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这么多周期知识,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投资人心理周期和估值水平周期的钟摆摆到了什么位置。有时候,投资人会拒绝买入,甚至还要卖出,因为这个时候,投资人的心理过于积极,给予股票过高的估值水平,导致股价飙升到顶点。有时候,投资人应该买入,因为这个时候投资人看到市场一直下跌,心理和情绪低落,甚至垂头丧气,结果陷入恐慌情绪,抛弃估值标准,急于低价抛售,不管价格多便宜都要卖,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物美价廉的便宜货。
投资人的目标是合理布局资本,从未来的发展变化中获利。投资人希望做到,市场上涨时自己投入的资本更多,而在市场下跌时自己投入的资本更少,持仓更多的是涨幅大或者跌幅小的资产,而持仓更少的是涨幅小或者跌幅大的资产。投资人的目标很清楚,问题是如何能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步,决定你要如何应对未来。有些人相信经济预测和市场预测,相信按照这些预测的要求采取行动就会成功。如果这些预测表明会有有利的事件发生,那么相信预测的人会更加激进地投资;相反,如果这些预测表明会有不利的事件发生,那么相信预测的人会更加保守地投资。
我已经明白地说过了,我不相信预测。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且他们能够靠这个本事来提高投资收益率。要衡量预测的成绩,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指标:一是从事件本身来看,有人比别人预测得更准,二是从结果来看,有人取得的投资业绩比别人取得的更好。不过,按照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大多数人预测成绩的历史记录都相当糟糕。确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做出一次非常辉煌的成功预测,并扬名天下,但是通常他们给出的所谓准确的下一次预测,即使过上很多年,也无法实现。
既然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看透未来的能力,我们如何能够现在就布局投资组合来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我认为,答案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理解市场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以及其所传达的市场未来的走势。正如我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所写的:“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我们将来会去哪里,但是我们最好搞清楚我们现在正在哪里。”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总体上理解周期的基本特点: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运动?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极端,冲向顶峰或低谷?什么因素导致周期走到极端又反转回归?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值得我们关注的关键的周期因素有:
·旋律相似:基本的主旋律会重复出现,历史过程往往会像诗歌的韵律一样十分相似。
·有起有落:事物往往会有起有落,特别是那些人性能决定的东西。
·环环相扣:周期的前一波发展都会影响下一波的发展变化。
·彼此相关:不同种类的周期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心理推动:心理情绪在推动周期性现象超越理性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常走极端:周期往往会走向极端。
·浪子回头:周期往往会走到极端后反转,回归中心点。
·再走极端:周期回归中心点后,并不停留,而是一晃而过,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这只是概括了影响各类周期的共同因素。此外,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还有一些特殊因素会影响市场周期:
·心理情绪: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往往会随环境的变化过度反应。
·风险态度:有时候,投资人会觉得风险根本不存在,有风险也没关系,而有时候,投资人认为风险巨大,完全无法逃脱,甚至是致命的。
·估值水平:有些时点,市场定价只反映了利好因素,甚至还会过度反映;可是也有一些时点,市场只反映了利空因素,忽略了所有利好因素。
这些就是市场周期的基本面,既有影响一般的周期运行的普遍因素,又有影响特别大的特殊因素。我们必须感知周期、注意周期、倾听周期。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评估现在市场所处周期的位置,从而帮助我们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势,以及我们该如何采取行动应对。
~~~
你有了以上对周期的深刻理解,相当于进入投资丛林时身穿更好的装备。我们现在转向第一个任务,搞清楚自己所处周期的位置。
讲了这么多周期的知识,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投资人的心理周期和估值水平周期的钟摆摆到了什么位置。有时候,投资人会拒绝买入,甚至还要卖出,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投资人的心理过于积极,给予股票过高的估值水平,导致股价飙升到顶点。有时候,投资人应该买入,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投资人看到市场一直下跌,心理和情绪低落,甚至垂头丧气,结果陷入恐慌情绪,抛弃估值标准,急于低价抛售,不管价格多便宜都要卖,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物美价廉的便宜货。正如约翰·邓普顿爵士所说的:“在别人都沮丧地卖出的时候买入,在别人都贪婪地买入的时候卖出,这要求你有极大的勇气,也会给予你极大的回报。”
周期上行阶段,市场价格从公允估值水平上升到过高估值水平,并通常和某些重要因素一起出现:
·基本面普遍都是好消息;
·投资人对基本面事件进展感觉很满意;
·媒体一致采取乐观的态度解读事件;
·投资人对媒体乐观的看法毫不怀疑地接受;
·投资怀疑程度下降;
·投资人风险规避罕见;
·信贷市场窗口大开;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积极乐观的。
相反,价格暴跌阶段,从公允价值水平跌到过度低估水平,并通常出现以下部分或全部标志性现象:
·基本面普遍都是坏消息;
·基本面事件进展不利,拉起了警报;
·媒体的报道都是高度负面的;
·投资人全盘接受媒体恐慌性的报道;
·投资怀疑程度强劲上升;
·投资人风险规避大幅上升;
·信贷市场“砰”地猛然关闭;
·投资人情绪普遍都是沮丧失望的。
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现在市场处于周期的位置。重要的是,那些助推市场大涨的因素,都从估值指标上反映出来了:股票的市盈率、债券的收益率、房地产的资本化率和收购的现金流倍数。这些估值指标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历史正常水平。所有这些指标都是潜在收益率降低的先行指标。市场崩盘导致资产价格大跌,估值水平跌到低点,情况和牛市正好相反。这些因素都能被观察到,也能做量化分析。
此外,有一点可以大大帮助我们理解周期的定位,就是仔细留意投资人现在的行为。我们要理解市场周期传递的信息,并对市场周期做出反应,认识下面这点的重要性超过其他所有东西:投资风险并非主要来自经济、企业、证券、股权证明和交易所大楼,而是主要来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大多数能获得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也源于此。
投资人小心谨慎地操作,显示出风险规避的态度,充满怀疑主义,抑制乐观情绪。在这个时候,证券价格倾向于合理反映其内在价值水平,由此让证券市场变成一个安全、正常的地方。相反,投资人如果变得非常兴奋狂热,过度热衷于追涨买入,就会推动市场价格大涨,达到过高估值的危险水平。而投资人在沮丧失望的时候,就会恐慌性地抛售卖出,价格就会暴跌,跌到过低估值的水平。
沃伦·巴菲特告诉我们:“别人处理自己的事情越不谨慎小心,我们处理自己的事情就越要谨慎小心。”其他人都狂热兴奋的时候,我们应当恐惧害怕。其他人都恐惧害怕的时候,我们应当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决定你投资业绩的关键,不在于你买的东西是什么,而在于你买东西的价格有多高。你付的买价,即证券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对于其内在价值而言的估值水平,取决于投资人的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投资行为。能够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下做出适当的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评估市场上其他投资人的情绪和行为。你得知道现在市场的情绪温度,是热得像火烧一样,致使价格太高,还是冷得像冰冻一样,导致价格便宜。
我在2006年3月写的投资备忘录《本来如此》,还有我上一本书《投资最重要的事》里面都收录了一份市场评估指南(见表13-1),我想不出理由不把它也收录在本书里,也找不出更好的内容替代。请注意,这些市场评估要点,既不是经过科学论证得出的,也不是经量化得出的,事实上也无法被量化,甚至看起来有些好玩儿。但是对照这些要点去评估市场,能让你对观察到的东西找到一种感觉:
表13-1 市场评估指南
(续表)
我在这份市场评估指南的使用说明中说道:“请针对每一组特点,勾选出你认为最能描述市场两端的词,如果你发现你和我一样,打钩的项目大多数都在左边那一栏,那么赶紧捂紧你的钱包。”
这些指标告诉我们,现在市场所处周期的位置以及未来市场的走势。因此,这些指标能帮我们“测量市场温度”,这是我的比喻。我在《投资最重要的事》里的描述如下:
我们如果是警觉的,是留心的,就能够评估我们周围那些人的行为,并以此来判断我们应该做什么。
这里最关键的成分是“推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每个人都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些事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投资气候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简单地说,我们必须努力想明白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当其他人无所顾及,充满自信地激进买入时,我们应该高度谨慎。当其他人都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或者恐慌性地割肉卖出时,我们应该变得更加激进。
所以看看你的周围,问问你自己:投资人乐观还是悲观?媒体名嘴认为:现在的市场,投资人应该加仓买入,还是应该避开?新型的投资方案很容易被市场接受,还是被拒绝?证券发行和基金放开申购,被视为是发财的机会,还是亏钱的陷阱?信贷周期现在的阶段是资本更容易获得,还是资本更难得到?市盈率参照历史水平来看,是过高还是过低?信用利差收窄还是加大?
