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扩散与金钱聚集的影响:收入增长不影响消费水平的背后原因

市场扩散与金钱聚集的影响:收入增长不影响消费水平的背后原因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42年曾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0.89徘徊。因为富人消费倾向递减和市场面向穷人降价造成的投资边际效率递减,都起源于金钱向富人集中和市场向穷人扩散。

市场扩散与金钱聚集的影响:收入增长不影响消费水平的背后原因

在没有价值较高的新产品问世之前,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之下。全社会的产业结构相对固定,社会各级财富阶层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水平相对固定。当有新的价值较高的新产品问世后,这一结构将被打破,经过重新洗牌后,又有新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随之建立起来。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有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火车轮船汽车、电话、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计算机、移动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等。还有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例如,从简单洗衣机到半自动洗衣机,再到全自动洗衣机;又如,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数字高清电视;再如,从只能打电话的模拟移动电话,到可以发短信的数字移动电话,再到可以上互联网的网络数据移动电话。正是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和重建社会商品体系结构,推动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

宏观来看,在经济扩张时期,每当有相对贵重的新产品诞生后,社会每年的收入有一部分用于原有就业人员维持原来的生活费用,再有一部分用于原有就业人员改善生活,还有一部分用于新增就业人员的工资,后面这两部分货币开支扩大了社会的消费。

每当社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之下,由于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及其消费水平相对固定,社会上富裕人群的需要总是最先得到满足。得到满足后,他们的消费增长受到社会商品体系结构这个“天花板”的压制,不会再有新的提升。

在任何一个封闭社会中,所有的最终商品及其在交换中所需货币,在理论上都可以认为:穷人商品需求+富人商品需求+社会剩余商品=市场全部商品=市场全部货币=穷人的货币+富人的货币=穷人的货币+富人商品需要+富人剩余货币,因为,富人需要=富人需求,穷人需求=穷人货币,所以,社会剩余商品=富人剩余货币。由于富人没有货币的限制,他们的需要最早被满足,社会剩余商品的进一步市场扩张,只能面对有需要但相对缺钱的群体,只能依靠降价展开。

互联网天涯社区上的博主马前卒,在他2011年的一篇博文《百年老狼——经济危机的脉络》中有一段话:“虽然说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月薪500块的人必然花光收入,10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百元,月薪一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千存款。等到月收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在物质享受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未必和一个国内大房产商拉开明显差距。”这段话比较符合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富人消费倾向递减现象。在一定的社会商品体系结构下,社会上的富人越富,其需要满足得越早,存款越来越多,消费数量相对于金钱收入就越少。凯恩斯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实际上只发生在富人一边,并未发生在穷人一边,也不是社会的普遍情况。关于这一点也是言之有据的。俄裔美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42年曾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发现,在长达70年的时间内,虽然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869年的93亿元上升到1938年的720亿元,国民收入大约增加了7倍,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于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一直在0.84~0.89徘徊。库兹涅茨的这些发现表明,在长期消费过程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是呈递减的趋势,而是相当稳定。

当社会由新产品的带动,进入一个新的商品体系结构后,最富裕人群对于新产品的需求最早得到满足,稍晚时他们收入的消费剩余只能使储蓄量不断增加;社会中原来已有工作的中产阶层和低收入者对于新产品的需求,也随着降价和市场扩大逐层逐渐得到满足,市场扩散必然逐渐向更加缺钱的人群发展;社会中新产品的消费增长,越往后越依赖更加缺钱的人群,这些人有许多是产业扩大带来的新增就业者,市场扩张要想面对更加缺钱的人群展开,只有通过不断降价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消费倾向递减是发生在富人一边的现象,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随着市场扩张不断降价,由于投资拉动的供给量增加,必然迫使市场只能面对穷人扩张,只有依靠价格下降才能实现市场扩散,这一点可以由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关于价格逆周期性的研究结果给予证实。因为富人消费倾向递减和市场面向穷人降价造成的投资边际效率递减,都起源于金钱向富人集中和市场向穷人扩散。

