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底层的基础依据是经济人(理性人),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努力,市场通过每个人的利己行为,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市场供给的根本动力就是获取利润,市场中的每个人进行生产与销售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利润。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任何为市场提供商品供给的理由了。
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滞胀危机就是最好的说明,那时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各产业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失去利润因而减少供给,所以才有通胀与失业同时上升。政府减税可以拉动经济从一个方面说明,减税降低了企业成本,利润上升促使供给增加。
在市场上卖主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买主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并不存在独立的需求价格和独立的供给价格。买卖双方都受到自己和对方的所能承受价格压力的挤压,卖主降低价格受限于自己已支出的成本,买主接受价格受限于自己已挣到的金钱,只有在双方都认为价格可以接受时才会形成交易。在交易中卖主不可能不考虑成本和利润,不然卖主也就不存在了。买主必须考虑有多少货币可以用来购买此物及其数量,世上很有钱的人数毕竟很少,所以价格越低,买主越多买量越大。
马歇尔的需求曲线正确地反映了市场状况。但他的问题在于错误地认为与价格可以决定需求量相似,价格也可以单独决定供给量。他混淆了节省换物与专为市场生产,这两种在当时混存的供给状况。他忽略了在市场的价格下,成本和利润对于供给量的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忽略了市场竞争的强力作用,以及由价格决定的需求对于供给的影响。这样,他才有了上升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升或降必有需求量减或增的客观经济规律,供给曲线却没有这样的客观规律作为基础。马歇尔对供给理论所假定的只有价格变动其他不变,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在市场供需具有价格弹性的竞争中,价格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和价格上升需求量必定减少的确定关系之下,在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因需求量的减少而不可能增加;在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因需求量的增加才可能增加。在现实当中也正如前述,几乎所有商品市场的大幅扩张都是伴随降价发生的,而不是价格越高供应量越大。真实经济周期学派关于价格水平是逆周期性的实证结果,可以宏观支持这里的观念。
供给量事实上不是价格的函数,恰恰相反,价格事实上是供给量的函数。在社会收入(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价格是供给量的函数,供给量减少价格必然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必然下降。现在供给量的增加更多的是因为新技术或新业务模式所导致的成本下降和价格下降。这样的描述至少比现在经济学所表述的更准确许多。攻击者总说凯恩斯理论没有微观基础,其实错不在凯恩斯,是微观经济理论出了差错。(www.xing528.com)
宏观上看价格反映了供求的平衡,价格下降反映出供大于求,价格上升反映出供小于求。但应注意的是,这个关系是供求关系,而不是单一的需求或供应与价格的关系。真正决定价格的因素,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和各类产品成本水平的组合状况。在社会收入和产品成本相对稳定、增加或减少的各种情况下,价格变化反应的需求或供应相对于价格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真正注意和把握这一点,对于宏观经济分析非常重要。
现代的经济学继承了马歇尔的供给量是价格之函数的错误观念,把自变量与因变量放在了相反的位置上,因果互换本末倒置。由于马歇尔的错误,更由于它对于经济学的根本性,使得经济学至今难以看清市场经济的真正面目。
现代的经济学还忽略了马歇尔曾指出的,供给曲线可能有上升的、下降的或有升有降的三种情况,片面强调了供给量会跟随价格的涨落而增减,上升的供给曲线在所有经济学者的头脑中造成了混乱的印象,对判断经济现象和走势形成了难以表述的严重影响。
在市场上存在着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供给,消费者的工资、就业与消费(需求),企业的成本、利润与销量(供给)。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一直非常模糊,尤其是商品的价格、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最为混乱。准确分辨它们各自相互作用的主被动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厘清这些关系,才能看清市场经济的来龙去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