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起,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强调在缺乏汉语言环境的地方统一使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教学模式,虽然确保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但是从实地考察和调研中发现,黄南藏区双语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差,双语教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等。
(一)地方财政困难,州、县教师培训无专项经费,对双语教师轮训有一定难度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实施需要花费数倍于普通教育的经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受教育人数较少,就更加提高了教育的成本,但同时双语教育又有无法用金钱所衡量的效益。所以,以国家投入为主,州、县、乡、个人多方面筹措经费,解决双语教育的资金问题,这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编制不足,汉语文教师及藏汉语兼通的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缺乏,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工作需要
具体分析黄南州双语教育中的师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总量不足。大量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任教。民办、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很难在教学中保证质量。(2)教师分布不均衡。州府教师比例偏高,山区教师不足。原因是山区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山区村小多是“一师一校”或“二师一校”,复式教学使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3)民族学校教师的编制、岗位设置没能达到现有实际师生比例要求。双语师资主要由州民族师范培养。由于州师范的学生基础较差,毕业后,教民文、教低年级汉语文还可以,教高年级汉文就有困难,因此,教师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三)有些地方面临三语三文现象
“三语三文”现象即民族聚居区非主体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民族语文、母语文、汉语文的现象。如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蒙古族转用藏区的柯生小学为保存本族文化,给蒙古族儿童加授蒙古语文课,在课上,用藏语辅助教学,学生要学藏、蒙古、汉三种语言文字。多语文现象,是由多民族杂居的客观现实决定的,这种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儿童学习障碍、学业成绩低、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四)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干部和群众之间,家长和教育部门之间的矛盾。有些干部尤其是汉族干部过多强调汉语文的重要作用,忽视民族语言的功能。而广大藏族群众则往往认为汉语文要学,民族语文也要学,因为他们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还是本民族的语言。但有一些家长,从自己子女的升学和就业的角度考虑,希望孩子多学汉语文,提高汉语文的应用能力,因而认为民族语能起到学习汉语文的“拐棍”作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学到毕业。所以许多藏族干部不让自己的孩子上民族学校。有的家长认为民族语文和汉语拼音会“打架”,影响孩子学习汉语文,因而不愿意开设民族语文课。
(五)双语教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矛盾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无论哪个民族的教育都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少数民族由于存在着语言问题,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特殊性:双语教育既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有利措施,又在实施中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存在矛盾。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黄南藏族的教育发展也逐步向这个目标靠拢。1993年国家教委曾下发文件,提倡义务教育小学使用六年级教材,与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安排步骤相一致。这样的改动使民族学校中原有的一年时间的民文学习没有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双语教育之间的关系由此产生矛盾。
以上所举和分析的黄南藏族双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南藏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这些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其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决定的,有些也是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但主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尽可能解决矛盾,从而提高黄南藏族双语教育的质量,为黄南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