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流模式: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双流模式: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个集中”的发源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深化改革的“桥头堡”的成都市双流县,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创造了连续16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榜首,进入中国产业十强县的“奇迹”。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管理部门主动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双流模式”。

双流模式: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盛利 朱会伦

按:四川省双流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发展的发展模式,后来被成都市概括为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之后促使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都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发源地的双流县,8年来,紧紧依靠科技,依靠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使全县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奇迹。全县连续16年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四川十强县之首,并入选中国产业十强县(位居第8位)。去年双流跃升为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第27位。双流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优秀示范县”。双流创造了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双流模式”。

成都市委、市政府从2003年起,启动了规模空前、前无古人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以“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和“四大基础工程”,在全国率先踏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八年,弹指一挥间。

在“三个集中”的发源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深化改革的“桥头堡”的成都市双流县,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创造了连续16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榜首,进入中国产业十强县(排名第8位)的“奇迹”。

从在全国率先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到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和“三大产业基地”,双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天翻地覆的变革:

2010年,全县GDP比2003年增长239.4 %,年均增速15.7%;全县财政收入比2003年增长1902.9%,年均增速45.4%;全县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119.9%,年均增速 10.3%;农民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135.7%,年均增速11.3%;农村城市化率比2003年增长59.3%,年均增速6%;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第27位,同比上升21位。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和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县榜首;荣获“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截至2010年,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59家,民营科技企业151家。每年获国家、省、市科技项目70~80项,获得科技经费4000余万元,转化科技成果300~350项,实施地方科技计划300~400项,安排科技资金6000~70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6%。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额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额1.5亿元。规模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98%,位居四川前列。年开发新产品500项以上,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0~15项,年申请专利2000~25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3%。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管理部门主动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驱动跨越发展的“双流模式”。

这八年,是双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八年,是双流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八年,是双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八年,更是双流通过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就卓著的八年。全县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人才不断聚集、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优秀示范县”“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双流依靠区位和交通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率先实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奠定工业强县的基础。然而,随着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深入,弊端也逐渐显露:作为支柱的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人口占六成、面积超过2/3的丘陵地区,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在改革中,双流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迅速发生了新变化。

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县域科技发展能力

在城乡统筹中,双流县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双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政府创新管理能力。为自上而下推动双流依靠创新加快发展的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双流在四川省率先成立“建设创新型双流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完善加强县科技局,并在乡镇一级建科技办,村设科技员,企业建设知识产权工作站等,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政府创新能力管理机制。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双流的决定》等关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使创新管理有章可循,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完善和强化。创新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撑创新。

其次,围绕“园区”培育龙头,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在城乡统筹中,双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县域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县委、县政府用超人的胆略和气魄,引进了投资上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5个,协议资金700亿元以上。投巨资引进建立了“六中心三平台”(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天威新能源技术中心、国家中低压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电设备综合试验中心、太阳能聚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未来核能技术研究院、成都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联办了技术转移中心,并安排2亿元为中国科学院光电所承担的国家02专项项目配套,以促进成果在双流产业化,修建了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楼,为园区孵化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科技苗子。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内技术路线最多、研发平台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同时,科技部门抓住工业集中发展的特色,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逐步形成以行业龙头或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截至目前,联盟已申报国家、省、市、县科技项目3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个,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

再次,开展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经济不竭发展的动力,工业科技一直是双流科技部门的主战场,科技部门将80%的精力、人力和资金投向园区工业企业。围绕“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双流先后开展规模企业创新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培育等“五大专项”;启动向科技型企业派遣科技特派员工作,聘请466位专家为工业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帮助创新,为企业主动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双流科技部门全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形成创新文化,掌握创新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使创新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自身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企业从产品创新、产业链创新向创新能力迈进,指导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集聚人才;开展合理化建议评奖活动,激发人才活力;通过组织产学研用联盟和推广专利许可使用转化孵化成果,联合税务局转发《企业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办法》等实施细则,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百年老厂”。仅“十一五”期间,双流就实现企业专利申请1937件,年均增长48%,带动63项专利技术成功产业化,新增产值56亿元,新增利税9亿元。