所有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它们都不需要预测。我们可以做出非常优秀的投资决策,只需要仔细观察现在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去做决策,而并不需要猜测未来会如何。
关键是你要留意这些事件,让事件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虽然市场沿着周期曲线行进的时候,并不会天天大声高喊“采取行动”,但是市场周期走到极端时,确实会如大喊大叫一样发出强烈的信号。这时倾听市场发生的声音非常重要。
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从而影响世界、经济和投资环境。没有人能够研究、分析、理解所有事情,并将它们全部纳入自己的投资决策,也没有人需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每个周期都会发生不同的事件,按照不同的顺序,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在这里想表达的观点是,并非所有的细节都重要。关键是抓住三个重点:第一,搞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第二,推断那些最重要的事现在是什么情况;第三,从这些推断中得出结论:最能概括现在投资环境总体特征的事是哪几件,以及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换句话说,要与周期的步调保持一致,要同周期一起与时俱进,在周期出现重大变化时,我们的投资行动也要相应地做出重大改变。
可是具体来说,市场周期走到极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估值水平过度偏离历史正常水平的现象。估值水平,是投资人心理产生的结果,也是投资人心理失常的症状和指示器。
我上面所列的这些心理和情绪因素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投资人相信过去的估值指标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你可以完全不予理会。投资人情绪很高,市场价格会涨得更高,让他们高位追涨买入也能赚钱,这时候他们发现很容易找到理由,解释这些资产应当不受历史正常估值水平的限制。这种解释通常会用一句话开头:“这次不一样了。”仔细留意,这是一个凶兆,代表投资人的警惕怀疑态度消失了。与此类似,在市场崩盘时,资产价格之所以会暴跌,通常因为投资人内心认定,过去支持估值的因素没有一个值得信任。
所以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周期位置,我们要依赖两种形式的评估:
第一个是完全定量分析评估:评估市场价格的估值水平。这是一个合适的评估起点,因为如果估值水平没有偏离历史正常水平,市场在上涨和下跌的两个方向上就不可能走过头。
第二个是基本定性分析评估:看清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特别是投资人的行为。重要的是,我们即使在观察这些非量化现象的时候,也有可能做到有条不紊。
关键的问题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个:这些资产如何定价?我们周围的投资人如何行事?评估这两个因素,持续地评估,而且用一种严谨的方式,会对你的投资决策非常有帮助。回答这两个问题,会让我们判断出我们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
快到结束这个话题的时候了,我想重复一下我过去一直唠叨的东西:即使你测量的市场温度准确无误,它们也不能告诉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最多你只能从中判断未来走向。
市场周期每次都不同,包括波动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和持续长短。市场周期的波动并不是非常规律的,能让我们根据历史推断未来。因此,从周期现在所处的某点来讲,市场可能会朝三个不同的方向运动:向上、平行和下行(见图13-1)。
图13-1 周期未来三种走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向这三种方向运动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我们不管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都要受到趋势性或者可能性的影响,即使趋势性或者可能性并不能完全决定未来周期的发展变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市场正处在周期的高点,那么市场向下修正的可能性更大,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更小。反过来,如果市场正处在周期的低点,那么市场向上反弹调整的可能性更大,继续下跌的可能性更小。这并不是说市场周期的趋势一定会这样发展,但是我们跟着市场周期的趋势走,会更安全。评估我们所处的周期位置,并不能告诉我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能告诉我们发生何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发生何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小。但是,对于投资决策者来说,其中有用的信息已经很多了。
~~~
要学会识别市场周期是否走过头,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真实的案例,看看周期走到极端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接下来,我会评估最近两个泡沫的形成过程,以及随后而来的大崩盘。尽管这两个泡沫并不相同,但是它们都表明测量市场温度的重要性:
第一,让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快速上涨的股票市场,特别是网络股泡沫的形成。在此期间,警觉的投资人应该注意到哪些情况:
·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享受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和平增长时期。
·1996年12月,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达到了721点,时任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质问道:“我们如何知道不是非理性繁荣过度推高了资产价格?”但是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说过非理性繁荣这件事,即使后来标准普尔指数在2000年达到了1527点,他也没有再说过非理性繁荣。
·1994年,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J.西格尔教授出版了《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他在书中指出,股票长期无法跑赢债券、现金、通货膨胀的情况,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股票长期收益率从来都是跑赢债券、现金、通货膨胀的。
·芝加哥大学研究专家此前得出结论,美国股票投资的正常收益率为每年9%。20世纪最后10年,标准普尔指数平均年收益率接近20%,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1倍多。
·股票市场表现得越好,投资人配置到股市上的资本就越多。对于科技股来说尤其如此,因为科技股当时是市场的领头羊。
·更多的科技股纳入像标准普尔500这样广泛被认可的股票指数,意味着采用指数投资和准指数投资策略的投资机构必须买入更多的科技股,才能跟住指数。这又导致科技股进一步上涨,而科技股上涨又会导致更多的资本买入科技股。这是一个典型的良性循环,没有人认为这种良性循环会停止。
·大多数“新经济企业”根本没有盈利,让这些企业的股票挣脱了传统市盈率估值标准的束缚,那种股票应该保持合理市盈率水平的要求,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毫无意义。没有盈利,当然就没有市盈率。
·在泡沫后期,有些网络股上市的首日收盘价会比发行价上涨很多倍。此时,投资人愿意以比发行价高很多倍的高价买入这些股票。这些买家可能认定了两点:第一,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一直非常高兴卖出这些股票,卖出的价格只是其真实价值的一小部分;第二,这些创始人很懂企业却不懂股票,对股票价值的了解并没有比买家多。这两个结论都根本站不住脚。
·为了能沾上这种神奇股票的魔法,快速赚大钱,也为了避免遭受站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却没赚钱的痛苦,投资人开始参与那些根本没有盈利(有些甚至没有收入)的企业新股盛宴,只要是新股,人们就会去抢,其实投资人对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1999年有一本新书出版,书名是《道指36000点》,该书的作者是詹姆斯·格拉斯曼和凯文·哈西特。他们认为,因为股票的风险实在太低了,所以股票并不需要提供像历史水平那么高的风险溢价。这意味着股票的价格应该马上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这样提供的预期收益率就降低了,其风险溢价水平也就降到了低于历史水平。按照这个逻辑来推断,目前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有10000点,太低了,应该上升3倍以上,达到36000点,这才是合理水平。
·由于成长股和科技股狂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最高达到原来的33倍,比“二战”之后的历史平均市盈率高出1倍,创造出标准普尔500指数自诞生以来市盈率的最高纪录。
出现了什么情况?
