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购物中心外必要性活动的演变与变化

购物中心外必要性活动的演变与变化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购物中心内部的必要性活动主要是指原本不从属于购物中心办公场景与公共服务场景带来的相关活动。比如,购物中心内位置交叉的动线死角,或者活跃度较低的高层空间。这种体验感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大的客流。基于这一原因,购物中心以其资本之力致力于提供更高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既然购物中心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相应的公共服务自然向其聚拢。

购物中心外必要性活动的演变与变化

购物中心内部的必要性活动主要是指原本不从属于购物中心办公场景与公共服务场景带来的相关活动。这些场景原本与购物中心的关联度并不大,但在场景化作用下联系到了一起。

6.2.2.1 工作空间的转移

工作是人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人们通过工作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并获得一定精神上的满足。工作是社会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必须工作。在现代社会,成年人通常去公司工作。然而,我们发现在场景化时代,工作空间已不完全局限于公司,购物中心也成了一种工作空间类型。

这种工作空间的转移与工作文化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人类从最早的单纯使用一把斧头到如今熟练使用电脑技术,工具的复杂化使人们的工作模式愈趋独立,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原先在公司办公的人们或许还需要与同事面对面沟通交流来推进工作,办公信息化使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来完成。从客观角度来说,工作空间的大小只需要提供一个足够容纳电脑和手机的空间即可。在这种集约极简的理念下,办公方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soho型、旅馆型、共享型、移动型、轮用型等多种办公方式。

如今在购物中心开始兴起主流办公模式主要是共享型,即在购物中心场景化的主要类型一章中所说的联合办公。联合办公受到购物中心欢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填补购物中心的闲置空间。比如,购物中心内位置交叉的动线死角,或者活跃度较低的高层空间。二是发挥消费者效能。通过创业者与消费者的沟通反馈,让产品更贴近消费者并在第一时间实践这一反馈。这种体验感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大的客流。三是购物中心内其他业态为创业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与原先传统办公空间非常不同,办公和生活的分野不再那么明显,工作和娱乐的界限也不再分明,对减轻工作压力也起到不错的效果。

由此三点而言,购物中心作为工作空间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目前这种模式更适合创业型公司作为孵化器使用,对公司规模和类型有一定要求。这一局限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购物中心去“上下班”。而且对于共享型的工作者来说,购物中心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工作空间。而对于原本就在购物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购物中心是一个长期工作场所,与公司无异。

在场景化来临之前,购物中心业态单一,购物中心的工作人员局限在导购、保安、柜台结算、保洁人员等有限的几类。场景化带来了新的业态形式,丰富了购物中心内现有的工作种类。比如,艺术展览策划人员、博物馆的讲解员、教育机构的教师、各类文化活动的主持人、体育教练、医疗机构的医生,甚至是花农、菜农等原本无法和购物中心联系到一起的职业,如今开始在购物中心出现。城市的工作空间由于购物中心场景化而重新得到分配,并形成了向购物中心集聚的趋势。(www.xing528.com)

6.2.2.2 公共服务的介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共服务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活动之一,为大众提供必不可缺的各种保障和服务,关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公共服务原本是一种政府职能,而如今作为一种场景类型,部分公共服务也开始介入购物中心。

公共服务的介入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公共服务场景的介入是大众对公共服务质量需求的一种满足。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无力对广泛的公共服务进行支持后,政府开始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回归,不再管理所有事务,而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导致了比较突出的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公共服务体系更全面科学,逐步实现了从单一供给主体趋向多元供给主体,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变,提升了供给的效率和质量。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公共服务与新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基于这一原因,购物中心以其资本之力致力于提供更高端服务项目。比如,高端医疗美容、高端教育培训、高端宠物管理、高端亲子服务等。而这些服务项目只适合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居民使用。

另一方面,既然购物中心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相应的公共服务自然向其聚拢。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人,必然随着人的活动空间的转移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偏商业性质的服务机构已经入驻购物中心,比如各大银行网点、手机运营商的营业厅、机场候机厅等。这些机构原本散落于城市各处,如今却集中到了一起。这些基础性服务机构的入驻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尤其对于社区型购物中心,服务型场景的介入使人们生活更为便利。我国社区型公共服务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1 993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要求引导社区服务建立产业化、社会化、自我发展与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1 54]。购物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景正是应和了这一发展要求。比如,杭州大厦501城市广场针对当前社会紧缺的幼儿托管服务,帮助现代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随着介入服务场景的种类愈加丰富,城市居民对购物中心的依赖性愈大,购物中心的城市性也愈加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