二.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先导,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在城乡统筹中,双流抓住“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个关键,始终把培育、扶持、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首先,扶持高新企业发展,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2006年,成都市提出了“一区一主业”集约发展战略。双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承载地,迅速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引进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产业化项目。2008年,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后,双流县高度重视,编辑出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用指南》,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以政策促认定,以认定促发展”,双流高新技术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1.4亿元,占规模企业的28.5%。

其次,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双流以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为依托,采取“领导小组→办公室→管委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形成强有力发展机制。双流开通了新能源重大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立项审批的“绿色通道”;与成都市科技局联合建立了西部第一家“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引入“成都太阳能材料与器件工程中心”,成功孵化“成都兆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建设国内首个专业的新能源文献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库。县科技部门建立了服务企业QQ群,在线企业200多家;编制《新能源产业技术成长路线图》和《新能源产业专利检索分析报告》,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规范》标准,发布《警惕新能源产业重走DVD老路》的预警报告,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再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科研和公共服务能力,双流重点建设了旨在提升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级中心1个、省级中心7个、市级中心9个、专家大院1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个,并牵头成立了中国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目前国内光伏产品检验类别最全,测试光伏组件面积最大,电磁兼容测试EVT工作电流最大的国家级第三方专业监督检验机构。

三.促进资源和要素有效流动,统筹城乡科技发展

在丘陵地区人口占三分之二、面积超过60%的双流,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做到生产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向“三农”倾斜。双流县牢牢把握“城乡统筹、跨越发展、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群众殷实、实现和谐”的基本取向,以科技资源均衡配置、有效流动和破解城乡二元科技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科技服务领域向“三农”倾斜。双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特派员、农技协科普惠农、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示范、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开展科普惠农新村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全县累计有217个村(社区)完成科普惠农兴村建设,占80.6%。有8个农技协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表彰。二是发展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科技服务推广支撑体系。全县共聘请945名科技特派员,牵头成立专家大院14个,农技协92个、合作社151个、实施科技项目150多项,建成核心科技示范区7个,带动农户13000余户。2009年,双流县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受到科技部表彰。

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创新。经过城乡统筹“六个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双流建立起一套适应城乡发展需求的城乡科技支撑体系,使城乡科技服务从“硬件”到“软件”实现了“全面贯通”。一是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农技协托管、万元科技兴村,在农技协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开展农技协竞购村级公共科技服务等,受到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的邓楠同志的肯定;二是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通过开通科技咨询服务热线、建立手机互动信息平台和“双流科技”网页等,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直通各村信息站,通过各协会建立的专业科技110迅速传递给农户。三是开展“村党支部+农技协”科普惠农兴村擂台赛,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农技协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在科技资金支持下,加速一村一品基地的形成。

实施科技专项,实现农业富民。在城乡统筹中,双流注重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富民行动等科技专项,有力带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大力推广“葡萄枇杷大棚避雨栽培技术”、“太阳能杀虫灯技术”、“林下养鸡技术”等。每年投入科技培训经费200万元,培训农民3.5万人次,选派200名科技示范户到大学深造,选育了“蜀葡1号”葡萄新品种,发明了葡萄PVC廊架专利技术。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科研模式,开发了冬暖夏凉的农民节能建筑小区,在新农村示范区推广LED太阳能路灯4000盏,太阳能热水器10000台,秸秆气化站3座,中韩合作餐厨垃圾处理基地3个。近年来,双流县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0多项,安排科技资金2000多万元,形成农业产业基地24个,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8亿多元。

四.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

城乡统筹的崭新发展态势,对于城乡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科学普及提出了更高要求,双流通过开展城乡知识产权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兴城镇人口劳动素质,均衡配置科普资源等,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增强全县自主创新能力。双流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在全省率先建立每年300万元的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转化、维权等给予资金支持;率先将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列入政府一级目标管理;率先在全国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政府补助买单”,通过维权促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率先将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作为县级科技奖评定、科技项目立项的重要指标;率先启动重点企业“专利清零”行动,为企业选聘了10名知识产权特派员,帮助企业挖掘专利源,开展专利申请、维权、营运工作,全县80%的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签订《知识产权托管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全县已有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国家级3家,省级3家,市级8家,县级27家。