·频繁传出经济好消息;
·很多文章和书都乐观看涨;
·投资人行为轻率,无忧无虑,根本不考虑风险这回事;
·投资收益率高到不寻常的程度;
·和历史平均水平相比,股票估值水平极高,高得离谱了;
·投资人普遍愿意高价买入,尽管这样的价格按照基本面分析根本不合理;
·相信股市是一个永动机,会永远不停地涨。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每个泡沫在刚开始时,还是有一些真实成分的,我在前面也说过。但是后来泡沫被越吹越大,过高估计了基本面的实质内容和企业未来盈利的潜力,投资人的警惕心暂时消失了,大家都普遍相信,公司会永远增长下去,股市会永远上涨。
当然,投资人要是客观地测量股市温度,就会知道,泡沫被吹得太大,迟早会破裂,落到地上,最后只剩一地碎末。我在2000年1月所写的投资备忘录《网络科技泡沫》中,描述了一些网络股泡沫破裂的现象:
·网上杂货零售商Webvan,1999年开始营业,当年第3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800万美元,盈利35万美元。2000年1月这家公司的股票市值为73亿美元。
·1999年12月9日,高科技公司VA Linux的股票上市,发行价为每股30美元,上市首日大涨698%,达到每股239美元,公司股票市值达到95亿美元,相当于苹果公司的一半。到上市那一天为止,这家公司1999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为1770万美元,亏损1450万美元(相比之下苹果公司最近12个月盈利6亿美元)。
·电子商务股的市盈率实在太古怪了,它往往是负值,因为大多数电商股没有盈利。华尔街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了,只能看市价与每股销售收入的比值,即市销率,把它作为替代估值指标。以红帽公司为例,按照1999年8月那个季度折算成的年化销售收入来看,其股价相当于年销售收入的1000倍,即市销率为1000倍。
·在非电商股的高科技企业中,雅虎公司的市值高达1190亿美元,比美国两大汽车股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的市值之和还要大。雅虎2000年1月的股价为每股432美元,按照其1999年预期每股收益计算,市盈率正好超过1000倍。
在这样非同寻常的环境下,1999年12月10日的《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现在要猜测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其股票估值具有非同寻常的指示意义。”换句话说,在缺乏其他信号的情况下,投资人把股价看作指示器,以股价高低来衡量公司业绩表现。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在很久以前,投资人先要搞清楚一家公司的业绩表现,然后再设定一个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合理股价。
在这种估值标准处于真空的状态下,“乐透彩票式的思维模式”似乎主宰了购买决策。传统的股票投资模式,基于预期收益和市盈率水平计算,按照目前价格买入,投资人将来的收益率不可能超过20%或30%。但是科技股和网络股则基于概念,收益率预期可达到1000%。推销股票时,经理们也许是这样讲卖点的:“我们正在给这家公司寻找第一轮融资,公司估值为3000万美元,我们预计再过两年就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到那个时候公司估值就是20亿美元。”或者,“公司发行新股的定价是每股20美元,上市当天就会涨到100美元,上市半年就会涨到200美元。”
你想像买彩票一样买这种股票赌一把吗?你要是说不,拒绝买入,就会错过赚大钱的机会,你受得了吗?
总会有一些想法、股票、新股出现,能让参与其中的人赚到很大一笔钱。但是过去参与其中的压力不像今天这么大,因为过去成为赢家不过是成为百万富翁,而不是赚到几十亿美元成为超级富豪,而且这需要很多年,而不是仅仅几个月。现在这种参与新股的股票交易和过去的股票交易完全不同,你买新股就和买彩票一样,花1美元来买,最多亏损1美元,但是买到新股就能赚100美元。第一,盈利太高了,简直令人无法抗拒;第二,投资成本很小,所以人们并不需要非常高的成功概率,偶尔成功一次就赚大了。我过去说过,尽管市场通常是由恐惧和贪婪驱动的,但是有时候,市场最大的驱动力是害怕错过赚钱的机会。这一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实。这只会增加你必须加入赌局的压力,必须在危险的树枝上向前爬得更远。
关键是在一个像网络股一样极端的泡沫里,理性的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出精细的区分。你所需要做到的,只不过是识别出疯癫、愚蠢的行为。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用一种超然的、独立的、不带感情的方式观看这场投资游戏,而不是像那些身在其中的人,带着感情色彩来看待一切。我觉得,这个科技股和网络股的疯狂投资泡沫,就像安徒生童话中《国王的新衣》一样。那些参与游戏的人,都想让事情继续发展下去,没有人愿意站出来说实话——国王根本没有穿衣服。我们刚才描述的这些变化,就是群体性疯狂的信号,而群体性疯狂是每个泡沫都必定包含的成分。
那些在20世纪90年代靠股票大涨、发家致富的人,特别是那些通过买科技股和网络股发了大财的人,以此来预言一个繁荣的新时代到来了,一个创造财富的新时代到来了,因为这些人在享受到股票投资高回报之后所做出的反应是,进一步提高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正如古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梯尼的一句名言所说的:“每个人想什么,就会信什么”,查理·芒格也曾经引用这句话)。但是更加冷静的头脑会分析得出结论,对于那个年代在这种兴奋狂热的情绪驱动下买入的股票,人们付出的买价要大大高于其内在价值,其实透支了公司未来的业绩,负面影响很大,但这也意味着股市将会下跌向下修正。一两年后股市大跌的事实证明,这种判断是对的。
最终的结果是从2000年到2002年:(1)美国股票市场连续三年下跌,从1929年到1931年,市场都处于大熊市阶段,这是近70年来第一次连续三年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从顶峰到谷底累计下跌49%(不含股息收入);(2)科技股暴跌;(3)很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股票跌幅达100%。
~~~
大家通常认为,泡沫在膨胀时给人的感觉很幸福,而泡沫在泄气收缩时给人的感觉很痛苦。泡沫膨胀是由过度乐观和过度信任的心理因素驱动形成的;而泡沫收缩让投资人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投资人肯定从此更加理性慎重地投资。但这也意味着,再过10年甚至20年,市场才会形成下一个类似的大泡沫。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我要再次引用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关于人类吸取金融教训的评论:
“助长金融市场狂热兴奋的因素还有另外两个,不论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在过去的时代,都极少有人注意到。第一个因素是,人们在金融投资上的记忆极其短暂。后果是对那些金融投资大灾难,投资人很快就完全遗忘了。更进一步的后果是,同样的或者非常相似的情形再次出现,有时距上一次发生才过了短短几年,却受到新一代投资人的一片欢呼。新一代投资人,通常很年轻,总是非常自信,称其为卓越的重大创新发现,会改变金融世界,甚至改变整个经济世界,却不知道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造成了金融大灾难。
网络股泡沫结束短短几年之后,市场中就开始出现导致次贷繁荣兴起的事件。关于次贷危机,本书前面已经讲得够多了。这些导致次贷危机的事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说明周期过度摆动是如何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我前面所写的,一些美国领导人断定,让更多的人拥有自有产权住房,只会带来好处。
·那些负责发放抵押贷款的联邦政府机构得到了上面的指示,开始大幅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买房人拿到房贷更容易,拿到的房贷也更多。