现代社会上的储蓄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储蓄是为了积攒到一定数量之后购买大件商品,如为了购置大件电器手机、轿车、外出旅游、子女教育、防病防灾、补充养老、买房等准备资金;还有一种储蓄是因为收入的钱已经没有明确的消费用途,只能储蓄在银行或只能用于自行投资。

从社会公众平均的角度看,前一种储蓄经过一定的积攒时间之后就会形成消费,与社会上贷款消费(房贷、车贷、学贷等)的情况叠加在一起,从宏观来看这种储蓄与消费并无太大区别,可以暂时把这部分储蓄叫作社会消费储蓄,这部分储蓄主要发生在中层及以下较穷的人群中。而后一种储蓄必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形成消费,这些储蓄必将通过自行投资、银行投资或其他金融机构投资,形成社会资本也就是新的生产资料。可以暂时把这部分储蓄叫作社会资本储蓄,这部分储蓄主要发生在富人群体中。这些由社会资本储蓄增加制造的新的生产能力,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制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生出更多的商品。由于原来的社会资本储蓄本身就是这个社会消费的剩余,如今又生产出了更多新增的产品,如果新增的就业无法消耗新增的产品,就会形成更多的社会资本储蓄。

在每年的投资中有一部分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有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要经过较长的折旧周期(数年至数十年)才能逐渐收回,再次成为资金;流动资产投资只要经过较短的流动周期(数天至十数月)就能收回,再次成为资金;这些收回的资金及其所代表的存货还必须再次变成投资,才能实现其价值,不然就是过剩积压。

由于在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社会已有的分配形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改变,既然原有社会能够产生社会消费剩余,新增的就业也必然无法全部吸收新增的产品,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消费剩余和节余,形成新的社会储蓄增长。社会将再次面临新增储蓄带来的扩大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新增的就业总是无法消费全部新增产品,其结果只能是产量越来越大,消费相对于产量却越来越少。若不改变已有的分配形式,新增消费相对于新增储蓄将急剧萎缩,产品只能依靠降价扩大供给量。由于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这就发生了投资边际效益递减。

尽管技术提升改进可以带来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但随着投资和产能持续不断地扩大,成本降无可降,价格和利润率下降趋势仍不可避免。当产品的利润空间缩小到很低时,储蓄增加很难变成投资。投资减少造成就业增长萎缩,使得商品市场扩展受到更多阻碍。

在投资与供给增加带来就业扩大的同时,利润率下降导致投资减少,造成社会上穷人的就业和收入的下降。利润率降低到平均水平以下时投资就会停止,就业增加和穷人的收入增长也会停止。此时产能与产量不仅不会减少,也许还会增加,再加上购买力不足必然造成产品积压。

列出算式来看一个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如果有人不喜欢看这些令人心生烦恼的算式,可以忽略不看,也不会对后续阅读产生任何影响。

设:在某一行业中,该行业产品每年利润率为r,0<r<1,第一年成本为A,那么:第一年产值为A/(1-r1);如果忽略利润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实际上比例很小),认为产值全部实现销售,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并认为再投资全部作为成本(包含折旧,长期可以这样来看);

第二年的追加投资为r1A/(1-r1),成本为A + r1A/(1-r1) = A/(1-r1),产值为A/(1-r1)(1-r2);

第三年的追加投资为r2 A/(1-r1)(1-r2),成本为A/(1-r1)(1-r2),产值为A/(1-r1)(1-r2)(1-r3);

不难推出,第n年的追加投资为rn-1A/(1-r1)(1-r2)……(1-rn-1),成本为A/(1-r1)(1-r2)……(1-rn-1),产值为A/(1-r1)(1-r2)……(1-rn)。

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表示,可以更加直观一些。如果r1=30%,r2=25%,r3=20%,r4=15%,r5=10%,r6=5%,A=100,那么就有:

