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放宽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同时中国企业赴WTO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时也可以享受到同样宽松的政策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加入WTO后中国的生产能力大幅释放,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的出口获得了大幅增长,进而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具备了足够的外汇资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逐渐使得获取技术、渠道、品牌和市场成为中国企业新的需求。同时,对外投资也是绕开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外向型经济的中国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走出去”战略的正式实施也是中国此阶段对外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当时的政策鼓励三类对外投资,即“带动出口”类、“资源获得”类和“技术进步”类。“走出去”战略强调健全服务体系和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出口”改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产品原产地多元化”。
2004年7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对境外投资管理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并明确规定发改委负责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商务部负责对境外开办企业的核准。同年10月,发改委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除了对核准程序和核准条件做了详细规定以外,还对核准权限做了进一步细分。比如,此前中方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项目,均必须由国务院或者相关部委审批,新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了审批权限。但这种下放也仅仅是针对央企,地方企业的小额对外投资还是要经过审批,而审批部门则由原来的国家发改委变为省级发改委。另一个改革在于,新办法不再审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核准项目申请书并对投资方向和合规性进行审查。
可以说,此次政策改革对于我国对外投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和需求。经过前期的对外开放尤其是贸易开放,我国的外汇储备开始明显增加,从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516亿美元上升至入世后2002年的2864亿美元,并进一步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19 460亿美元。此阶段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对外投资也就具备了条件和需求。此阶段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并购、股权投资等现代企业发展形式成了对外投资中的主要方式。投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中小民营企业的加入打破了此前国有大型企业主导的局面,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等,都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强烈反响。
图6-1-2 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单位:亿美元)(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注:2018年数据为2018年5月底数据,其他均为年度数据。
2005年7月,中国进行了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之前长期固定的8.2快速升值,开启了长达10年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阶段。可以说,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升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在逐渐增强。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后出现明显上升,在2008年达到559.1亿美元的高位,较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
2006年7月,发改委发布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和《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规定了鼓励类和禁止类项目类别。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对外投资战略。2008年8月,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准许外汇管理由强制结售汇向自愿结售汇转变。
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2008年年底,中国的1.2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2]。2008年之所以取得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实际上跟金融危机有关。2008年之前,西方国家吸引外资的门槛比较高,给中国企业投资的机会不多,中国企业想去投资也没有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的资金链断裂,之前很多中国企业不能涉足的领域开始允许中国企业涉足,就像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斯迈斯特。而这些新增的对外投资更多的是分布在制造业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