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斯密经典之作:《道德情操论》朴素现实的道德观

斯密经典之作:《道德情操论》朴素现实的道德观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认为人们天然地渴望在他们和他们的同伴之间达成“情感的相互同情”,这意味着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判断和情感能够在其他人那里引起共鸣。因此,斯密所讲的道德极为朴素和现实。《道德情操论》的研究者们将会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我将指出,斯密提供了一个假言命令:考虑到你的本性以及考虑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性质,你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就是去遵守,或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去遵守你所在社区的道德传统。

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认为人们天然地渴望在他们和他们的同伴之间达成“情感的相互同情”,这意味着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判断和情感能够在其他人那里引起共鸣。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寻求这种“同情”[6]——或情感的“和谐”与“一致”——所以社会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给予和索取”,在此方式中,人们试图在彼此间缓和自己的情感以便其他人能够“进入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还试图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以便他们的情感能够与自己的情感相配。这一相互协调的过程逐渐形成这些内容:共同的习惯和准则,针对从礼仪到道德义务各事项的判断。斯密认为,这个过程也会得出道德判断的终极标准,即“公正的旁观者”,它以想象的方式得出的视角被我们用来判断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当我们用这个视角来判断自己的行为的时候,这个视角就构造着我们的良心。我们在咨询这位“公正的旁观者”之际只不过是在问自己:一个对个中情形颇为谙熟却没有任何利害牵连的人将会如何看待我们的行为。如果这样一个人认同我们的行为,那我们就去实施;如果不认同,我们就应该放弃。如果听从公正的旁观者的指引,我们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满足感,它将强化我们的行为;反之,如果违背了公正的旁观者的指引,我们就会有一种令人不悦的负疚感,它将阻遏我们的行为。

因此,斯密所讲的道德极为朴素和现实。虽然斯密经常提到上帝和“大自然的创造者”,但是学者们却在“这种提法在多大程度上对其理论真正产生了影响”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并因此在“若不诉诸道德的诸超验的、客观的规则,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将会是一种相对主义”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我们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论及这个话题。(www.xing528.com)

人们对斯密道德理论的关注被置于这二者之上:斯密是不是只描述了道德现象的程度如何(与一位自然科学家或人类学家的做派毫无二致),或者他是不是也作出了各种道德允诺,就像一个有意帮助别人朝向良善或正直生活的人所做的那样。斯密至少做到了前者:他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去描述有德性特征的社会制度的起源、维持和发展。但是,他是否也正在作出,或正在建议各种道德判断呢?《道德情操论》的研究者们将会拒绝回答这个问题。我将指出,斯密提供了一个假言命令:考虑到你的本性以及考虑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性质,你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就是去遵守,或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去遵守你所在社区的道德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