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收外资总量相对较少。到了1990年代,中央确定了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吸收外资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入WTO以来,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也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1983年我国吸引外资只有6.36亿美元,而截至2017年年底,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已累计超过1.9万亿美元。其中,201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35 652家,比2016年增长27.8%。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10亿美元,增长7.9%。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857家,增长32.8%;对华直接投资金额56亿美元。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6亿元,增长11.3%。同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不断聚集。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累计已超过2400家,设立地区总部已超过100家。
图2-2-4 1983—201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ww.xing528.com)
对外开放40年来,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外资企业占中国总企业数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镇就业,贡献了1/5的税收收入、1/4的工业总产值以及近1/2的进出口。[5]通过吸引外资和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第一制造大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市场受制于短缺经济的状况,带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更是常见常新。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一些重要技术空白。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溢出作用。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产业发展水平,也大大增强了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外资进入充分发挥着“鲶鱼效应”,推动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对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已涌现出华为、中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比亚迪、奇瑞等一大批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外资的示范、带动、竞争、合作等产生的促进效应下,中国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与升级,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高铁网络、核电、造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