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来美化城市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的理想城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都是兼具高超技艺的技术专家。他们认为艺术和技术不可分割。无论是内部的街道和广场,还是整个城市平面图,他们把理想城市设计成几何图形,并且热衷于这种严整的数学排布下所产生的美感。而到了1 9世纪末,巴洛克的城市设计延续了理想城市强调规则美的理念,运用轴线、对称、比例、尺度来控制城市的结构和形象。这种艺术风格随后传到了美国。当时的美国城市面貌老旧,城市环境恶劣,各种城市病横生,更不要提什么城市的美感。直到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举办使得芝加哥成为了一座永载史册的规划之城。伯纳姆的“芝加哥规划”按照欧洲古典建筑的设计风格进行设计,为芝加哥营造了庄严典雅的城市氛围,并为芝加哥迎来了世界的赞誉。于是借着芝加哥博览会对城市形象的成功改变,美国专栏作家马尔福德•罗宾逊呼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城市美化,由此开启了城市美化运动的序幕。
国外的城市美化运动主要包含“城市艺术”“城市设计”“城市改革”“城市修葺”四项主要内容。其中“城市艺术”是指通过增加局部的艺术品来美化城市,包括城市建筑的设计、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壁画、雕塑、艺术装置)、城市的灯光效果,等等。“城市设计”则是指将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纪念性和整体形象。这两点与购物中心艺术场景的植入具有一定关联。
中国开始城市美化的初衷和欧美国家如出一辙。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各种公共设施严重不足,落后的市容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经济腾飞,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空前的发展阶段,城市美化则成了这一时期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和政治标榜的一种方式。(www.xing528.com)
在我国,城市美化有两种尺度。在宏观尺度上,城市美化是指景观大道、纪念性城市广场、大型城市公园等一系列市政建设项目。这些建设项目在政府推动下确实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市容市貌,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破坏了城市文脉和原有的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并耗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遂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这种大尺度的城市美化的现象退出历史舞台。而另一种城市美化的尺度是从微观切入,主要是指以雕塑、壁画为主的艺术作品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前,艺术主要为政治服务,直到1 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美协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雕塑如何配合城市建设的问题,遂开启了用具体艺术作品美化城市的序幕。自1 979年首都国际机场诞生了城市公共空间第一幅当代壁画后,艺术开始在城市公共空间出现,并催生出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问题是,城市空间中随处可见的雕塑作品不仅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毫无艺术性,反倒成了城市空间的艺术垃圾,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违背了艺术介入城市的初衷。
购物中心的艺术场景兼顾了城市美化的两种尺度。从宏观上来看,购物中心的艺术场景主要体现在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的艺术化和人文认同感,偏重于整体城市形象的塑造;从微观上来看,购物中心的艺术场景通过局部小范围的艺术品布点,对城市新地标的形成产生效果。从购物中心艺术场景对城市的美化这两种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艺术场景对购物中心的介入视为城市美化运动的一种新的延续方式。根本区别在于艺术场景对城市的介入不再是政府主导,而是掌控在企业家手里,更本质地掌控在消费者手里。所以艺术能比过去更接近城市居民内心真正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