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产业经济预警研究:理论应用与农产品市场实践

国内产业经济预警研究:理论应用与农产品市场实践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产业经济预警逐步兴起。在预警理论和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产业经济预警结果的实际应用也开始受到关注。在预警体系的应用上,近几年来相关的农产品预警研究工作纷纷展开。随后逐年在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中新增预警品种,并定期公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预警结果对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适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国内产业经济预警研究:理论应用与农产品市场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产业经济预警逐步兴起。从预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来看,顾海兵等(1992)对中国粮食生产预警系统进行了探索研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业预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房地产泡沫的萌芽,许多学者开始聚焦于房地产业的监测预警,中房指数应运而生;袁兴林等(1988)以中国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景气指数预警方法对其循环波动进行了测定;邢培昱、张国华(2000)以中国铁路运输市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预警信号灯系统;陈迪红(2003)使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煤炭行业进行了景气研究;佘震宇、赵黎明(2003)应用突变隶属函数的方法为中国农业经济整体运行建立了景气预警系统。在预警理论和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产业经济预警结果的实际应用也开始受到关注。2003年《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北京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报告包括集成电路产业、通信与网络、计算机与软件能源电力、房地产、汽车、医药、石油化工、钢铁、交通运输与物流10个热点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行业景气分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于2004年开始逐月发布,该景气指数由包含8组指标的先行指数、包含4组指标的一致指数、包含5组指标的滞后指数和包含10组指标的预警指数构成,全面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景气程度(罗鄂湘,2009)。

此外,随着宏观经济预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应用到农业领域,农业预警体系也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在预警理论的研究上,陶骏昌(1994)对农业预警的基本理论、分类预警体系和运行流程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和深入分析;顾海兵(1994)全面系统地对中国粮食安全的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进行定性分析;陆伟国(1996)分析中国粮食波动的特点和预警系统特色,讨论中国粮食预警系统的技术方法及其内容和程序。梅方权(2002)系统地阐述粮食安全与食物保障及预警系统的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国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对粮食安全警情指标设置了警限和警度,开发了不同类型的预警模型。在预警体系的应用上,近几年来相关的农产品预警研究工作纷纷展开。2002年,中国开始着手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首先对包括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糖料5种国际联动性强的农产品进行监测分析,从生产、需求、储备、价格、成本、进出口贸易等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监测,按照4个不同的等级警度,从供求平衡、进口、生产收益3个方面逐月提交并公布监测预警报告,为有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2003年1月,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稻谷和油料两个品种。随后逐年在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中新增预警品种,并定期公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预警结果对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适时采取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农业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以来已经能对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市场供求的动态进行监测和适当预警,该系统向农产品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市场监测预警信息,为解决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政府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预警方法的使用上,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先进预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农产品展开了一系列的预警研究。例如,张志强(2001)编制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扩散指数,利用该指数分析粮食变化特征和波动,从而确定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游建章(2002)对粮食安全问题中现存的预警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进行粮食供求预警系统构建,并对其进行预警分析。柏继云(2006)运用时差相关分析和扩散指数构建了黑龙江大豆生产预警指标体系。崔巍崴、白云涛(2007)运用聚类分析和扩散指数法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动态评价体系。赵瑞莹等(2008)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构建了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张峭等(2010)、王川等(2011—2012)采用参数估计法对畜产品、蔬菜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行估计,并通过累计概率密度函数分析其价格波动区间的概率值,对价格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预警建议。张东玲等(2010)利用山东省出口蔬菜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蔬菜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序多分类离散选择预警模型。李干琼(2012)在对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的强、易波波动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V因子的不同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系统进行了开发和设计。熊巍等(2013)利用风险价值法对8种果蔬农产品价格风险进行有效度量,并将测算所得VaR值作为单指标警限来对价格风险进行预警研究。李优柱等(2014)设置了蔬菜价格预警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蔬菜价格预警模型。许世卫(2014)通过对农业大数据和农业监测预警工作的分析,提出未来应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监测预警领域,构建一个现代化农业预警系统。此外,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在2015—2016年相继出版,这说明作为国家金农工程中的预警系统研究和开发应用越来越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