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作为一个独立技术方向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有记载的最早的区块链应用就是现今备受争议的比特币(BitCoin)。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一个从未在现实中露面的神秘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提出,中本聪基于点对点通信网络构建出一个基于共享账本的虚拟货币体系,实现了一个基于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的共识算法。工作量证明机制常被称为“挖矿”,通过大量密集的哈希计算寻找一个哈希值小于特定值的数字,这个特定值随着计算力的增大而变小,比特币程序代码动态控制寻找这个数字的难度,使得整个比特币网络中平均10min才会有一个满足上述条件的数字被发现。虽然寻找这个数字的代价高昂,但这个数字一经发现,验证是否满足条件的方法却很简单。在匿名的比特币网络中,一个参与方通过大量的密集计算寻找到满足条件的数字证明自己具有代表全体参与方进行记账的实力,而其他参与方简便地验证这个数字,相信它确实具有记账的实力。同时,记账方会获得一定数额的比特币作为记账奖励。这就是工作量证明共识机制背后朴素的经济原理。
2014年,具有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的区块链概念被以太坊(Ethereum)创始人Vitalik Buterin首先提了出来,从此区块链进入了2.0时代。所谓智能合约,就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以及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具有智能合约的理念之后,合约中的商业规则可以内嵌在区块链系统中,在交易过程中自动按照事先的约定执行。智能合约使用编程语言实现,相关参与方使用电子签名签署后生效。(www.xing528.com)
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都是基于匿名身份实现的区块链网络,对于互联网上的普通用户来说,这样的区块链并不妨碍使用。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匿名网络无法保证交易的真实性,也不能保护交易中的隐私。虽然有很多开源软件的爱好者或者创业公司基于比特币或者以太坊做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扩展工作,但是终究缺少架构层面的支持。在2015年,世界知名的开源软件组织Linux基金会联合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发起了称为超级账本(Hyperledger)的企业级区块链合作项目,目的在于创造出领先的企业级区块链技术。超级账本支持基于CA(认证中心)证书的实名认证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隐私保护,并支持监管与审计要求,对于企业间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业务往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比特币、以太坊原生具备虚拟货币的设计不同,超级账本并未在架构层面设计任何虚拟货币,而是专注于企业级智能合约的设计与实现,在各国越来越加强针对虚拟货币监管的当下,超级账本避免了这些并非技术的争议因素。由于实名制的多方参与,超级账本也规避了匿名网络中难以回避的记账权争夺,从而避免了因为工作量证明机制带来了大量能耗或其他资源消耗。使用三轮投票确认分布式记账的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成为超级账本使用的共识算法。自此,大型企业与政府开始广泛开展区块链试点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