为运用知识产权服务现代农业,双流专门设立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维护和使用专项经费,出台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维护和使用“以奖代补”的考核政策。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双流冬草莓、双流枇杷、双流云崖免、双流二荆条辣椒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核心标准化示范基地2万亩。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氛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也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城乡统筹中,双流建立“科普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实施《双流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等,形成自上而下的科普工作推动力。

为构建自上而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普组织网络,双流建立了镇(街道)科普组织体系,做到科普工作机构、设备、人员、经费、运行机制“五落实”;建立“农技协”92个,会员近2万人,实现了镇(街道)、产业农技协全覆盖;在农业特色镇(街道)建立农业专业科技110服务队5支,服务面积5万亩。

为“因地制宜”开展科普工作,双流启动“农技协”服务托管和竞购村级农业科技服务实践,围绕整合资源、建设科普设施,把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技墙等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目前全县95%的村(社区)实现农村宽带村村通”“农村便民书店”“农家书屋”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如今,科普工作已成为双流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科普活动覆盖面已达到全县常住人口的90%以上,营造了城乡统筹发展新形态下,城乡居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环境。县科协围绕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当时的四川省蒋巨峰省长的批示。

创新能力提升,实现双流跨越发展

双流通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区域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支撑城乡协调发展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双流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一.战略新兴产业崛起

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双流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双流已初步形成以太阳能为龙头,核能、风能、动力及储能电池等全面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主导体系:天威新能源具备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从晶体硅片加工、晶体硅电池片到光伏组件、光伏电站组成的产业链和完整的光伏产业群,汉能控股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通过引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在核反应堆、核聚变领域有突出优势;成都佳电具备1.5兆瓦级以上的风电电机生产能力,川润液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风电润滑液压设备生产企业,天马轴承风电轴承产能规模稳居国内第一;晶元新材料长期致力于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等产品的研发,黄铭锂动力拥有纳米磷酸铁锂生产核心技术。2010年入驻双流新能源产业基地的企业总数达到45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89.9亿元,同比增长35%。力争到2015年,双流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同时,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起步,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也将超过千亿元。届时,双流将有两个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园区。

二.现代农业迅猛发展

近几年来,双流不断提升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力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90%,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率95%,是全国最大的冬草莓生产基地和枇杷生产基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增加值从“十五”末的18.97亿元增加到30.99亿元,增长63%。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升,2010年实现粮食总产量27.3万吨、蔬菜总产量45.93万吨、水果总产量38万吨、肉类总产量10.20万吨。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建成大中型沼气池223座,建成气调库、冷藏库5万立方米,推广各类农机具2100台(套),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35%,比“十五”末提高12.5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九江镇“蛟龙现代农业园区”等20个镇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水稻示范片2万亩、葡萄示范片2万亩、枇杷示范片2万亩、蔬菜示范片3万亩,实施草莓竹架中棚5000亩、枇杷防冻大棚1万亩、葡萄避雨栽培4602亩。

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全县已建成300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示范区1个,粮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达98%。双流大力推行以有机农业为重点的果蔬标准化生产,全县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7万亩,无公害种植面积达39.5万亩,占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的66.27%,比2003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双流建设了彭镇沿河村等47个环保生态文明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与此同时,编制完成了双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等专项规划,建设了45个新农村,双流金桥镇昆山村、永安镇白果村、三星镇南新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亮点村。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通过开展科技入户,与省、市农业科研院校合作,进行有机草莓生产示范等新技术推广,培育科技示范户1200余户,辐射带动农户35000余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8个,共计2.35万亩。通过农业综合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建成合江、彭镇等15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全县村级防疫、检疫公共服务外包全面推行,动物检疫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农信通信息系统每年发布疫情、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1.2万余条,农情信息26.4万余条,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www.xing528.com)

三.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几年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双流的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支撑体系不断强化,创新创业人才不断聚集,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为双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乡居民科学意识大提升。通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双流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面达90%以上;全县90%以上的镇(街道)干部、80%以上的村(社区)干部和农村党员劳动力,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科技培训。现在,双流县干部群众的科学意识、法律观念、知识产权保护等科学素质明显增强,他们一发现新成果,主动掏钱购买;遇上生产难题,主动找专家、找科技特派员答疑解惑;遇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维护权益;全社会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蔚然成风。

