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级干部选拔机制有所健全,村级干部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激发了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干部是带领群众干事致富的领头人。能否把有能力、有影响力、有凝聚力的能人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前景问题。对此,青海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干部选拔程序和机制。有的地区,形成了“两推一选”的选拔机制。“两推”,即群众和党员推荐,“一选”,即党内进行选举。党内选举出来的人选,报上级组织,然后上级组织下发批复任命。如黄南州同仁县,在这方面有其典型经验,这就是他们总结的“三培双带”机制。就是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也就是说,在村级干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看被选者是不是党员,这是先决条件。但是是党员的也不一定能够选到村干部岗位,因为还要考察被选者有没有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如果这两者都具备,才有资格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不管哪种机制,最终目的是把真正有党性、有能力、有威信的村民,推举到村干部这个重要的岗位,为村级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根据省委对村级和社区换届选举工作的要求,青海藏区村级两委班子基本实现了年轻化、合理化。村级两委班子成员中,多数成员的年龄在40岁左右,实现了村委干部的年轻化要求。之外,村两委中,还有一个20多岁的团支部书记和一个女性妇委会主任。这样,青海藏区村两委班子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都达到了省委的要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村级组织的知识结构也有所优化。因而,提升了村级组织理解、宣讲党的政策的能力,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活力。
(二)建立了村干部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热情
1.健全村干部的考核机制,把能人提拔到村级组织之中
青海藏区村级组织中,已经普遍建立起了对村级干部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也就是说,农村党员干部也像国家公务员一样,进行年度考核,而且也逐步形成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考核标准。考核既有工作业绩和绩效的要求,又有更硬性的一些指标。如:有些地区要求村干部除具备青海省委提出的“双强”型村干部要求外,又根据民族地区反分裂、反渗透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实际,提出了地方的“双强”型村干部的要求。这里的第一个“强”,就是党性观念强;第二个“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因此,既使一个村干部的能力再强,工作业绩再好,如果他在党性观念、党性修养上出了问题,如果违犯了党纪党规,不仅不能通过考核,而且还要进行调整。这一考评机制的实施,使那些有能力、有思想、有干劲的年轻干部被选任到村级组织,极大地增强了村级组织活力。
2.建立村级干部的奖惩制度,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
带领村民创业致富是每一个村级干部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党赋予每一个村级干部的神圣使命。说干部要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就是要承担这个责任。多年来青海藏区村级干部不负众望,为青海藏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激发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为此,青海藏区各级政府都在党的村级组织中逐步建立了奖勤罚懒的奖惩制度,赢得了村级干部的好评。在这方面,黄南州同仁县建立的“以奖代补”的奖励机制具有典型性。其中的“奖”指的是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评奖,并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村干部的评奖分三等,并且一等奖的涨幅每年控制在10%。这是村干部一年的奖励金。另外,还要按地区人均收入,给村干部发放基础报酬。这两块加在一起就是一个村干部一年的报酬。“补”,就是让村干部兼任其他的重要工作,并给以适当的补贴。随着国家富民惠民政策的实施,村级事务比较多,但政策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靠村级干部。如果对村级干部不给予适当的补贴,可能几年以后村民越来越富裕了,而我们的村干部的生活水平赶不上村民。因此,上级政府从农村发展趋势和村级干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让村级干部还兼任一些重要工作,并给以适当的补贴,以便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在这方面,同仁县根据维稳工作的需要,专门成立了维护稳定工作队。队长和副队长都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担任。县里一年拿出30万元,对村干部们给以适当的补贴,并且,每年的补贴涨幅在10%左右,这些都属于个人的钱。这样下来,一个优秀村干部每年可以拿到万元以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村干部在完成岗位事务之外所挣到的额外收入。因而,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村里的处置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活力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旨在完善村级干部结构、增强村级组织活力的一项重要计划。这一计划,在青海藏区也得到了全面的实施。大学生村官由于掌握着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自于牧户农户,所以,他们在跟百姓的接触中,自然就没有了交流上的障碍,并且深知民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因而,他们在传播党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普及新科技新思想,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重大作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如:黄南州同仁县加吾乡吉仓村的大学生村官尼玛才让,就是其中的典范。尼玛才让于2005年被分配到吉仓村。吉仓村位于同仁县的脑山干旱地区,尼玛才让刚到吉仓村时,村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硬化路,种植品种单一,老百姓还是靠天吃饭,外界的人走不进来,里面的人也很少走出去。