·利率下调,每个月还的利息少了,每个月工资收入供得起房贷的人更多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人买得起房了。
·更多人买得起房了,抵押贷款也更容易拿到了,导致买房的人增多,房子的需求也开始增长。
·需求增长导致房价明显上涨。“房价长期只会涨不会跌”本来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是谬论,现在房价一涨,却成了被人人接受的真理。信它的人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人买房,他们害怕再不买,房价就又涨了,结果推动房屋需求进一步增长。
·更多的大话空话流行起来,比如“绝对不可能会有全国性的抵押贷款违约浪潮”,由此导致市场普遍接受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可以作为投资的首选,特别是金融机构投资的首选。
·华尔街搞出一个模型,把那些平常、乏味,却也可靠的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变成信用分级的债务抵押债券(CDOs),它们摇身一变,成了新一代高收益率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构建和销售债务抵押债券和其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让银行的盈利大幅增长。
·由于放松管制让银行能够实质性地运用更大的杠杆,所以让银行拥有规模巨大的资本,可以被用来投资这种创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所需要的权益资产。
·华尔街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大量包装出来,其规模发展迅速,在此过程中市场创造出巨大的原材料需求:新发放的抵押贷款。
·华尔街把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包装成证券,然后再被贷款机构转手卖出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留在自己手里,所以贷款机构关注的重点,从借款人的资信转移到贷款数量上。贷款机构只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然后贷款就能马上被包装成证券转手卖掉,这样贷款机构不会有任何违约风险,因此贷款机构没有理由担心借款人的资信——反正我一转手就把它们卖掉了。很明显,这就给了贷款机构一个违背常理的激励(这会激励参与者做容易招来风险的事情,却不用担心后果。像这样的激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被称为“道德灾难”,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传播。尽管人们现在不像在危机期间那样经常听到它了,但是这个概念还是在延续使用,而且仍然很危险)。
·“金融工程”理念标榜抵押贷款的安全性,这是由那些量化专家和博士提出的,其实他们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参加工作。他们做模型来量化分析风险,却基于有漏洞的假设,即抵押贷款会如过去一样,继续保持互不相关,风险不高。
·创造出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意味着那些评级机构有很多生意要做,因为要销售这些证券,评级机构的评级是必需的。但是这些赚钱的活儿,肯定会被指派给那些愿意提供最高评级的机构。这直接导致花钱就能买评级,结果又创造出违背常理的鼓励行为,形成泛滥成灾的评级注水现象。
·这些趋势导致那些评级机构给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出上千个3A信用评级(相比之下,美国几千家企业,只有4家企业得到了3A信用评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非常复杂,评级机构的人很明显能力不足,无法完全理解。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所以买了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都是被风险管理技术忽悠的,比如风险价值模型(简称VaR),这些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间短、风险不高的历史数据以及明显过度慷慨大方的信用评级,由此大大低估了买方承受的风险。
·以上现象发生时,投资人好像根本没有察觉到风险,这种风险态度的典型特征是,到处散布着“风险已经消失不见了”的空话,这种风险态度也促进了以上所有现象的发生。(www.xing528.com)
那么这个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在2007年9月写的投资备忘录《现在一切都坏掉了吗》中总结归纳了原因:
一个标准的综合,证明其可以完美地引起泡沫:
·潜在的贪婪;
·周期上升阶段收益良好;
·兴奋狂热和志得意满;
·信贷市场的贷款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人们很容易拿到贷款;
·华尔街(证券投资机构)的鼓励和推销;
·投资人太傻太天真。
促进市场上涨的发展变化很明显:
·风险规避下降幅度巨大,这样一来,怀疑主义就消失了;
·那些对住房和抵押贷款一概而论的正面总结,大家都普遍接受;
·过度信任新的金融工具,比如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
·人们普遍没有看到,在此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不适当激励的影响。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形成泡沫,主要受三个心理因素影响:投资人的金融投资记忆很短、心理情绪容易过头和逻辑推理错误。此外,另外两个因素的影响也很大:
·第一个因素是固定收益投资人没有经历过泡沫:因为新的泡沫是在抵押贷款这块儿土地上升起来的,而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固定收益这个板块完全独立于过去科技股和网络股泡沫兴起的那个板块,固定收益板块吸引的是做固定收益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这些做固定收益投资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以前不做股票,自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股市泡沫从形成到破裂的过程,没有亲身体验过泡沫的影响多么巨大,自然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第二个因素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表现都很差:历史上股市与债市一般是背离的,走势相反。股票不好而债券好,或者股票好而债券不好。最近股票表现得非常糟糕,让投资人很泄气,又加上鸽派的美联储降低利率,结果把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率拉低了。股市不行,债市也不行,投资人只能两条路同时放弃。他们向左走不通,向右走也不行,正当投资人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有一种金融产品有收益却没有风险,于是这些正在发愁找不到投资出路的投资人很容易就上钩了。
趁现在这个机会,我们跑题一会儿,这很有意义。投资人一再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容易轻信无风险收益,一听到别人忽悠有种资产只有收益没有风险,就马上倾心。我称这种神奇的投资为“神奇银色子弹”,这个说法出自20世纪50年代一部美国西部电视剧《孤独的护林人》,里面有一个警察是神枪手。这是投资人会一再犯的错误之一。无风险、只有收益的资产就是德摩斯梯尼所说的那种“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根本不合常理。因为如果有一种资产,就像百发百中的神奇银色子弹一样,只赚不亏,那么你想想看:
·为什么人家会把这么神奇的资产卖给你,而不是自己买下来赚大钱?