因为0<r<1,所以1<1/(1-r)。最初r很大,(1-r)很小,每年产值增长1/(1-r)很高,由于n和A不大,产值A/(1-r1)(1-r2)……(1-rn)并不大;越往后r不断减小,每年产值增长比率1/(1-r)变低,由于n变大,产值A/(1-r1) (1-r2)……(1-rn)越来越大大。

如果考虑更接近实际一些,可以认为每年的产值有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设:每年利润率为r,0<r<1,每年新增储蓄比例为s,每年消费比例为t,s+t=1,0<t<1,0<s<1;在s中用于下年新增投资的比例为i,没有形成新增投资的新增储蓄的比例为1-i,0<i<1,设u=is。(www.xing528.com)

第一年成本为A,产值为A/(1-r1),消费为t1A /(1-r1),新增储蓄为s1A/(1-r1),下年的新增投资为u1A/(1-r1);如果认为投资全部作为成本(长期可以这样来看),

第二年的成本为A+u1A/(1-r1)=A(1-r1+u1)/(1-r1),产值为A(1-r1+u1)/(1-r1)(1-r2),消费为t2A(1-r1+u1)/(1-r1)(1-r2),新储蓄为s2A(1-r1+u1)/(1-r1)(1-r2),下年新增投资为u2A(1-r1+u1)/(1-r1)(1-r2);

第三年的成本为A(1-r1+u1)(1-r2+u2)/(1-r1)(1-r2),产值为A(1-r1+u1)(1-r2+u2)/(1-r1)(1-r2)(1-r3),消费为t3A(1-r1+u1)(1-r2+u2)/(1-r1)(1-r2)(1-r3),新增储蓄为s3A(1-r1+s1)(1-r2+u2)/(1-r1)(1-r2)(1-r3),下年新增投资为u3A(1-r1+s1)(1-r2+u2)/(1-r1)(1-r2)(1-r3);

第四年的成本为A(1-r1+u1)(1-r2+u2)(1-r3+u3)/(1-r1)(1-r2)(1-r3),产值为A(1-r1+u1)(1-r2+u2)(1-r3+u3)/(1-r1)(1-r2)(1-r3)(1-r4),消费为t4A(1-r1+u1)(1-r2+u2)(1-r3+u3)/(1-r1)(1-r2)(1-r3)(1-r4);新增储蓄为s4A(1-r1+u1)(1-r2+u2)(1-r3+u3)/(1-r1)(1-r2)(1-r3)(1-r4),下年新增投资为u4A(1-r1+u1)(1-r2+u2)(1-r3+u3)/(1-r1)(1-r2)(1-r3)(1-r4);

不难推出,第n年的成本为A(1-r1+u1)(1-r2+u2)……(1-rn-1+un-1)/(1-r1)(1-r2)……(1-rn-1),产 值 为A(1-r1+u1)(1-r2+u2)……(1-rn-1+un-1) /(1-r1)(1-r2)……(1-rn),消 费 为tnA(1-r1+u1)(1-r2+u2)……(1-rn-1+un-1) /(1-r1)(1-r2)……(1-rn),新增储蓄为sn A(1-r1+u1)(1-r2+u2)……(1-rn-1+un-1) /(1-r1)(1-r2)……(1-rn),下年新增投资为un A(1-r1+u1)(1-r2+u2)……(1-rn-1+un-1) /(1-r1)(1-r2)……(1-rn)。

初期时n较小,利润率r较高(比如r=50%),t较高,s较 小(比 如s=10%),i较 高(比 如i=100%),u较 小(比 如u=is=100%*10%=10%),r与u相当,(1-r+u)接近于1,每年的产值增速(1-r+u)n-1/(1-r)n接近于1/(1-r)n,前些年因为r较大,增速较高,但产值A(1-r+u)n-1 /(1-r)n约为A /(1-r)n并不大;

