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丽江太安乡农科所:传承创新,成果丰硕

丽江太安乡农科所:传承创新,成果丰硕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7月云南省农业厅领导调研丽江市农科所玉龙县太安乡马铃薯试验基地丽薯系新品种独占鳌头,老土豆变成金蛋蛋。其中丽薯1号是2006年云南省第一个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太安乡已真正成为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典型山区乡镇。先后育成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丽粳314号、丽粳9号、丽粳11号、丽粳14号、丽粳15号,其中丽粳314号、11号、14号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丽江太安乡农科所:传承创新,成果丰硕

进入新世纪,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不断传承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全市农业生产发展为己任,特别是在2003年撤地设市,以及2004年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后,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加挂丽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牌子,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应用,全所更进一步突出重点特色,各专业团队不断进取,厚积薄发,积极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强实施马铃薯丽薯系新品种选育应用及服务优质种薯基地建设和特色高寒粳稻丽粳系新品种选育应用及水稻提质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在大小麦类、特色经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7月云南省农业厅领导调研丽江市农科所玉龙县太安乡马铃薯试验基地

丽薯系新品种独占鳌头,老土豆变成金蛋蛋。马铃薯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集四十多年马铃薯科研及示范推广之大成,紧紧围绕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实施滇西北马铃薯优质种薯基地及专用型品种基地建设要求,针对丽江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中的科技发展需求,通过实施云南省优质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丽江市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滇西北冬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丽江马铃薯综合试验站、丽江马铃薯区域推广站等项目,育成多个省级审定新品种,初步建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优良种薯供应西南诸省,社会效益显著。

相继育成了省级以上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丽薯1号、丽薯2号、丽薯6号、丽薯7号、丽薯10号、丽薯11号、丽薯12号、丽薯13号、丽薯15号。其中丽薯1号是2006年云南省第一个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2009年省级审定的丽薯6号在全省冬早马铃薯产业开发中独占鳌头,每年推广面积已突破100万亩,不仅全省冬春作区商品薯亩产值达万元以上,而且在玉龙太安等地的种薯生产亩产值达到了5000元左右,全省范围内丽薯6号优质种薯供不应求,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结合新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基地建设,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连续多年克服各种困难,每年实施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示范生产30多万粒,服务脱贫攻坚乡镇示范,以服务太安为主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4万多亩,生产各级种薯近10万吨,优质马铃薯种薯除销售到云南省马铃薯产区外,还销售到广西、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区)马铃薯产区,受到各地用户的普遍欢迎。太安乡已真正成为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而脱贫致富的典型山区乡镇。

丽江市一季作马铃薯创亩产4804.5千克新纪录

通过多年研究集成的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技术、山区小型农机农艺配套技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已在全市马铃薯生产中得到大力示范推广应用。2011年和2017年先后在太安乡创造了一季大春山地马铃薯亩产3812.3千克和4804.5千克的高产纪录,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全市马铃薯亩产水平和产业总产值都在稳步提高。