·会不会所有人一听这么好的东西都抢着买,结果将它的市场价格推得太高了,高到天上了,赚钱就不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我在投资管理这行干了50多年了,这种事情见多了,起码见过几十个这样的神奇投资产品流行一时,而且很多人都在推销宣传它们:高收益,零风险,只会赚,不会赔,百年一遇,千万不要错过,错过后悔一生。可是,这些承诺却没有兑现。根本没有投资策略能够做到只赚不赔,只有收益,却没有风险。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卓越投资技能的人来说,只赚不赔更是痴心妄想。特别高的投资回报只能来自卓越的投资技能(水平一般的投资人偶尔也会获得高回报,但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运气特别好而已)。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泡沫能被吹起来,一开始通常还是有几分真实性的。但是泡沫被吹得太大了,最终“砰”地被戳破,就会带来投资世界最大的痛苦。支撑泡沫的是盲从,投资人愿意相信只有收益没有风险的承诺,其实就是一个指标,它表明怀疑主义现在非常缺乏,投资人情绪过热,因此目标资产可能价格过高。你一定要留心这种投资神话,竭尽全力地抵制它,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很多人还是会上当,没办法,人性就是这样的,在泡沫来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做到不上当。
我总结如下:次级抵押贷款泡沫之所以形成,根源在于大家普遍相信,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将来会变得非常有效。当我们分析别人推销给你的投资产品和投资工具时,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要心存怀疑和保守假设;二要回顾历史,检验长期数据,务必包含一段痛苦难熬的时期。而在次贷泡沫中,这两点都明显缺失。
事实上,所有泡沫,至少可以说绝大多数泡沫,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投资大众普遍忘记历史,相信未来:不加怀疑地接受历史上从未真实有效的东西;不加怀疑地接受高得非常离谱、偏离历史正常水平的市场价格;不加怀疑地接受从未经历史检验的投资技术和投资工具。
~~~
次贷泡沫证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有效原则——我此前没有讲过,这是我第一次把它讲出来——金融投资环境以及投资技术和工具的表现,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正如我谈周期时多次说过的那样,这些东西会受到人的参与的影响。
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不受参与者影响的市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市场。人在市场里的行为也在改变市场,参与市场的人的态度和行为变化了,市场也会随之变化。市场能改变人,人也能改变市场。
这样就形成了“动机—行为—结果”的连锁反应:
·市场力量改变了参与者的动机,就像前面所描述的一样;
·这些人改变了的动机又改变了这些人的行为;
·他们改变了的行为很明显决定了结果。
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正在进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以下情况的发生:
·人们分析历史得出结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抵押贷款违约浪潮。
·人们普遍接受这种有利的历史分析结论,导致大量资金投进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人们普遍接受这种有利的历史分析结论,导致允许抵押贷款证券化做得更加激进。
·人们普遍接受这种有利的历史分析结论,导致评级机构做简单的推论,从而给予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很高的信用评级。
·最重要的是,市场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强劲需求,又创造出银行对其原材料,即抵押贷款的巨大需求;市场需要更多抵押贷款,直接导致银行急于发放抵押贷款;银行急于发放贷款,那么审核标准就会大大降低了。
·以上的发展变化综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全国性抵押贷款的违约浪潮。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贷款机构审核发放贷款十分轻率,造成了重大影响,可是当时基本上没有人注意到,从而导致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7年所发放的抵押贷款违约情况很严重,远远高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程度,也远远超过了证券化机构和评级机构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程度,更远远高于买方模型分析所得出的最糟糕的程度。人们对风险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次级抵押贷款泡沫,而次级抵押贷款泡沫又导致后来的次贷危机。
我们关键要理解,投资人的行为能够改变市场,从而改变投资人预期市场能够带来的投资收益。这正反映了乔治·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在人参与的情况下,这些参与者的……歪曲事实的偏见,会影响与其相关的情况,因为错误的观点会导致人产生不适当的行为。”(《索罗斯:反身理论》,《金融时报》,2009年10月26日)
你如果想要理解在经济世界和金融世界里事物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就应该把次贷危机的这个教训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
在次贷大繁荣时,次贷投资人相信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会像永动机一样一直上涨。但如果想让这台永动机咯吱咯吱响,并最终停止下来,我们就只需要一两个假设失效,有些普遍规律开始发挥作用:
·利率能够下降,同样也能够上升;
·那些假大空的说法失效,再也撑不下去了;
·不适当的激励会导致毁灭性的行为;
·那些想提前量化分析风险的努力,往往都是徒劳的,特别对那种根本没有历史数据的新型金融产品更是如此;
·在周期下行过程中,可能发生比原来设想的“最坏的情况”还要糟糕得多的事情。
所有这些事情出现的错误,事后来看,我们都清清楚楚,但是当时抵押贷款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这些风险操作,却发生在金融世界中一个昏暗、偏僻的角落。因此,绝大多数投资人当时都看不到这些错误,包括首席投资官、投资策略分析师、股票投资人、另类投资基金经理、传统债券买家,甚至还有抵押贷款投资人。
在抵押贷款泡沫逐渐膨胀的时间里,在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橡树资本很幸运,我们看明白了信贷周期在上行方向走过头了,因此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更加有风险。看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采取相应的对策:卖出资产;把规模大的清算不良债权基金,替换成规模更小的基金;提升我们的风险意识和保守程度;募集一只基金,其规模比我们最大的基金还要大上很多倍,并把这些资金放在那里不动,静待我们预期会出现的不良债权投资机会——机会一旦出现,我们马上出手。
我们做出这些投资决策和行动的基础是什么?回头来看,这好像很容易……可是在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的那个时候,你从来不会觉得很容易。在次贷泡沫中,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到以下基本情况:
·美联储已经把基本利率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目的是避开科技股泡沫破裂的不良影响,同时驱散大家对2000年计算机千年虫爆发的担心。
·投资美国国债和高评级公司债只能得到很低的收益率,再加上网络股泡沫破裂后,2000年到2002年美股连跌三年,让投资人对股票市场非常失望。债券不行,股票也不行,投资人急于把资金投入其他替代性投资工具上。
·投资人的投资记忆非常短暂,很快就忘记了痛苦,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忘记了;2001年到2002年通信股崩盘,以及大公司连爆丑闻,也都忘记了。
·因此,当时只有很少的风险规避(特别是在股票以外的其他投资领域里,只有股票现在还是不受青睐)。这让投资人急切地想要投资那些奇怪的、结构化的、人为合成的金融工具。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的结果是,市场敞开大门欢迎发行低质量的债券,欢迎结构条款很糟糕的工具,欢迎没有经过检验的另类投资工具。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也是后来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这些观察让我们发现,负面的趋势只有一步之遥。我感觉,我和搭档布鲁斯·卡什两个人,好像没有一天不跑到对方的办公室,抱怨新发行的证券实在太烂了。我们经常说:“怎么会有这样的垃圾东西被发行出来。这肯定有问题,这个市场肯定有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这些危险的交易告诉我们,市场上,恐惧、怀疑、风险规避的程度明显不够,贪婪、轻信、风险承受的水平正在上升。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暗示,市场未来趋势绝对不妙。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明摆在那里的,根本不容争辩。关键是你要做出这些观察,并分析得出合适的结论。你并不需要完全明白次级抵押贷款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也不需要去解构高度结构化的抵押债务债券。实话实说,我们也做不到。
顺便说一下,在抵押贷款泡沫形成的这些年里,股票并没有表现得很好,其市盈率倍数也没有高到离谱,经济并不繁荣(因此也不必然面临一场衰退),但是你如果观察到上面所列的这些现象,就可能会和我们得出同样的分析结论:现在是时候降低你的投资组合的风险量级了。这就是你真正需要做的一切。
后来抵押贷款泡沫破裂了,而且影响到相关市场,后果非常严重。你看看几个常用的投资指数在2008年的表现就知道了,你会发现,这一年所有市场都崩盘了。很明显,2008年,极端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你的风险降下来(见表13-2)。
表13-2 2008年大幅亏损
~~~