随着每年的r与i不断减小,u不断减小,r与u仍然相当(比如r=5%,u=5%);(1-r+u)仍接近于1,产值的增速(1-r+u)n-1/(1-r)n,仍接近于1/(1-r)n;1/(1-r)因r的下降而下降,越来越接近于1;s不断上升,t和u不断下降;到后期n已经较大;每年的产值约为A/(1-r1)(1-r2)……(1-rn)=P,新增储蓄约为sP都因为n和s的上升而上升,已经较大,但近似的消费tP与下年新增投资uP却因t和u的不断下降,而持续下降。

如果因为利润率持续下降,最终导致新增投资停止,此时,所有新增储蓄所代表的产品库存将失去出路,无法售出形成其产品价值,只能造成产品过剩积压。

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表示,可以更加直观一些。如果设A=100亿元,并设定r、s、i的数值见下表,在这些假设下那么就有:

这张表中的数据误差源于进位,这里没有产量的体现,成本是成本总额,不反应单位产品的成本。这里数据r、s、i的设置体现了凯恩斯的理论,反映了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率和投资的减少。从这些计算得到的直观数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增储蓄与新增投资的偏离情况越来越严重,到最后新增投资增长已经远小于新增储蓄的增长。无法形成投资的所有储蓄必然变成社会产品的过剩积压,最终带来经济衰退或萧条。造成这种市场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金钱向着富人的聚集,和产品向穷人的扩散。

随着s的不断提升,t不断下降,新增储蓄所占比例不断增长,消费需求所占比例不断减少。需要注意的是,s与t是社会的平均新增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实际上,占人口1%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占人口99%的穷人只占财富的50%。假设:

第一阶层最富阶层占人数1%,占财产50%,每年收入占年产值的10%,每年新增储蓄占年产值的8%(购房、教育、防灾、投资)。

第二阶层职业经理人和高等专家占人数4%,占财产10%,每年收入占年产值的20%,每年新增储蓄占年产值的2%(购房、教育、防灾、投资)。

第三阶层高级白领和高级技术人员占人数10%,占财产10%,每年收入占年产值的20%,每年新增储蓄占年产值的2%(购房、教育、防灾)。

第四阶层普通白领和一般技术人员占人数25%,占财产20%,每年收入占年产值的20%,每年新增储蓄增加占年产值的2%(购房、教育)。

第五阶层普通劳动者占人数60%,占财产10%,每年收入占年产值的30%,每年新增储蓄增加占年产值的1%(购房)。

处在经济上升阶段,社会各阶层的s虽然数值不同,但都随着n在增长,产值以每年(1-rn-1+un-1)/(1-rn)的速度增长,如果n年之后r与u已经较小,产值仍然会以1/(1-rn)倍的速度增长。这里可以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别来看不同阶层的情况。

前三阶层的新增储蓄增加总和会以10%sn/(1-rn)sn-1+20%sn/(1-rn)sn-1+20%sn/(1-rn)sn-1的速度增加,虽然这其中分属三个不同阶层的三个sn与sn-1的数值虽然不同,但各自都在增长,sn/sn-1都大于1,且增幅不断扩大。因此,前三阶层的新增储蓄增加总和增幅较大。正常来说,后两个阶层的新增储蓄,无论是增长或不增长,都不会下降,这也就是说全社会总新增储蓄在上升。

后两个阶层是消费增长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总和会以20%tn/(1-rn)tn-1+30%tn/(1-rn)tn-1的速度增长,虽然这两个tn与tn-1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阶层,数值各不相同,但tn/tn-1都小于1,但接近于1,由于(1-rn)也接近于1。后两个阶层的消费都是不增或小幅增长的。这样看他们消费的增长几乎不变,因为前三个阶层的消费增长必然是下降的,所以说全社会总的消费增长在下降。全社会总的新增储蓄在上升,再加上消费增长在下降,最终必然形成社会商品积压、过剩或供大于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