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组织在青海藏区公共服务中发挥广泛作用

社会组织在青海藏区公共服务中发挥广泛作用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覆盖面较广、内容多。这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吉美坚赞福利学校、加吉博洛镇赛马协会等社会组织及服务可略见一斑。由于社会组织只能在注册地的区域内活动,这就限制其只能在玉树州范围内活动。办公室也从玉树州结古镇搬到西宁市,成为省级社会组织。为保护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倡导“乡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并提供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法律援助。

社会组织在青海藏区公共服务中发挥广泛作用

社会组织从不同的视角定义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等,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社会组织”的概念,随后逐步取代其他称谓。

近年来,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在数量上有了快速发展,以在玉树、果洛调研地为例,在县级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最多的县已经达到21个,最少的县也有4个,涉及领域覆盖到科学研究、体育文化、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宗教、工商业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职业从业者组织等等。

青海藏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覆盖面较广、内容多。但相对来说主要分布在环境保护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等领域。这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吉美坚赞福利学校、加吉博洛镇赛马协会等社会组织及服务可略见一斑。

(一)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其最早名称为玉树州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于2001年11月7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政局注册。由于社会组织只能在注册地的区域内活动,这就限制其只能在玉树州范围内活动。为了将服务扩展到整个青海藏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于2008年4月9日在省府西宁重新注册。办公室也从玉树州结古镇搬到西宁市,成为省级社会组织。服务范围也从玉树一带扩展到青海湖地区。

协会成员以藏族为主,荣誉会长、法人、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全部是藏族。协会服务主要致力于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推动高原生态文明的建立,促进本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协会成员除200多名会员外,还发动当地人力资源,如乡村环境协力员30人(有老师、牧民、村民、僧人等,分布在玉树州、昌都地区、青海湖地区、黄南州、果洛州、格尔木市等三江源地区),绿色特使20人(热衷于环境教育的教师和公益教师),绿色之子14人(就读于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技术学院的三江源农牧区的优秀大学生)以及草根伙伴(一直在基层乡村自发组织、开展环境保护的伙伴们,包括措池村野牦牛守望者协会、勒池村藏羚羊保护协会、尕朵觉悟生态保护协会、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澜沧江源格吉牧民生态保护自愿协会)和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志愿者

协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项目合作、资助经费,也是经费主要来源。如李连杰基金、加拿大起步高原、国际爱护动物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二是来自三江源协会理事、朋友和少量企业的捐助,如西藏天珠之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玉树州三江源生态环保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的捐助。这部分一般都是靠私人关系拉的捐款,数量也较少。三是来自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

近年来,协会依托公众教育、公众参与、生态文化、生态守望、草根社区、草原部落、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等平台在青海藏区实施过一系列项目:

1.绿色希望。以培养三江源地区青少年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了绿色伙伴、绿色之子、绿色扫盲、绿色图书、绿色特使、绿色摇篮等各种探索和创新活动。

2.绿色乡村计划。有效发挥三江源地区百姓在保护当地环境中的主体性作用,并引导他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选产生了乡村社区环保协力员、为从事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织和社区提供小额赠款、倡导“千眼水源”湿地保护、举办乡村社区生态文化节、组织神山圣湖的保护、建立乡村社区绿色健康机制、签订乡村社区保护协议。

3.黑帐篷计划。三江源协会尝试以保护草原生态和游牧文化为出发点,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中间寻求新的突破点。具体项目主要包括牧区绿色合作经济、黑帐篷绿色示范牧场。

4.绿色桥梁计划。为推广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保护三江源,实施乡村社区生态影像交流、流动车绿色环境传播、民间绿色排行榜评比项目。

5.绿色生态求助计划。为保护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倡导“乡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并提供乡村社区生态环境法律援助。(www.xing528.com)