最后要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市场周期走到了极端,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反应。为此我再次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市场普遍陷入极度恐慌。
尽管次贷危机也只是起源于金融世界的一个小角落,但是它的影响很快广泛传播,大家普遍都感受到了,特别是那些金融机构,由于过于低估其风险而重仓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所以它们的感触特别深。结果次贷危机影响到这些核心金融机构的生存,接着又像癌细胞转移一样影响到全球国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然后影响到全球国家的经济,形成了一场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票据不得不由美国政府出面进行担保。大量著名的大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都不能兑付债务,甚至必须由政府紧急出手援助或者寻找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并购。没有人知道,这场金融机构遭受大屠杀一样的惨剧还能坚持多久。现在大家的普遍看法都是负面的:“金融体系可能会完全崩溃。”因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最后它只能因崩溃而停下来。
因为大家的普遍看法是情况会坏下去,所以制造错误的机器开始反转,开始制造相反方向的错误。没有贪婪,只有恐惧;没有乐观,只有悲观;没有风险容忍,只有风险规避。人们不能看到事件的正面,只能看到事件的负面。没有人愿意积极正面地解读消息,只会负面地解读消息。人们不会想到好结果,只会想到坏结果。这样一路发展下去,终于有一天走到极端了,这时候就连养老金基金都不能或者不愿意接受任何违约率假设,人们甚至觉得再低的假设也不够低,再保守的假设也不够保守。
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观察?下面就是我在2008年10月写的投资备忘录《消极态度要有极限》中的看法:
逆向主义,就是你做的事情正好和别人做的事情相反,或者说是“逆风行驶”,要想投资成功,这一点必不可少。但是上个星期信贷危机接近顶峰时,大家都投降了,从顶风逆行,变成顺风疾行了。我发现,只有极少数人是乐观的,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只是悲观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甚至彻头彻尾地沮丧了,这些人中甚至包括我认识的几个投资界的大牛人。市场上还流行着更加消极负面的传说——即将发生大崩溃,到那时一切都完了——电子邮件里到处在传播。没有人愿意动脑子,而只要你怀疑地想一想:“说得这么恐怖,其实它根本不可能是真的。”这时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怎么加强自己的投资组合的防御性,确保它能够安全地度过即将来临的大崩盘,或者卖出部分持仓,筹集足够多的现金以应对客户基金赎回。而只有一件事是这些投资人在上个星期都没有做的事,就是积极地买入证券。只有人卖出,没有人买进,所以价格一跌再跌,一下子跌了几个百分点,有一个古老的说法称之为“跳空缺口”。
通常来说,当听到别人都在说的事,看到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时,你都要学会怀疑。也许有人会说:“不错,负面的看法也许被结果证明是真的,但是肯定已经被纳入市场价格了。所以你在这上面下赌注,是赢不到钱的。相反,如果结果表明那些负面的看法并不是真的,那么市场价格肯定会报复性地大涨,我们以现在令人沮丧的低迷价格买进的证券,就会有巨大的盈利可能。所以,我肯定要买进!”负面的看法,也许当时看起来不信都不行,但是只有正面的看法,尽管只有少数人相信,才有更大的盈利潜力,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在这个市场周期走到极端的时候,所有的消息确实都是负面的……而且肯定不是想象出来的。面对这些坏消息,别人问我的问题是“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以及“它会有什么影响”。既然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的只有悲惨绝望的悲观主义,我就会说这是接近于自杀一般的思维模式。获得投资盈利的关键在于,你一定要认识到,虽然现在面对的是千篇一律的坏消息,未来展望的是非常糟糕的前景,悲观主义的大方向也是对的,但是在程度上,人们仍然可能会过度悲观,因此资产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变得过度便宜。
正是这种四处弥漫的悲观主义的市场氛围,激发我写下了投资备忘录《消极态度要有极限》。2008年10月,正好是信贷市场最低潮的时候。我在文中指出,就像我在上一章讨论风险态度时所说的那样,卓越投资人必须具有怀疑主义,“当乐观主义过度的时候,怀疑主义会召唤悲观主义;但是当悲观主义过度的时候,怀疑主义也会召唤乐观主义。”当然,在市场最黑暗的时候,人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对过度悲观主义的怀疑主义。
雷曼兄弟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此后不久我和布鲁斯卡什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没有人知道这场金融机构大崩溃还会走多远,但是消极负面的态度肯定会疯狂蔓延,有很大可能已经过度了,资产便宜得简直不可思议。我们俩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后,下定决心买进:如果整个金融世界都崩溃了,不管我们买还是不买,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世界没有崩溃,而我们却没有买,那么我们就不配做资产管理这个工作了,身为基金管理人,该买的时候没有买,就是不称职。
于是,我们大量激进地买入债券。橡树资本每个星期都要投入超过5亿美元买进债券,从2008年9月15日一直到2008年年底,橡树资本连续15个星期一直在不停地买入。有几天我们觉得自己买得太快了,也有几天我们又觉得自己买得太慢了。后来,金融世界并没有崩溃;金融机构崩溃的恶性循环停止了,没有像雷曼兄弟那样完全崩溃;资本市场重新开放了;金融机构死而复生了;债务又能够再融资了;企业破产数量和历史相比非常稀少;我们买进的那些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简单地说,我们用心聆听周期,真值。
~~~
既然我们回顾了2008年后半年的市场气氛,所以这个时候很适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市场走向底部的过程中,投资人都有哪些行为表现。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大家都在说的底部到底是什么意思。底部就是周期跌到最低价格的那个时点。因此底部可以被看作最后一个持有人也恐慌地卖出股票的那一天,从此再也没有人卖出了,从此后买方占了上风。不管什么原因,底部就是下跌的最后一天,因此底部就是市场到达最低点的那一天。(当然这些定义都是高度夸张的。“底部”和“顶部”,这种说法其实指一段时期,而不只是一天。因此,最后一天这种说法在大多数时候仅是说说而已。)市场到达底部,从此后价格开始上升了,因为剩下的那些持有人再也没有一个会投降卖出了,或者因为那些买家现在买进的力度超过了那些卖家卖出的力度。
我在这里想要讲的问题是,“应当什么时候开始买入”。我要引用前面的章节中我提到过的一个说法——“跌落的小刀”——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市场快速下跌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可不会想去抓住跌落的小刀”,换句话说,“趋势是向下走的,根本没办法知道什么时候下跌会停止,所以我们非要现在去买吗?还是等到我们确认价格已经跌到底部,我们再出手买入吧”。
我想他们真正想说的是:“我们很害怕,特别害怕买在市场停止下跌之前,我们如果买入之后市场继续下跌,就太丢人了,所以我们还是再等等吧,按兵不动,一直等到市场确实到达底部了,一切尘埃落定了,不确定的事情都确定了,我们再出手买入,稳稳当当地赚钱吧。”但是到现在为止我希望自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等到尘埃落定了,等到投资人不再神经紧张、情绪稳定下来了,那些便宜货早就让别人买光了”。
在橡树资本,我们强烈地排斥这种等到确认底部后再开始买入的想法:
第一,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市场已经到了底部。没有霓虹灯告诉你底部到了,欢迎你来抄底,这简直是在做梦。只有底部过去之后,我们才能确认原来那是最低的底部,因为底部的定义就是反弹开始的前一天。从本质上讲,只有事实发生之后,我们才能确认它是事实,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只是可能。
第二,通常只有在市场下滑的时候,我们想要买的东西才能买得最多,因为这个时候,卖方才会在实在扛不下去了的时候宣布投降,大量低价割肉卖出,有人大量卖出,你才有机会大量买入。与此同时,那些不愿意“抓住跌落的小刀”的人都躲到一边,不敢出手。没有人跟你抢着买,你才能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但是一旦市场跌到了底部,下跌停止了,按照定义,这个时候就没有卖家在卖出了,此后市场会迎来一波反弹,那就是买方主导的市场了。
我们就是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马上开始买入不良债权的,此后我们一直持续地买入,一直到2008年年底,这15个星期内市场价格一跌再跌。到2009年的第一个季度,其他基金经理慢慢地不再恐慌了,也镇定下来了,于是主动去找一些资本来投资。但是由于恐慌性抛售的卖方能卖的资产都被卖完了,对于这些基金经理来说,想要大量买入又不推高市场价格,就为时已晚了。
就像投资世界的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梦想做到百分之百确定,又能把握时机精准无误,等待确认底部才开始买入,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愚蠢例子。如果瞄准底部是错的,那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时候开始买入?答案很简单,看到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我们就应该买入。如果我买了之后,市场价格继续下跌呢?接着买,买入更多。在投资上,你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只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估算内在价值;第二,控制情绪,鼓足勇气大量买入,有毅力坚定地持有;第三,耐心等待市场回归价值,市场会最终证明你的估值是对的。
~~~
表13-3反映了主要投资指数在次贷危机后那一年,即2009年的市场表现情况。2009年,投资能实现这么高的回报,表明投资人认识到周期走到负面的极端,在一片恐慌之中,能够买入(至少是一直持有),对投资成功是多么重要!
