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历史空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承载的文化空间,其与过去传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过去传统社会空间的形式和构成。对于过去的生活方式我们普遍认为是落后的,应该被淘汰。持这种观念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过去的生活失去了普遍性,只有少数被传承下来。这些传统生活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公共性,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公共文化。所以,传统生活的灭失过程实质上也是我国公共文化丧失的轨迹。
我们不难发现这几年年味越来越淡,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除夕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习俗也逐渐淡化。但当国家把一些传统节日列为国家级遗产,并申请纳入法定假日体系之后,传统节日逐渐回归到公共生活的话语中来。康丽认为“传统”只有存活在新兴事物中,才能既存活当下,又连接过去与未来[1 73]。所以为了不让更多传统生活成为遗产走进坟墓,为了重构我国的公共文化,为了让这些传统生活回归到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场景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虽然公共文化具有公益性质,而场景化则基于商业利益。但场景化是以商业带动公益的模式,在盈利之外实现公共文化的重构,即所谓的“文化搭高台、经济唱大戏”,其实和所谓文化产业所走的路子一样。比如,在传统节日春节的场景化方面,场景成了春节文化的长足发展的强大原动力。而购物中心对春节的场景化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观看。对于大部分传统生活场景,消费者更多地只能被动观看表演和展示。这种单一方向的传统文化输入是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现阶段的必然结果。因为大部分人与传统生活之间有着很深的隔膜,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倡导之初,以被动方式吸引消费者接触和观看传统生活展示或许是最好的方式。通常购物中心通过戏曲、小品、演唱、舞蹈、展览等形式来还原春节的传统场景。比如,香港时代广场在过年期间举行了«过年看粤剧»展览,展示了«香花山大贺寿»«天姬送子»«跳加官»三出粤剧的传统例戏,借由戏中的戏服道具,搭配文字、影像、装置等方式来呈现传统戏曲的文化内涵和本来面貌。
第二种方式是主动体验。体验强调消费者与传统生活场景之间的互动,首先需要消费者拥有兴趣和动力。而在购物中心对传统生活场景的不断塑造和累积之后,消费者得以逐渐从被动欣赏进阶到主动体验的阶段。购物中心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灯会、游园会、庙会等传统节庆形式庆祝春节。比如,海港城在2014年马年时以“骏步连年”为主题举办了一个年味十足的花灯大会,吸引不少人来海港城赏灯。朗豪坊则在春节期间举行了“喜雀游乐园”将中国人的麻将文化带入购物中心,让消费者在体验互动游戏“海底捞月”“比翼双飞”的同时度过一个欢乐的新春佳节。通过参与,消费者也摆脱了肤浅的表面理解,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www.xing528.com)
第三种方式是符号象征。传统文化符号不仅是传统生活的象征,也代表了老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寓意。符号的象征力量对唤醒传统生活的集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以2018年春节期间各家购物中心的节日美陈为例,当时各家购物中心都选取了一种春节符号将其作为美陈的核心主题。比如,上海ifc购物中心携手瑞典艺术家设计了符合狗年春节主题的犬型雕塑;新天地购物中心同样与艺术家合作,集合东方生肖和西方的花窗元素塑造了高达五米、会自己发光的巨大汪星人雕塑;上海万科广场在大厅放置了金光闪闪的发财树;浦东嘉里城将一台巨型皮影操作机搬进了中庭;晶品购物中心在各个角落放置了大型花灯;尚嘉购物中心摆上了一串串红灯笼。上海各大购物中心的美陈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营造了一派春节景象。在这样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中,消费者很难不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感染而产生对传统生活的向往。
第四种方式是前三种方式的综合使用。这种方式对传统生活场景的塑造效果无疑是最强的。以广州的正佳广场为例,在鸡年春节时其综合运用了多种节庆方式。首先,正佳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府庙会”,将剪纸、皮影、扎灯、铜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带到购物中心,让消费者体验非遗的制作技艺。而岭南非遗“沙湾飘色”与“佛山彩灯”在购物中心奉献了«仙女散花»«古镇兰芳»«阵前招亲»«青萝三凤»等经典节目。同时在海洋世界举办了首个“春节海底灯会”,上演了海象宝宝比武招亲和新春版«美人鱼»,让消费者沉浸在目不暇接的节庆表演中。此外,正佳广场里里外外布置了各种吉祥喜庆的符号元素。比如,装点上百株精品桃花象征桃花运,象征财运的水符号则由正佳广场的海洋主题乐园承包。正佳广场所推出的各式春节活动别开生面,充满新意,不仅让春节气氛达到高潮,也使正佳广场成为新春的主力战场。
我们发现,随着场景化的深入,购物中心对传统生活场景的复兴使其自身逐渐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的核心。比如,重庆龙湖时代天街从2014年元旦起开始举办“大坪庙会”成了重庆市区内唯一的新年庙会。为期一个多月庙会中有文艺演出、彩灯游园会、传统的游戏项目、年货采购等活动。“大坪庙会”已经成为重庆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而这也为购物中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据数据显示,“大坪庙会”为龙湖时代天街带来了80万次的人流和超过5 000万元的销售额(仅2014年元旦三天)。可谓是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共赢。
从春节这一系列案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场景化对公共文化的构建所发挥的作用。当传统文化和生活在失去它们原有的阵地,购物中心就成了这些非物质历史空间的承载地,而那些分崩离析的公共文化也得以在此重新聚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