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大提升。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攀登计划”,双流专利申请近几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增专利申请达7954件,年均增长37.3%;新获得授权专利4423件,年均增长62.7%;获国家专利优秀奖3件,成都市专利奖18件,有21件拥有专利的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拥有注册商标4025件,年均增长2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省市著名商标53件,成为中国商标百强县84位。“十一五”期间,有2家企业用知识产权融资600万元,成功吸引风险投资6000万元;实现专利许可收入1500万元,带动63件专利技术成功产业化;有4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维权诉讼成功,获得直接赔偿1100万元;知识产权让双流农民和企业尝到了甜头。

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在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信息服务上,双流形成以科技项目示范为引导,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为支撑,农业专合组织推动实施的城乡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专家大院、农技协、科技特派员(科普员)、乡镇科技办和科技110等,建立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一大批“土专家”、种植能手,通过参与或领办农技协,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

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新联盟为支撑,融合知识产权服务的科技服务体系。县域内拥有科研院所3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与全国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从2002年起设立的双流县科技成果孵化资金,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搭建了成果转化的平台,成功孵化“中国抗肝癌第一针”碘131抗美巴比妥注射液,中国民营核电之星川开核电开关柜等,目前已累计孵化项目64个,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产生科技成果45项,其中有25项获得省政府奖励、35项受到市政府奖励。

在科普培训方面,形成覆盖青少年、城镇居民、新农民等的科普服务体系。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有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科普员,每个社区都建有10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创新推进区域发展,双流的经验与收获

从双流县创造性地提出“三个集中”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到今年的时间里,双流科技紧紧围绕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个变革,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造,为双流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双流“城乡统筹”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这当中,双流的科技工作也获得丰富的经验与收获。

一、在科技工作理念观念上的创新与收获

围绕着“城乡统筹”这一前无古人的发展课题,科技工作如何跟上?双流破除过去惯常的工作方式方法,提出科技局是什么、科技局干什么、科技局怎么干、科技局长抓什么等“四个什么”的问题。跳出科技抓科技,站在全局抓科技,站在市场抓科技,把阳春白雪、虚无缥缈的科技工作变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致富实践,把科技工作的中心与重点,转到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中心、围绕“三个集中”的需求、攻克解决发展中的瓶颈来展开,围绕着农民的需求、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攻坚克难;将过去以管理工作为重点,改为现在的重管理与服务并行;大胆解放思想,主动破除县级科技部门权利不多、作为不大,无所作为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例如,在金融服务上,争取政策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扶持基金;在经费使用上,争取制度创新,实施科技经费后补助、农民参与企业创新等;在专利申请、许可使用、维权保护、质押融资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等。双流县有一个“马上办”科技服务中心,有一个服务企业的QQ群。企业不呼我不应,企业一呼马上到,力所能及地主动、尽心地为企业、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已成为全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可以说“主动、服务、激情”,伴随着科技局长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工作的主动精神,没有工作的服务意识,缺乏工作的激情,在科技局长岗位上是难以有建树的,也是不会有大作为的。科技局不要整天纠结于“第二农业局”或“第二工业局”,不要热衷于“第二财政局”,以“三个有利于”作判据,“遇试点必争,遇项目必抢,遇对群众有利的事情主动干”,正是这种主动积极的精神状态,造就了双流县科技局,也造就了双流县科技局长郑树明。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收获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双流县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在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实践。

创新科技组织设置方式。争取政府支持,完善科技工作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率先在镇街道建立科技办、在村设立科技员,创造性成立知识产权工作站,在农村建立农技协,在规模企业建立科协,形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底、覆盖全县、上下贯通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做到哪里有科技人员,哪里就有科技组织,哪里就有科技活动。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需要,深入推进实施城乡统筹,围绕城乡科技要素自由流转、均衡配置等问题,县科技部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通过项目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双流建立了科技工作三重目标责任签订考核机制。一是将科技目标列入县委政府的主体目标,由县委县政府与镇党委政府签订考核;二是将科技目标列为科技系统目标,由县科技局与镇街道科技办签订考核;三是将科技目标列为科技局内部管理考核目标,由科技局长与科技局内部科室负责人签订考核。三套目标互相支持,互为补充,并通过科技项目预立项制、招投标制、用户参与研究制等,积极组织实施各级科技项目,提升了科技管理的成效。

