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竞争力指数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原则

国际竞争力指数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原则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指数表明评价一国经济全球竞争力需要遵循三原则:其一,把竞争力概括为13因素,即基础因素、效率增强因素、创新与成熟因素;其二,鉴于波特思想,把经济分为三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阶段,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找到优先发展的领域;其三,经济不同阶段具有过渡性,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比重不同,应适当加以调节。

国际竞争力指数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原则

重商主义开始,经济学家抑或是政策制定者都在对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亚当·斯密建立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当生产耗费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的商品;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在一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生产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技术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在发达国家开展贸易;赫克歇尔·俄林则细化了比较优势理论,建立要素禀赋理论,他指出一个国家出口富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针对自由贸易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国经济初期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等到产业发展具有竞争力之后方可实行自由贸易。

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当代一些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从其他角度对经济国际竞争力进行阐述。新自由主义学者杨小凯则从制度角度进行考量,他认为后发国家通常只模仿发达国家技术与管理,而不去学习制度,短期内经济快速发展,而长期就会由于惰性缓慢下来,形成其“后发劣势”理论;林毅夫则认为通过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后发国家可以实现赶超发展,形成“后发优势”理论;熊彼特根据经济思想史的演进规律,强调包括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等创新在一国经济实力中的重要性,并最终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来实现创新;经济地理学通过把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结合探索一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实现发展;管理学家波特通过构造双砖石模型,认为构建国际竞争优势要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政府行为、机遇六个方面进行。最为全面的经济国际竞争力理论是全球经济论坛尝试构建的全球竞争力指数(GCI)。该指数表明评价一国经济全球竞争力需要遵循三原则:其一,把竞争力概括为13因素,即基础因素(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安全、基本人力资源)、效率增强因素(高级人力资本、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技术准备度、开放性与市场规模)、创新与成熟因素(商业成熟度、创新);其二,鉴于波特思想,把经济分为三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阶段,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阶段找到优先发展的领域;其三,经济不同阶段具有过渡性,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比重不同,应适当加以调节。(www.xing528.com)

综上可以看出,经济国际竞争力理论学科基础扩大了,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扩展到管理学、人文社科等领域;理论内涵扩大了,从传统的成本优势理论到关注制度、效率、创新等;实践主体变化了,从更关注宏观国家政策领域到越来越关注微观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经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这些变化,放映了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经济优势的变化。那么,在当前世界经济新格局背景下,中国经济国际新优势究竟在何方,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