丽粳系新品种支撑服务特殊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海拔2100米以上的冷凉高寒稻区是全国最特殊的稻作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全国涉藏区域,水稻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我所始终坚持紧紧围绕我国乃至世界低纬度高海拔最特殊的高寒粳稻区(海拔2050—2670米)的稻作科技需求,以促进当地基本口粮保障为己任,通过实施连续多年的云南省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协作、云南省水稻产业体系丽江水稻综合试验站建设等项目,积极开展耐寒粳稻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先后育成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丽粳314号、丽粳9号、丽粳11号、丽粳14号、丽粳15号,其中丽粳314号、11号、14号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丽粳系水稻新品种已逐步成为全省高寒冷凉稻区的主推品种,年推广应用面积在20万亩左右,促进了特殊稻区的粮食生产。在全市高原粳稻区引进鉴定示范推广凤稻、云粳、楚粳系水稻新品种10多个,有力促进全市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并不断实现水稻亩产新突破。2012年在玉龙县九河乡丽粳11号创亩产677.8千克的高产纪录;2016年在宁蒗县永宁乡实施的高寒粳稻丽粳9号实收亩产607.4千克,2017年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524.26千克,较全乡万亩区的平均亩产量263.25千克增产261.01千克,创造了低纬度、高海拔2670米水稻种植世界最高海拔区最高亩产纪录和百亩高产纪录。随后在2018年实施的“丽粳9号高海拔‘极量创新’百亩、千亩核心区”项目中一举创造了最高海拔稻区最高亩产621.2千克、最高海拔水稻百亩连片示范536.46千克和最高海拔水稻千亩连片示范497.83千克3项世界纪录。同时,不断加大示范研究集成的“以薄膜旱育、早栽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前肥后移、干湿交替”等为主的高寒冷凉稻区标准化栽培技术,在全市水稻产区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左右,全市水稻亩产已从410千克左右提高到470千克以上。近年来,为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在玉龙九河、塔城等乡镇实施稻田养鱼、稻菌(羊肚菌)轮作示范区建设,通过优质水稻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示范应用,使稻田复合种养技术示范和农旅三产融合典型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www.xing528.com)

2016年宁蒗县永宁高原水稻验收现场

全省协作组大麦示范观摩

大(小)麦类、特色经作科技各具特色,需积极探索推进。以大麦、小麦为主的麦类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全市无可替代的小春主要粮食作物。多年来,所内旱粮作物科技团队连续实施云南省优质麦类(蚕豆)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协作等项目,先后加大示范推广小麦新品种丽麦4号、青春55号、楚麦6号、8号、云麦53号等新品种和节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2012年在古城束河,云麦53号创造了亩产724.5千克的西南地区小麦高产纪录。多年来,特别是结合丽江金沙江河谷全国特色优质烟叶示范区建设中小春前作生产需求,先后大力引进鉴定示范推广生育期短、优质高产的啤饲大麦品种S500、云大麦1、2号,S-4、82-1、云大麦12号(裸)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通过烟(大)麦轮作不仅促进小春粮食生产,而且有效解决了大小春两季种植节令矛盾,提高了烟叶产量和品质。2016年在玉龙县黎明乡实施的大麦“极量创新”高产试验示范,通过省内外专家实产验收大麦82-1实收亩产745.9千克、云大麦12号实收亩产608.2千克,创造了两项全国粮食生产亩产纪录。而且所内通过加大高产示范片区建设,已逐步将玉龙县金沙江河谷区建设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啤饲大麦高产示范带(区)。多年来,所内经济作物科技服务团队克服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基础薄弱、项目不多的诸多困难,先后在蔬菜魔芋油菜、玛卡、藜麦等特色经济作物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为全市各类特色经作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优质魔芋喜获丰收——丽江市农科所科技人员和示范户在一起

新世纪创造新业绩。进入新世纪,全所各专业创新服务团队传承优势,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各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十五”以来,累计实施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30多项;自主选育通过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5个,先后有丽薯6号、丽薯10号、丽薯15号,丽粳11号、丽粳14号、丽粳15号、丽粳9号,云大麦12号(裸)确定为省级主导品种;马铃薯平播后起垄栽培技术规程、夏播油菜栽培技术规程、大麦栽培技术规程、云麦53号栽培技术规程、高寒粳稻区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先后通过丽江市地方标准规范评审并正式发布;获得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技术实用新型、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励近40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在省级以上农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先后有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获省(部)先进工作者,1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突出贡献奖,2人获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人授予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3人获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人为省委联系专家。丽江市多次创造了麦类、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高产纪录及本区域高产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打造亮点,扩大丽江农业的对外影响力,逐年提高全市粮食亩产,为保证全市种植业内部粮、经作物结构调整预留了空间面积。每年实施马铃薯、水稻、麦类、特色经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高创示范区建设3万亩以上,每年累计指导县、乡农业科技人员300人次左右,培训指导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农民5000人次以上,通过示范带动,加强技术培训,有力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发展,为粮食总产实现并稳定50万吨以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