面对封闭落后的村庄,他决心改变村里的面貌,决心带领村民们摆脱贫穷。他带领群众理思路、谋发展、订规划,贡献突出。首先,他四处奔走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和项目,先后为村里解决了水、电、路三大难题。尤其他搞的道路硬化工作,硬化档次特别高,一般的路面是4米宽,他搞的硬化是6米到8米宽。使得原先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平直的大马路,群众从路上的变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其次,他带领群众发展个体经济。尼玛才让的爱人在县城开了个商店。他把自己家开店的经验传授给群众后,现在这个村的十几户人家到县城上开起小卖部。再次,他又先后实施了地膜马铃薯、杂交油菜、沙棘等农产品的种植,同时引导村民生态畜牧、采摘沙棘果对外销售,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村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目标。第四,在村级服务当中,理解上级文件的能力增强了。他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理解,向村级班子讲解,向群众讲解,有形无形地培训着村级班子的其他成员,增强了村级班子的综合能力和理解政策能力、办事水平。正因为尼玛才让解决了群众的难事急事,实现了群众脱贫愿望,从而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之后群众在换届选举时,把他推选为村支部书记。(www.xing528.com)
(四)加强了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了村干部发展村级社会经济的能力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海藏区村级两委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还不高,这直接影响着村干部处理村级事务、引领村级经济的水平。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进一步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外,更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加大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的培训力度。为此,藏区各地也依据各地的农情牧况,相应地制定了培训规划。有的地区实施一季一训制,有的地区一年两训制等。在推行一季一训制的地区,每个季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内容进行培训。像黄南州同仁县,第一季度主要培训村两委的村长、书记,内容是以法制培训为主,旨在提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因为,作为村级组织的领导不懂法、不能用法,也不可能处理违法乱纪现象。第一季的培训期为三天。第二季度主要以党的建设和发展思路为主的培训。这个培训班的对口单位有组织部、纪委、扶贫、农牧、民政等一些涉农部门,主要是科学发展方面的培训。第三季度的培训主要以外出观摩为主,让村干部到外地去参观祖国的发展,发达地区村两委带领群众致富的经验,并通过同发达地区的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第四季度培训,主要以县内观摩、交流和查找不足为主。这种培训的效果的确很显著。有的地区经过培训,村级干部思想得到了解放,创新创业干劲不断增强。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县域内先后出现了近百家农家乐。
当然,在这种培训中各地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坚信党的领导,这个不能缺;第二个问题是维护地区的稳定;第三个问题是促进地区的科学发展。这三件事做好了,村两委就是非常合格的、非常优秀的村干部。
(五)发展集体经济,为村级组织建设和为民办事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
青海藏区以往有畜牧业和农业统一经营的历史和传统。随着形势的变化,近几年来也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自愿原则,以村为单位或以联户的形式,成立集体所有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所属各村结合镇域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大(人均77亩)、单门独户放牧不成气候等实际情况,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引导、支持之下,成立了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这类合作社2011年成立了8个,2012年又在筹划成立8个。其中也有搞得比较成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合作社。例如:尕巴松多镇完科村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在全县乃至全州也具有典型意义。这个合作社是由党的十七大代表完科村党支部副书记德才加发起成立的。该合作社的基础设施较好。下设酸奶加工组、养殖组、种草组等。依靠这个合作社,完科村不仅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村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而且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了电话,修建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成为同德县第一个实现牧民定居和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的牧业村。之外,还有尕巴松多镇科加村的空心砖厂、砂石场也属于村集体合作社,而且经营得也不错。其中空心砖厂以贷款方式投资建厂,以经营收入来还贷,按人均分红,年收入达6~7万元。砂石厂年收入也达几十万元。其收益除厂长、会计等有一定额外报酬外,其余按人口统一分配。还有巴沟乡的卡里岗农民群众在2011—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的基础上,开始以社为单位,或以十户、二十户联户的方式搞合作社,采购大型农具进行播种,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党委、政府,也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点任务,早在三四年前,选择有条件的农村开始试点。试点农村把农民土地采取入股方式进行转让,交付到村两委。村两委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民主化管理,收益按股分红,以此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隆务镇的三个合作社,集体经济效益较高。除此之外,同仁县还有燕麦种植合作社、牦牛养殖合作社、旅游服务合作社、草原生猪合作社等,效果也较好。
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两委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百姓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