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处理,巧妙解决问题

灵活处理,巧妙解决问题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他能够处处皆因人因事而异,从来不固执偏激而不晓灵活变通。只一味急功近利,求胜过于心切,而不懂得灵活变通,委曲求全,到头来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本来,这批洋枪,由松江漕帮协助运到浙江地面。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谋划劫持军械的江湖头目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出面报请官府,收服这帮江湖兄弟,发给这批人三月粮饷,事成后编队移地驻防。

灵活处理,巧妙解决问题

胡雪岩行为处世虽然崇尚忠义,在与人交往中却能够不拘泥于此。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他能够处处皆因人因事而异,从来不固执偏激而不晓灵活变通。只要能不违背仁义道德,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使问题圆满解决,又何乐而不为?

参与社会交往,不免要接触到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物,也会遇上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巧妙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这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且需要仔细考虑。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我行我素,不计较后果。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需要考虑事情的得失,于是放弃自己一些固有的思想观念,而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变通灵活。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取得不凡的效果。如果是毫无目的地胡乱横劈竖砍,只会三月而折其刀。做事的效果与做事的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处理方法得当与否,其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用适当的处世方法。

而在胡雪岩的处世哲学中,可以用“圆融”二字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胡雪岩家境贫寒,又时时出入商海,所以也就没有一般读书人那种洁身自好、舍身殉道的思想观念。多年的伙计经历,胡雪岩认识到为人处世要学会和做到“圆融”,要善于体察人心的喜怒哀乐,只有做事时顺应人们的爱憎恶欲,才能够取得皆大欢喜的办事效果。这虽然是为人傲慢、洁身自好的读书人所不耻,但恰恰是生意人做火生意所必需的。一旦能够做到处世为人圆融,那么就会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所以胡雪岩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商场,都能够游刃有余、马到成功。

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过分地拘泥于教条,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然碰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处世待人毫无原则,八面玲珑,过于圆滑,必将众叛亲离。只一味急功近利,求胜过于心切,而不懂得灵活变通,委曲求全,到头来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想伸反而伸不成,不愿屈也得屈。在官场商海中久经历练的胡雪岩正是一个“方圆”之士,能伸能屈之人。

胡雪岩圆融的处世态度,无非是外圆内方,可伸可屈。在保持大方向不变,坚持基本原则不改变的前提下,总要想方设法使事情完美无憾,使自己有后路可走。

胡雪岩是务实的,因而能毫无羁绊地表现出这种圆世态度来。这种态度,开宗明义就是先要生存,后要过好,然后再慢慢地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温暖来。在大前提不被改变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固定原则,往往是随机应变,故而表现为通、活、融、满、屈、伸。

胡雪岩对方与圆、屈与伸的掌握与运用,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如火纯青的地步。

胡雪岩家境贫寒,自幼在钱庄学徒,读书甚少。

胡雪岩惟一能行得通的,便是说大家爱听的话,做大家愿意的事。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为人处世能做到,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一旦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这里。他一生下来就家境贫寒,失去了读书机会,只能入钱庄学徒。对一个钱庄的学徒来讲,认准了圆融的处世哲学,一条路走下去,倒不是很难的事。

圆能打通关节,可以使看似无可挽回的事情走出死胡同。胡雪岩押运洋枪,由沪去浙,便遇到了一桩麻烦事。本来,这批洋枪,由松江漕帮协助运到浙江地面。可是人到松江,却发现松江魏老头子的旧友俞武成,已经和太平军布置停当,只等这批军火一入内河,就动手截留。

胡雪岩分别拜访两面朋友,才知大水冲了龙王庙,情势十分尴尬。胡雪岩心中忧虑,心里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魏老头子的“同门弟兄”,若是这批军火,不是落到太平军手里,事情也好办,只要派些官兵就可以了。当时的情景是投鼠忌器,形成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胡雪岩也一时难有善策。

当时松江魏老头子出于义气,决定断决与俞武成的交情,帮助胡雪岩阻止俞武成动手。江湖上兄弟二人反目,虽事出无奈,却也无可挽回。胡雪岩却运用圆融的手段,要把这场棘手的纠纷摆平了,抚圆了,使朋友之间的情分得以继续维系下去,彼此谁也不伤和气。(www.xing528.com)

胡雪岩的如意妙计,便是搬出俞武成九十岁的老娘俞三婆婆,让她出面说服儿子俞武成撤手让步。这确实非常高明的一招,若能说动俞三婆婆出面干预,俞武成就不敢不依。这么一做,也就不至于使魏老头子因为胡雪岩与俞武成断了多年的朋友交情,使得朋友交恶。

然而,那俞三婆婆却为了儿子的利益,不想帮胡雪岩这个忙。

正因为如此,胡雪岩越发谨慎处之,他一方面表示不愿使松江漕帮处于割断朋友兄弟之情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又表示不愿请兵护运,怕跟俞武成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伤了江湖的义气。

这番话“绵里藏针”,表面极软,骨子里却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俞三婆婆听胡雪岩说到“不愿请兵护运”这句话,心中也十分震惊。话里等于指责俞武成抢劫军械,这是比强盗还重的罪名,一旦朝廷认起真来,灭门有余。

面对如此利害关系,俞三婆婆不得不装出气愤的样子,厉声吩咐俞少武赶快派人把他那糊涂老子找回来!

俞武成为本帮兄弟的生计考虑,急于谋个出路,以致身不由己,受到他人挟制骑虎难下。胡雪岩凭借了在官场、商场、江湖中游走多年的经验、实力和关系解决,这一点倒不算太难:伏虎,让恶虎归顺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伏虎无非就是收降,他从一个长远的角度通盘考虑形势,深信太平军只是一群平民的一时肆虐,于情势,于力量,都不大可能长久。所以胡雪岩为人处世的总原则是帮官军打太平军,胡雪岩深信只有天下早一日安宁,商业才可以早一日昌盛。这批军火本来为官军运送,遇到了麻烦,也正好可以让官军出面摆平。

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谋划劫持军械的江湖头目达成了协议。由胡雪岩出面报请官府,收服这帮江湖兄弟,发给这批人三月粮饷,事成后编队移地驻防。

既然生路有了,谁又何苦硬往死路上走?劫持军火的江湖势力举手投诚朝廷。

这件事也见出胡雪岩务实求圆的态度、手段和谋略来。为人处世始终禀承以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但也决不过于姑息迁就。原则是要有的,见机行事也是很必要的。

这就是胡雪岩的一种“圆融”。

假定只是魏老爷子卖了人情,与俞武成闹翻,断了手足之情,那么虽然运枪的事情是可以办成的,以后却欠下了魏老爷子的人情,双方交往必然事事放不开。所以魏老爷子的人情可感,却不能那么便宜地买了就算了。俞武成那里稍有不同,在那里本来彼此陌生,没有人情可言,却必须做人情,做成人情的方法无非是与之同生死,共患难。对方劫军火无非为财为生计,将对方收编,月月发饷解决其生计大事,帮对方考虑周到了,难题解决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真可谓是天衣无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