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教育体系与企业关系是否可以这样来描述:企业是学校的产品(即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那么理所应当的,企业也是学校的物质馈赠者之一。其实,仅有这种关系是很不够的。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与自我教育不再局限于人类的某一年龄阶段或者某一群体,对知识的追求已成为很多人毕生的努力方向;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即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在极力赋予自己的企业与产品以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企业本身也在成为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的诞生之地,即创造社会需求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企业文化。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技术进步,完善管理体制,等等。反过来,各类学有所长的人才同样需要企业,需要一片天地来实现他们的抱负,施展他们的才干。离开了企业,离开了社会,再出色的人才能做到的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企业的实践会使许多梦想成为现实,奋斗的过程会使绝大多数人成熟起来,脱颖而出成为中坚。所以,对于那些通过一次次的大考、小考,离开大学校门而踏入企业的人来说,企业和社会无疑是他们最终的考官。这位考官出示的并非一纸问卷,测试的内容也不单纯是人的记忆、逻辑等等,测试的时间也不局限于期中、期末,测试的目的是考查人才的综合学识素质、品格和意志等等。这位考官最为公正也最为苛刻。他最终评判着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评判着各类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目标及遴选方法决定了高等院校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能起的重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是人才或者都能成为人才。严格地说,高校毕业生只是一批有着较大潜能的人,但这种潜能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和他们自身的努力相结合,才能加以充分发挥。走出校门,决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相反,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才是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造就的。
[1]在舜宇集团1997年迎春团拜会上的讲话。(www.xing528.com)
[2]在中国高考制度恢复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原载1997年8月《浙江人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