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40年,从开放思想的萌芽、启迪、碰撞、试验到思维的转变,从配套改革的纵深推进到辐射带动等,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
1.经济特区作为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是要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央最早举办经济特区,“只给政策不给钱”;国家不包原材料供应,不包销产品;允许“跳出旧体制框架”。经济特区在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市场体系培育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探索中先行取得重大突破,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新路子,不断激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2.以各类特殊功能区为开放载体,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
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高科技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特殊功能区,从“投入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园区开发模式,到干部聘用制、工资福利与效益挂钩的用工模式;从“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到成立发展总公司对园区举行企业化经营的新探索;从经济、产业、企业领域的政策创新,到社会、文化以及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这一系列的大胆尝试,许多方面都体现着市场经济的思想精髓。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改革创新,大大削减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推动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
3.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促进了国内的制度创新(www.xing528.com)
外资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成分,构成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商投资通过带动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影响企业管理运营、催生要素市场发育等途径,对中国的体制变革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进入,使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使我们对市场经济的通行做法和思维感同身受,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培育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
4.加入世贸组织,开启了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
我国实现了与世界多边经贸体制的顺利接轨,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所遵循和参照的基本依据。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入世以来,我国按照“入世”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了2300多项法律法规,清理了数十万份政府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环境也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规范。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全面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自贸区建设。
5.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对接与融合
近年来,在TPP、TTIP和BIT等自由贸易谈判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发达国家正主导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主动顺应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发展新趋势,打造我国新时期面向世界的战略载体,2013年我国开始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实现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