创新科技局工作方式。科技局不仅是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基层组织,更是县级政府管理科技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因此,县科技局既要完成上级科技部门交办的任务,包括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科技培训、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业务工作,更要承担起制定政策、营造氛围、培养典型、引领发展、综合协调等政府职能工作,要主动作为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全社会的行为,不仅党委政府在抓,全社会各部门都在抓,因此,科技部门工作极易边缘化。要求科技部门必须充满激情、讲究方法、主动履职、主动作为。对党委政府举全力抓的科技工程如双流的“六中心三平台”建设和为中科院光电所02专项配套2个亿、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楼建设等,这些,是科技部门无力决策和推动的,主要取决于主要领导的胆略、气魄、发展思路和交给哪个部门做。但在实施进程中,科技部门可以主动介入,掌握情况,当好参谋,使其作用发挥得更好。对农民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县科技部门自身可以决策并能自主推动的,如2010年双流农民葡萄遇灾,今年的企业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都是科技部门可以决策并能自主实施的,对这些工作,科技部门要发挥好科技体系的作用,主动作为、大胆作为。对部门开展的科技活动,要主动参与、积极参谋、收集情况、推波助澜,使其更符合科技的要求。只有形成“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协同”的科技工作大合唱,才能促进科技事业大发展。

三、在科技服务方式方法上的创新与收获

双流坚持自上而下,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抓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创新“三农”服务分配方式。支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依托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开展“农技协托管试点”,协会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将技术水平较差会员的生产资料如鱼塘、果园实施托管,让农户以打工者身份参与整个技术过程,几年后再无偿归还。这样,不仅实现了农户生产资料的保值增值,还使农户学到了技术和经营理念,增加收入。

其次,创新村级公共科技服务方式。通过改革农技推广机构,逐步建立分别承担经济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农业专合组织作用,促进“办事不养人、拿钱买服务”的村级公共科技服务向社会公开招标,解决“三农服务”问题。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底,双流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竞购村级公共服务的意见》。通过该项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新时期“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第三,创新科技人员农技服务方式。双流通过营造创业环境、支持农业科技工作者“带项目、谋发展”,扎根农村、服务农民;通过农技110、农业信息平台,让农民群众真正能时刻联系专家、指导生产生活;将科技特派员组织起来,组建科技110服务队、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区。县草莓专家干大木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冬草莓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目前双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冬草莓基地,年产值超过2.6亿元。

第四,创新科技政策服务方式。政策是金,政策是银,善于运用政策是企业新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县科技局必须把指导企业落实好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是要指导企业建立政策台账。要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县上出台的各类政策,并按企业需要合理归类,建立政策台账,供财务人员和科技干部经常查对,便于及时争取,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二是要理清各类政策的落实程序。由于企业的条件限制,很多政策的落实程序都存在于职能部门的掌握中,县科技部门要主动作为,主动与业务部门沟通,加强对政策落实的个案研究,从个案中找规律、找方法,力求使各项政策的落实程序阳光化、简捷化、合理化。三是要开展科技政策进企业培训。只有大规模的开展科技政策的培训,让更多的企业了解科技政策,才会有更多的企业落实科技政策。“十一五”期间,双流开展科技政策进企业讲座近100期,使数千人次接受培训,为科技政策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创新科技理念服务方式。思想支配行动,理念决定未来,是领着企业干,还是跟着企业跑,是科技管理部门服务企业的素质体现和能力要求。按照“服务不决策,帮忙不添乱”的理念,主动站在市场,引领企业创新和发展,帮助更多的企业家像乔布斯那样,用创新引导消费,引领市场,而不是做市场的尾巴。这客观要求科技管理干部知识面要宽,头脑要活,帮忙帮到点子上,服务服到关键处,帮助企业把握方向,引领发展,走向高端,走在前沿。

