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是通过对青海省10年来经济增长及下滑趋势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工具,结合历年来青海省各产业税收情况,以此为分析起点,厘清当前青海省各产业政体情况,通过统计软件预测曲线,找到未来10年青海省经济新增长点的所在,并提出培育这些增长点的可行性路径。
新中国建立以来青海省经济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省的基本省情就是“一穷二白”,落后的农牧业社会占绝对主导地位。60年来青海省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青海省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1952年的86倍,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一个时期:1952—1978年,青海省GDP增长了8.2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5%)2.30个百分点,但呈现出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其中“大跃进”时期最显著。这表明,该时期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高增长;二是明显波动。[1]
第二个时期:1978—2009年,青海省GDP增长了10.20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77%)1.52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5年经济增长率(6.79%),低于1952—1978年增长率,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9.88%),青海省占全国GDP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1995—2009年期间,青海省GDP增长了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5%),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就青海省2008—2014年间,各产业、行业税收增长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对青海省GDP的贡献率远超其他产业,其次是制造业和建筑业(见2)。相对于内地其他地区,诸如住宿餐饮、金融等行业尚有较大增长空间。尽管青海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位居后列,但仍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国家排名第二的韩国。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在1980年至2005年期间,青海省的人均GDF增长率为6.98%,排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后。但是,世界上同期人均GDP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的韩国也只有5.81%,明显低于青海省的水平。众所周知,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还是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韩国都远远优于青海。
图1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采对青海经济贡献率比较
经济增长:“高增长、低波动”(1952—1957年);“低增长、高波动”(1958—1962年);“中增长、高波动”(1995—1978年);“高增长、中波动”(1978—1995年);“高增长、无波动”(1995—)。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大起大落的模式,不但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时期是青海省经济增长最高的时期,也是最稳定的时期。
总结青海省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最基本的经验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努力降低波动系数,(见表1)
表1 青海省各时期经济增长率及波动系数(1949—2009)(单位:%)
资料来源:青海省统计信息网,网址:http://www.qhtjj.gov.cn
上述分析为制订青海新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背景。这表明,首先,青海省不能以传统的方式促进GDP高增长,最重要的是促进绿色GDP高增长,要减少各类自然资产损失,特别是能源耗竭损失。经济增长模式从高耗能型转向低耗能型,进而向高效低能耗型转变。其次,要强化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意味着增加绿色GDP。再次,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来补充本省的自然资本,从而使得真实福利(绿色GDP)最大化。为此,青海需要实行绿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及对外开放战略,这也与国家和青海省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思路是总体一致的。(www.xing528.com)
从整体上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会经历多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划分发展阶段的指标不是唯一的,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指标,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指标;不仅包括人均GDP这类最重要的指标,也应当包括反映人口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恩格尔系数。
图2 青海省历年各行业税收比较
根据青海的省情和发展特点,新中国建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见表2):
第一阶段(1949—1977年):就是极低收入、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农业为主、极端贫困型。
第二个阶段(1978—1995年):为低收入、下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温饱型。
第三阶段(1996—2010年):为下中等收入、中上等人类发展水平型,开始进入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又是不平衡、不全面的,目前青海就处在这个阶段。
表2 青海省和全国经济增长来源核算(1978—2010年)(单位:%)
数据来源:同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