在长期的项目服务过程中,协会提炼出以下五大工作方式:倡导(倡导绿色消费、生态伦理教育、绿色乡村社区和生态文化的昌盛,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公众化、生活化、优秀生态文化主流化、自然生态保护形式多元化),参与(参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社会活动,多方合作,积极配合,同心协力,共同承担保护三江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创新(立足乡村社区,立足本土文化,吸收主流保护思想,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保护模式,推动符合生态多样和具有人文特色的保护实践创新),交流(利用自己的平台、社会资源和沟通能力,在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主流之间牵线搭桥,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平均、互惠地分享自然,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支持(支持乡村社区的自然生态保护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升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使社区成为推动当地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有效主体)。[1]这为藏区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二)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

该社会组织始建于1994年8月,是一所由当地活佛吉美坚赞筹措创办的私立学校,经果洛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创建,隶属玛沁县政府管辖。2001年4月果洛州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职业高中部,2003年青海省民政厅民间管理局正式批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2006年3月7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下发文件批准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团成员,并将果洛州玛沁县地区列入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的一个试点援助对象,同年被州教育局审批更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并逐步开设了既符合社会需求又有民族特色的六个专业:藏医医疗和藏药、高级藏文、计算机应用、旅游英语工艺美术和传统藏式建筑

学校不仅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初级人才和合格的社会劳动者,而且为当地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文化的牧区新型人才探索了一条新路。

该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汉藏教育的融合,生源也是僧俗共校。学生们既要学习藏族传统文化,也要学习汉语、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学校开设因明学、藏语语法、修辞学、天文历算、声律学、辞藻学等藏文化传统课程,重视背诵经典,重视诗歌写作。最特别的是它将寺院中辩经的学习方式引入学校,学生每天上下午在操场各辩论半个小时,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辩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认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2015年12月,在青海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民族高校因明逻辑辩论会”的高中观摩组比赛中,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包揽一等奖、二等奖。

(三)加吉博洛镇赛马协会

协会由治多县两位老人发起,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当地组织赛马比赛,有时也会联络邻近几个县组织较大规模的比赛,发现和选拔优秀的马匹推荐参加州级或更高级别的赛马比赛。协会组织的赛马活动不仅推动了当地养马业的发展,也进一步通过比赛推动了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需要。在采访中,治多县民政部门的负责人也讲道:“像这样的协会,不仅丰富了牧民们的文化生活,深受牧民们的喜欢,也替我们完成了许多工作,减轻了负担,我们也喜欢。”

(四)扎西民间艺术慈善机构和治多县贡萨寺养老院

藏区还有许多传统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已经存在并为藏区提供服务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相关部门登记。其中以寺院下设的养老院、孤儿院及其他藏族传统文化传播机构居多。如玉树市扎西民间艺术慈善机构和治多县贡萨寺养老院。

玉树市扎西民间艺术慈善机构建于2010年,坐落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扎西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机构主要针对家境贫困的10~25岁之间的失学青年、失业人员以及想学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者进行免费培训。

慈善机构由康巴噶玛噶孜画派,玉树州著名艺术家、唐卡教育画师扎西文旺领衔教学,也先后有一些来自青海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藏文学校等院校的教育专业人员和往届优秀毕业生任过教师。机构采用封闭式教学,老师与学员同吃同住。

贡萨寺位于治多县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宝山坡,也是治多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寺院,现有300余名僧人。在寺院周围聚集了不少的孤寡老人,都是家里无人照料的老人。目前大概有十几个老人由寺院给他们提供比较简陋的住房,老人们自己料理日常生活,平时在寺院周边转山、念经,寺院有佛事活动时参加寺院活动。老人们去世后由寺院处理善后事务

除了上述当地注册的社会组织和传统社会组织之外,青海藏区还活跃着许多青海省省级或省外注册登记的其他社会组织。它们关注青海藏区教育、生态环境、儿童或其他领域并坚持为某一领域服务多年,尤其是在玉树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外地社会组织在青海藏区服务达到了一个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