同时,在处理“位”和“为”的关系上,要强调“位”,有“位”才会有“为”。“位”就是职能,就是权力。无职能的机构,无权力的组织,是难以有“为”的,即使有“为”,也是短暂的,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科技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一定要为基层科技组织争权力、争职能、争地位。如双流县开展的乡镇科技办规范化建设,凡没有达标的,不能评县委县政府表彰的科技工作先进,目标考核要扣分,一下子就推动了此项工作。如县科技局不严格考核,乡镇极易应付了事,极易使此项工作流于形式。科技管理系统考核多,但严格的少,才造成目前一遇机构改革,基层科技局就被撤并的尴尬局面。因此,上级科技管理部门必须用强硬的姿态,推进科技系统的自身建设,才能实现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创新对农民实践创造的认识方式。充满激情对待农民创新,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只唯实,相信一线工人农民的创造力。坚持“农民种田出经验,专家研究找答案”的科学方法,善于把一线工人农民创造的经验、技巧,通过组织科技人员系统研究总结,使之成为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的新成果。把偶然变为必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双流县科技局一班人重要的工作技巧。从农民偶然发现马铃薯稻草覆盖在地表结薯的现象,他们研究出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成果,成为世界种植新模式,改写了马铃薯栽培教科书,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从农民偶然发现的红提葡萄变异,他们选育了“蜀葡1号”新品种,成为四川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品种,等等,诠释了双流县科技局重视农民创造、重视农民创新的科学世界观。

四、在科技改革中创新政策制度的经验与收获

近年来,双流在科技管理改革上善于将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上升为各项政策。特别是把上级的意图、别地的先进经验和领导现场办公会决定的个案,上升为全县普遍推广使用的政策,提升城乡创新能力。如围绕建设“创新型双流”出台《双流县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意见》等;围绕产学研用结合,出台《双流县专利许可使用转化补助办法》等;围绕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出台《企业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实施意见》等,编著出版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用指南》;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出台《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意见》等;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提升,制定《双流县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双流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双流县科技进步奖评审细则》等。目前,双流县已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科技管理、科技体系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应用等政策文件40多份,涵盖了县域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保障了双流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

五、在科技金融结合中创新融资途径的经验与收获

实践中,科技和金融是一对孪生兄弟,科技离开了金融的支持,难以做大做强,金融离开了科技的支撑,难以培植优质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星火、火炬计划为标志,适应金融机构贷款以指标管理为特征的科技金融结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金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机构进行了由指标管理向风险抵押管理的改革,使有科技而无抵押物的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实现科技金融的结合,使中小企业发展经常遇到临时性的资金困难,急需银行给予帮助。为此,双流县科技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图重新建立科技金融互信互助的合作机制。目前,双流县又重新建立了4条科技金融合作融资的新途径。一是县科技局每年安排100万元科技资金,借助县聚源融资担保公司的帮助,撬动银行2亿元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借助成都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帮助,每年用中小企业的专利质押,从银行为企业质押融资5000~6000万元;三是开展出口保单质押融资。借助中国出口信保公司成都分公司的帮助,每年用出口企业的订单,从银行为出口企业质押融资5000~6000万元;四是开展科技保险。在成都市科技保险服务平台的支持下,每年组织50~6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科技保险,为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穿上了保险衣,增加了银行注资科技型企业创新开发的信心,很好地推进了科技和金融的结合。

六、在科技经费使用上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收获

科技经费是科技主管部门拥有的,用于引导科技发展方向的稀缺资源,如何分配使用科技经费,是对科技管理部门执政能力的一种检验。传统的科技经费分配方式为“政府发布申报指南、企业自主申报项目、专家独立评审项目、政府立项拨付经费”,使科技管理部门有“项目科委”之称。同时,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专家评审认为很好的项目,实施中却失败了,原来他的申报材料是请人写的;而有些专家评审认为不好的项目,实施中由于主持人的努力,却非常成功;还有的专家评审的项目,个个都是好项目,根本无法决策。因此,专家也不是万能的,况且还有些专家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当然,有些科技局,也把专家评审作为“推卸责任、权力寻租”的挡箭牌。

