培训中短期培训也是最主要的形式。调查中对“近几年来你所接受的学习与进修的主要方式”一问,有452人选择短期培训,占63.5%,学历进修的人数是124人,占17.4%;选择“参加市区级教研活动和学校教研活动”的教师为112人,占15.7%;选择“课题研究”的仅为66人,占9.3%。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教育和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国家在实施教师培训中,在坚持全员培训的同时突出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的培训和研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将在5年内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一次国家级培训,扩大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国培计划”将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子”教师,带动各地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的全面开展。教育部已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完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通过这些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青海藏区教师与西宁、海东教师目前面临的最大教学困难分析
青海藏区教师与西宁、海东地区的教师对教学困难的反映比较一致,认为存在“缺乏对课堂内容指导”方面的困难的教师分别达到93.7%和92.7%,其次是“缺乏教法、课堂生成方面的指导”,75%的教师在此方面存在困惑。“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不足”的教师分别占到63.9%和64.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缺乏”也成为困扰大部分教师的难题。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有效和科学地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因为新课程改革是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以往的师范教育注重培养教学意识,忽略课程意识的培养,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需要教师主动、合理、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因此,将课程与教学联系、将社会生活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综合思考成为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缺乏对课堂内容指导方面的困难也是预料之中的。
(五)教师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与讨论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本课题调研发现,青海藏区教师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位列前四位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条件”“家长的态度”和“学生素质”,西宁和海东地区的教师则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素质”“家长的态度”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两地教师对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归因中可以看到青海藏区教师倾向教学条件等外归因,而西宁、海东地区教师更倾向教师教学水平等内归因。形成这一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第一,青海藏区的基础教育设施简陋,教学条件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无法开展。调查中“在你的教学中是否常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问,青海藏区的教师选择“没有”的为62%,“很少用”占31%,“经常用”占6.4%;西宁和海东地区教师选择“没有”占9.5%,“很少用”占40.9%,“经常用”占49.6%。“你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是否丰富”一问,青海藏区教师选择“很匮乏”占34.5%,“比较匮乏”占41.4%,“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占24.1%,西宁和海东地区教师的选择分别是19%、27.7%、53.2%,两地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第二,藏区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薄弱,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作用有限,使教师感觉到很大压力。访谈中,青海藏区教师抱怨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不管不问,甚至让孩子在学习时间去放牧或进寺院学习,“劝学”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分散了教师的大量精力,使教师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归因中不得不倾向于外归因。
第三,教师的任课科目多、工作量大、压力大。据统计,教师每天的工作量都超过了8个小时,有一半的教师课时超过16节,周课时达到25节较为普遍。特别是牧区寄宿学校的教师,既要当老师又要当保姆,一边教学一边又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往往从早上忙到晚上,身兼多职,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