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形象的艺术化塑造:外观美化与文化认同

城市形象的艺术化塑造:外观美化与文化认同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视觉上的美化,另一个是内在文化上的认同。这种艺术化的建筑外立面处理与周边的长寿公园、玉佛寺所塑造的上海老城的形象迥然不同,这种鲜明的差异对于美化或者改变原本的城市形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蝴蝶、蚂蚁、绿色植被这些元素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自然体验,也是一个城市富有生命力的体现。

城市形象的艺术化塑造:外观美化与文化认同

在中外建筑史上,艺术就曾以各种形式美化城市空间。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利用艺术成功重塑了由于城市现代化造成的城市建筑单调化和城市文化美的贫乏,改变了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的空间、人文等因素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 45]。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视觉上的美化,另一个是内在文化上的认同。内、外是一对有机统一体,只做到其中之一并不算是真正的美化城市空间。

从外在的美化来讲,我们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种视觉刺激。购物中心通过引入艺术场景,使城市空间获得了一种视觉上的装饰效果。这里所说的艺术场景更多是指建筑的色彩、形状、大小等视觉元素,这些视觉元素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风貌和审美。比如,在上海刚开业不久的上海西康—189弄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外观表皮基于六边形网格化处理,用几何方式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变化的视觉效果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共有三层,深度达到400 mm,为建筑外立面创造了丰富的层次感。这些模块材质也各不相同,在LED灯点亮后,形成或透明、或彩色的视觉效果。这种艺术化的建筑外立面处理与周边的长寿公园、玉佛寺所塑造的上海老城的形象迥然不同,这种鲜明的差异对于美化或者改变原本的城市形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从内在出发来塑造城市形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来实现。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艺术审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还包含此时此地置身其中的精神感受。之所以人会因为一座城市感受到亲切、喜爱、感动,是源于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一个城市的购物中心如果只是工业化的建筑外观,像购物中心刚诞生时只有冷冰冰的白色的幕墙,这个城市的消费者则无法产生任何温暖的情绪。所以,艺术场景的引入使我们对城市形象的感知在视觉捕捉到购物中心的画面之后,经过艺术对大脑的作用,变得更具活力和温度,也使城市摆脱工业时代以来单调冰冷的形象。以上海K1 1购物中心为例,其建筑外立面是一个33米高铺满绿色植被的水幕瀑布墙,上面及装饰的几只“蝴蝶雕塑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外庭正中央是一个突出的玻璃屋顶,有点仿似卢浮宫水晶金字塔,屋顶上则趴满了各种颜色的金属蚂蚁雕塑。富有艺术风格的外立面吸引了大量路人的眼球,K1 1也成了上海淮海路的拍照一景。蝴蝶、蚂蚁、绿色植被这些元素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自然体验,也是一个城市富有生命力的体现。又加上K1 1艺术感十足的处理,塑造了一个艺术之城、人文之城、自然之城的形象。(www.xing528.com)

除了情感认同以外,购物中心的艺术场景还构建了一种文化认同。当我们在欣赏建筑艺术作品时,除了眼睛所见的色彩和形状,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来理解建筑背后的象征意义。而这些文化知识正是反映了我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建筑评论家马丁•鲍雷认为当今建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们的美学特质,而在于它们作为交流终端的功能[42]。购物中心的场景化发挥了建筑的符号生产作用,引导消费者通过购物中心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比如,上海复兴艺术中心作为商业综合体的一个独立部分,其外观造型是设计师从中国古代新娘子盖头上的流苏装饰获得灵感,用铜管代表流苏,又从中国山水画的层峦叠嶂中获得灵感,将铜管幕帘设置为三层可旋转移动的形式,在每天的特定时间转动外观幕帘。这一具有人文情怀的建筑设计让我们对城市的传统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文化形象。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消费空间来感知和了解一个城市。购物作为市民与城市沟通的中介,场景化的购物中心不再只专注于自身消费空间的打造,而是将眼光放大到整个城市文化形象的范畴,最终以实现城市文化和商业经济的融合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