为此,双流县科技局在传统立项管理经费时,对项目立项既尊重专家的意见,更注重现实情况,谁真干就支持谁,不被专家所绑架。每次专家评审,都要求淘汰率不低于20%;每个项目,安排的经费资助额都不大,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同时,又根据科技活动规律,大胆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预立项制、后补助制(包括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按减免税额一定比例给予后补助,鉴定科技成果给予后补助,申报成功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补助,建设成功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后补助,科技金融贷款、科技保险给予保费后补助等)。此外,对用户参与研究首购产品,技术转移机构、科技特派员带资推广新技术,“支部+协会”擂台赛赛出的项目等给予立项补助。大力倡导企业是创新投入的主体,财政科技资金只起引导补助作用。实行“农业项目看带动农民增收,工业项目看企业入库税收,扶持资金与企业税收贡献和创新投入挂钩”的资金安排原则,简化科技资金资助程序,方便了项目申报和管理,很好地营造了科技创新的氛围,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这种“只要你真干,我们就支持;只要你不乱用,我们就保证你的研究经费,让真心想做事的人有钱做事”的创新理念,受到了财政部门的肯定。

七、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收获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都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双流县结合实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是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市科技局联合组建了成都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成都新能源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并分别配置200~300亩的产业用地,共同建立1亿元的产业孵化资金。二是建立科技孵化园。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自己注册公司转化成果,为科技人员8小时之内当教授,8小时之外当老板创造条件。目前,已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科院光电所一批专家入驻创办公司。并出台了鼓励风险投资兼并收购科技人员创办公司的政策,为科技人员由卖成果转变为卖公司创造了条件,目前已有3家科技人员创办的小公司成功被上市公司溢价收购。三是积极倡导科研单位通过许可转化成果。为克服科技成果一次买断双方作价难、入股分红社会诚信缺乏的实际,双流积极倡导成果拥有单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通过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通过此种方式成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四是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资金,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完成中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双流县已成功转化科技成果48项,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培育税收过千万的高新技术企业13家。

八、在营造科技氛围,调动各种力量共同推进科技进步的经验与收获

营造科技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推进科技进步,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职能。双流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巩固传统的悬挂宣传标语,召开动员大会,在电视、报刊、网络、板墙报等各种媒体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外,还采取了四种措施:一是县委县政府以双委发[1994]20号文件,决定在镇、街道、县级各部门中开展科技工作创先争优活动,调动了各镇、街道党委、县级各部门真抓实干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到了实处。县科技局通过目标管理这一杠杆,引导党委政府抓科技的落实,解决了科技部门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镇街道党委书记说“科技局的资金我可以不要,但县委县政府发的奖牌一定要给我,目标考核一定不能扣分”。这是调动镇党委政府重视科技工作的重要手段。有了这一手段,科技工作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得到解决,如双流县乡镇科技办建设、乡镇科技投入、农技协发展等诸多问题得到顺利解决,都依赖于这一考核机制。二是评定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论文,这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措施。科技人员工作成效如何、发表论文的质量,都需要政府部门予以认定。升起人希望的太阳,就是要通过认定科技人员的成绩来实现。评先进靠人缘,由于科技人员常常埋头钻研业务,评先进他们常常沾不上边。而评成果奖和评优秀论文,靠的是实力,正符合科技人员的性格特征。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认真抓好科技成果奖和优秀科技论文的评奖工作并使之常态化。三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科技计划的实施,调动企业厂长经理重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走上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道。四是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科技竞赛,比如配合县教育局开展中小学生科创比赛,配合县总工会开展职工五小技能比赛,配合共青团开展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等等,形成科技创新的大合唱,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九、在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上的经验与收获