现在又是跑题的时间了:对比2008年大幅亏损的那张表,以及2009年大幅盈利的这张表,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两年的盈亏加在一起,基本上不亏不赚。比如,你投资100美元买了苏黎世杠杆贷款指数基金,2008年第一天买入,结果这一年你亏损了29%,到2008年年底你投资的100美元亏到只剩下71美元了。但是你继续一直持有,2009年你能赚到45%,到2009年年底你账上的资金涨到了103美元,两年下来你净赚了3%。表中所列的这些资产类型指数,2008年到2009年这两年总体业绩基本上都是不亏不赚的。
表13-3 2009年大幅盈利
可是,特别重要的是,这两年中你做了什么。第一种操作是一直持有不动。你什么也不做,一直持有两年时间,第一年大亏,第二年会让你弥补大部分甚至全部损失,最终结果还不错,持有两年基本不亏不赚,和上面说的情况一样。第二种操作是底部割肉卖出。如果你丧失了信心,就会在市场跌到低谷时卖出,更惨的是,如果原来你买入时做了融资,加了杠杆,跌到平仓线,你就会收到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可是你找不到钱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账户被强行平仓卖出。无论是自己割肉卖出,还是让别人强行割肉卖出,你都深刻地体会到了下跌的痛苦,却再也没有机会体会到反弹的快乐了,因为你卖掉了,再大的反弹也与你无关了。所以尽管这两年市场整体来看,基本上是不亏不赚的行情,但是你因为在跌到底部时抗不住而割肉卖出资产了,所以你也亏惨了。
因此有一点非常重要,你一定要注意:一波下跌之后,卖出离开市场,由此不能参与后面的周期性反弹,是投资大忌。周期的一波下跌会让你的账面出现亏损,只是账面上一时的浮亏,并不是致命的永久性亏损。你只要能够一直持有,直到周期走到上升阶段,就能享受到大幅反弹的收益了,原来账面上的亏损也能弥补回来了。但是你如果在市场跌到底部时卖出了,就把一个周期向下波动所造成的账面浮亏变成了永久性的损失,这才是最糟糕的事。
弄懂周期,挺过周期的下跌阶段,坚持等到周期反弹阶段的到来,需要我们一要在情绪上有资本,能忍住不割肉,二要在财务上有资本,在需要时能追加保证金甚至补仓。要想投资成功,这两种资本都必不可少。
~~~
在我宣布橡树资本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大胜,以及转到下一个话题之前,我要郑重声明:我和橡树资本的同事从这一轮周期中享受到的投资成功,并非板上钉钉的事。这是因为我们最终得到的好结果,并不是唯一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结果,这正如前面我们引用过的伦敦商学院的退休教授埃尔罗伊·迪姆松的话:“风险意味着,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将会发生的事情多。”我相信,如果汉克·保尔森、蒂姆·盖纳和本·伯南克没有采取他们当时所采取的那些行动,或者他们采取了其他不同的行动,或者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并不是那么成功,那么金融世界一定会发生一场金融大崩溃,像大萧条一样的情形绝对会再次发生。要是这样,我们的这些投资举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让我们欢呼庆祝了。
我害怕的是,人们回顾2008年的暴跌以及之后的复苏后,也许会得出结论:因为现在周期向下走了,所以你应该耐心持有,因为很快市场就会反弹,让你轻松地弥补账面亏损。可是,这是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总结出来的错误教训,因为实际的结果要大大好于一些本来可能发生的“替代性历史”(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称,历史上本来也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为替代性历史)。如果通过这样错误片面地总结历史所得出的错误教训,成为大家牢记的历史教训(我相信也许事实已经是这样了),那么这些片面错误的历史教训会把投资人引上错误的投资道路,让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让下一次大起大落的繁荣-衰退周期的震荡幅度更大,这也许对投资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了长期严重的不良影响。
金融危机降临了,投资良机也随之降临了,它落到了在市场底部不断买入的橡树资本头上,也落到了所有“看多”而勇敢地买入并坚定地持有的投资人头上。当然,投资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当时在危机之中推测的未来趋势成了现实,我们当时为应对未来而对客户资金的投资组合重新布局的做法是正确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心理周期和市场周期的运行模式有了感觉。我们既然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就跟着周期走,跟着你对周期大趋势的感觉走。这是每个投资人都能做到的最好选择。
~~~
泡沫和崩盘都有自己的模式:或者合乎逻辑,或者不合逻辑,其关键是从这一次发生到下一次发生的过程有相似的模式,就像诗歌的韵律一样,字句虽然不同,韵律却很相似。这一章中我们讲的两个大泡沫和一个大崩盘都表明,周期的波动震荡会达到极端的程度。我希望这三个案例分析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指引,帮助你们掌握如何识别周期以及应对周期。
我最后总结了三大要点:
·第一,我所描述的周期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要素,前提是投资人能够别让情绪和偏见阻碍客观公正的观察。
·第二,推断出至关重要的结论,然后据此采取合适的行动,并不要求你对未来做任何预测。你只要描述出来实际进程就很有说服力了,并不需要你去猜测未来会怎么样。那些事件及其所导致的周期波动过度,就可以为你指明采取什么样的投资行为可以获利。
·第三,不过,尽管我说事件本身都是很明显的,而且它们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想要非常郑重地声明,人身在其中时,没有一件事情是很容易能做到的。即使是我们中间能力最强而且情绪最冷淡的人,也会受到一样的信息输入和情绪刺激的影响。尽管我们从来无法确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正确的事情。尽管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那些错误很容易被识别,但是这些错误什么时候能得到修正,却超出投资人的预测能力。投资人能做的最好的事,也就是跟着希望和曙光去做。但是他们必须牢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的那句名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比你保持不破产的时间更长。”
~~~
就要结束如何应对周期事件这个话题的讨论了,我再额外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它发生在1991年。杠杆并购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繁荣,这要感谢并购公司的买家有能力得到大量的债务资本,经常能达到收购总价的95%。这导致很多公司在并购之后背负了巨大债务,后来遇到经济衰退,它们根本没有能力还本付息,结果出现了大量违约和破产的情况,形成了高收益债的第一次危机。此时我们的不良债权投资基金2号和2号b基金刚刚募集成立不久。我当时对环境是这样评估的(参看1991年1月23日我给这两只基金投资人写的信):
总体来看,不良公司债的市场价格在1990年是下跌的。这波下跌有些是由基本面驱动的,所有资产的市场价值都随着经济疲软而缩水,有些则是因为“技术面”,这种债券的供给暴增,买家灰心泄气地退出了市场。
经济和市场心理气氛变得更加糟糕,让不良债权市场出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便宜货。它们预期收益率高,价格却非常便宜,而且买家稀少,我们在购买时就能挑挑拣拣。投资环境令人沮丧,气氛消极。多数不良债权,在你买了之后,市场很快又会出现卖家报出更低的价格想要卖出,市场上根本没有热情,只有冰冷。
这正是我们投资操作最想要的环境。相反,买家自我欣赏,得意扬扬,互相击掌庆祝,因为他们买的每个证券的价格第二天都涨得更高,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个时候,“痛苦指数”太低,买家浑身是胆,再高的价格也敢追,我们想找便宜货就太难了。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市场非常冷清,我们更有可能找到便宜货,和市场天天上涨、大家越买越涨、人人都很开心的时候相比,便宜货显然更多了。很少有买家通过竞争性报价,推高我们想要买的东西的价格。每次我们买的价格都更有可能成为“底部”,而不是“顶部”。简单来说,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逆向投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代,有大把逆向投资机会可以让我们投入资金大量买入。