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双流县曾经走过一段弯路,认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就是写写材料,就要收取20%左右的代理费,因而提倡企业自己做申报材料。但是,由于企业这方面的人员缺乏,申报技巧经验积累少,常常是材料写了很多,但申报成功率很低。2005年,双流县获批的国家省市科技资金不足300万元。后来,双流县改变工作思路,大力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双流县为企业代理服务,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代理企业合作共赢。科技局每次开展培训,召开企业工作会议,都邀请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前来散发资料,对接业务,使成都30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双流为企业服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国家创新资金申报、大学科研院所成果转移等。2011年,双流县申请国家科技资金4600多万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转移技术成果53项,申请专利2500多件。由于引入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多,服务收费也大幅下降,如代理科技项目申报,服务收费由按实际到位资金的20%,下降到12%~15%;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代理费由每个7万~8万元,下降到每个4万~5万元,部分中介机构下降到2万元。因此,县域科技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引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县域科技工作提供帮手,是县级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企业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长期合作,推行服务外包,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好帮手。

十、在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上的经验与收获

双流县的科技创新经历了由产品创新到能力提升的发展过程。2010年前,双流县实施的是以产品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机制,方法是科技局每年发布项目(产品)申报指南,镇街科技办组织企业限额申报,科技局择优立项给予经费补助,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获取政府资金补助,有点“政府给钱、企业创新;政府不给钱、企业就不创新”的味道,没有体现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由于年年发布申报指南,对企业的引领作用也不明显,加之限额推荐和择优立项,增加了权力寻租空间。为此,2010年,县科技局进行了大胆改革,把支持产品创新改革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了,产品创新自然就加强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目标就达到了。方法是科技局制定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标准,辅之以相应的经费补助,企业对照标准建设,达标后就领取补助,面向社会公开申报,取消限额推荐和择优立项,让企业由赛“关系”变为赛“实绩”。关系好,实绩不行,达不到标准,有关系也没用;反之,没有关系,只要你达到了标准,申报就可获得支持。这样,很好的引导企业把眼光由盯着政府的钱变化为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实力和能力。企业的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自然就增强了,2011年,双流县获得国家省巿科技经费4600多万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

双流县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有:①支持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认定(复审)通过后给予企业5万元补助。②支持企业落实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后按实际减免税收的10%享受最低5万元、最高50万元的补助。③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获批市级补助10万元、省级补助30万元、国家级补助50万元。④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项目。按照实际到位经费的10%享受最低5万元、最高30万元给予补助。⑤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获批市级补助5万元、省级补助10万元、国家级补助30万元。⑥支持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市级补助10万元、省级补助30万元、国家级补助50万元。⑦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按照实际维权经费的50%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⑧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示范。凡列为国家、省、市科技(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补助。⑨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对获奖项目按其所获奖金按国家级3倍、省级2倍、巿级等额配套。⑩支持企业申请专利。申请1个专利,按发明1000元、实用新型500元给予补助;授权1个专利,按发明5000元、实用新型800元给予补助。由于取消了名额限制和基层推荐,面向社会常年受理,这样,企业的眼光就不再盯着科技局而是盯着自己,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到科技局去领补助就行了,避免了“跑局钱进、人情项目”,把权力关在了笼子里。

同时在全县企业推广创新能力建设的3个展板,规范化建设企业科技(知识产权)工作站,大大提升了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受到了企业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十一、在知识产权强县建设上的经验与收获

双流县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为抓手,以知识产权为引领,正确处理科普、创新、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把科普作为提高人们科学素质,形成创新氛围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把知识产权的产生和转化作为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使科普、创新、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相互融合与促进。我们开展了知识产权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五进”活动,把知识产权的申请列入对镇(街道)、学校、企业的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产业联盟,提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推广《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规范标准》,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攀登计划”,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签订托管协议,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台账,发布《多晶硅行业专利分析报告》,对主导产业实行专利预警机制。培育了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省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县级知识产权明星企业8家,示范企业9家,试点企业10家。编制了《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正确处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关系,把知识产权营运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让知识产权为权利人带来效益。率先在全国实行了“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政府补助买单”,鼓励企业打知识产权维权官司,独占市场;帮助企业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11年用专利质押为企业融资6000多万元,使多家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避免了资金链断裂;大力倡导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转化成果,使专利权人从中获取效益,指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早期布局,成立企业科协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使全县知识产权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知识产权强县。(此文摘自2011年7月22日的《科技日报》,被评为成都市优秀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