我们千万不能这样假设,即开始投资的那一天,就正好赶上经济和市场跌到谷底的那一天。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市场创出低点的机会能够出现在我们积极主动地投资买入资产的那段时期里,在市场创出最低点之前或者当时或者之后,我们都会一直不断地买入。
这是一个实时测量市场温度的很好案例……这不仅仅因为我本人给市场测量温度,也不仅仅因为结果表明我们在底部买入是对的(我们当时管理的不良债权基金有的创出了我们历史上的最高业绩纪录),而且因为测温度让我们阻止了妨碍投资人出手低位买入的沮丧情绪,鼓励他们勇于出手在底部买入。这个案例表明,在买家知道市场环境“令人沮丧”,市场行情“跌跌不休”,投资账户“亏亏不止”后,这些因素往往把买家都吓跑了,但是市场价格下跌对于买家来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理解事情的含义,而不是事情带给投资人的感觉,这是第一步。从此你将开始从感性投资走向理性投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
这一章够长了,该结束了。最后,我要概括一下,市场走到周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布局投资组合来应对。
我认为采取一个有条理的方式,来阐述我所说的“双重风险”,会很有帮助。我在这里说的双重风险,事实上,投资人每天都必须应对。第一个风险很明显,就是买进错误资产导致亏钱的风险;第二个风险不那么明显,就是没有买入好资产错过赚钱机会的风险。
买,可能买错,不买,又可能错过;买也会错,不买也会错。投资人可以选择消除其中一个风险,但是这样做就会让他们完全暴露在另外一个风险之下。所以大多数投资人都是在两种风险之间寻找平衡。
投资人在两种风险之间的定位应该如何?保持平衡,还是更加倾向于一种风险而降低另外一种风险呢?答案主要取决于投资人的目标、所处的环境、个性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你是为客户管理资产,就要考虑到客户的这些方面)。
如果已经脱离或偏离通常的定位,那么投资人是否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平衡?我认为,投资人应该努力适当地调整他们的定位,其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投资人觉得自己有调整定位所需要的洞察力,二是投资人愿意付出努力并承受判断错误的风险。投资人调整组合定位,应当基于对现在所处周期的位置的判断。简而言之,如果市场处在周期的高位,那么投资人应该强调限制亏钱的风险;如果市场处在周期的低位,那么投资人应该重点避免错过赚钱机会的风险。别让自己在低位踏空,少赚太多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想象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2023年,你觉得你更可能会说,“回到2018年,我真希望当时我更加激进地多买一些”,还是你觉得自己更可能会说,“回到2018年,我真希望当时我能更加保守,少买甚至不买”。现在有没有什么好机会,让你到2023年时可能会说,“2018年,我错过了买入什么的大好机会!哎,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这样做能帮助你看清楚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
以上决策直接关系到如何在进攻和防守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一个投资人想要减少亏钱的风险,那么他的投资应该更加强调防守。如果一个投资人担心更多的是错过赚钱的机会,那么他的投资应该更加强调进攻。改变你在两种风险之间的定位,应当根据市场所处周期的位置而做相应的调整,而我们要评估市场所处周期的位置,主要看两点:一是市场的估值水平,二是大多数投资人的行为。这两点我们已经详细地讲过了。
大多数投资人的投资行为进攻性更强,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这表明市场处于危险区域,因为风险规避被运用得很少。而且,投资人的进攻性投资行为可能已经直接导致资产价格上升。其他投资人的进攻性投资行为让市场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危险。
思考这个决策的一个好办法是,考虑一下什么标签更适合概括现在的市场情况。从2008年年末到2009年年初,投资人只需要有两样东西就可以赚到很多钱:有钱能投资和有勇气去投资。如果投资人有这两样东西,那么几年后他的资产价值就会上涨很多,为他赚很多钱。此时他不需要的是:谨慎、保守主义、风险控制、纪律、精心选择、耐心等待;这些东西越多,他赚的钱就越少。
这并非意味着“有钱有胆”是投资成功的一个必胜公式。绝对不是。如果投资人在2007年年初既有钱又有勇气,高位买入又高仓位配置,那么等到全球金融危机一来,就要大祸临头了,他要承受危机所带来的所有伤害。2007年年初,他需要的是:谨慎、保守主义、风险控制、纪律、精心选择和耐心等待。甚至后来,明智的投资人也不会完全抛弃谨慎和纪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办法知道,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反弹会这么快,让投资人在危机中受到的创伤很快被抚平,他们相对而言没有受到太大伤害。橡树资本确实投资了很多,但是我们重仓投资的是高质量公司的优先级债务,而不是财务实力虚弱的由发行人发行的次级债务,尽管结果表明我们投资次级债会赚得更多,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多赚钱而不要命。
有很多因素让投资这件事很有意思,其中一点是:没有哪种投资策略或者投资方法会永远有效。要想随着周期走势变化做对投资布局,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合理推断,以及调整你的投资布局以顺应周期下一步的大趋势。但是这可不容易。
近来,人们面对挑战,往往会做出这样一种反应:“我们现在在第几局?”美国第一大运动是棒球,这也是美国的国球,一共有9局。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被问的次数多了,我搞明白了他们这样问的意思其实是“我们现在处于周期的什么位置”。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他们心里都在嘀咕:“如果最大的痛苦是十分,那么我们现在承受的痛苦是几分,后面还有几分痛苦在等着我们去承受?”大家现在问我的主要问题是信贷周期:“最近信贷周期一直上升,借钱更加容易。信贷周期这波上升阶段还会持续多久?信贷什么时候会收紧?”
我认为,这些问题就像一道光,让我能感觉到事情已经走了多远了。提问者用棒球比喻来提问,我也用同样的棒球比喻来回答:第二局(比赛刚刚开始),第五局(比赛已经过半),第八局(比赛接近尾声)。但我越来越意识到,使用这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周期定位问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周期并不像一个正常的棒球比赛,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知道,一个具体的周期会持续多久。周期没有一个规定的时间长度。一个正常的棒球比赛会有九局,但是一个经济周期或者市场周期,可能会有七局、九局、十二局或十四局。周期到底会持续多久,我们根本不可预知。
这一章讲了很多思路和方法,也提供了一些技巧,能够帮你决定如何布局投资组合,但是没有一个方法完全可靠,万无一失。这些方法都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让你能够系统地思考某些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我希望,这些方法建议你走的投资之路,能够远远胜过你基于情绪、猜测,甚至只是追随大众而走的投资之路。
如何应对周期,是投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周期肯定会落到你头上,你没办法改变它。你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它,才是问题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