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容忍导致的金融危机后果简析

风险容忍导致的金融危机后果简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所有这些因素表明风险容忍非常普遍。事实上,这些因素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风险容忍主导投资方、放贷方、借款方、监管方的心理。这样过度风险容忍的存在,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几年,明眼人就看得非常清楚。但是这个投资的黄金时代的标志并不是遍地黄金,遍地可见质量可靠又价格便宜的资产。这种风险容忍和风险遗忘在周期的上升阶段,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但是也为后续周期的急剧下行阶段打下了基础。

风险容忍导致的金融危机后果简析

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最大的暴跌之一,也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惨烈的暴跌,自然它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投资课,值得我们一再观察、反思、学习。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之前出现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并为危机发生打下了基础,设定了背景。下面的清单列出了其中一部分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因素:

·政府政策支持自有住房扩张,从定义上讲,包括那些历史上根本买不起房的人,现在也能买得起房了,而这个时候房价正在飞速上涨;

·美联储推动利率下降,导致结构化-杠杆抵押证券等这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需求上升;

·银行之间形成一股上升的热潮,抢着发放更多的住房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然后转手卖出去(而不是自己留着);

·借贷、结构化、信用评级、投资方面的决策,都基于很低的历史债券违约率,人们不加怀疑地简单推断,未来也会很低;

·以上四点导致银行更加急于发放更多的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贷款标准降低了;

·没有经过检验的新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产品被开发出来了,承诺高收益又保证低风险,在这个没有一丝怀疑的市场形势下,诱惑力大到根本挡不住;

·保护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放宽了,比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不再禁止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原来卖空交易有个报升规则,规定报价必须高于最新成交价(以防止利用不间断的卖空迫使股价下跌,但2007年全面撤销),原来法律限制银行最低杠杆率水平,后来准许提高到接近3倍;

·媒体大量发表文章,声称由于以下三股力量合在一起,风险已经被消灭了:

(1)第一股力量是美联储,操作手段非常高明,完全值得信赖,只要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美联储就会及时出手,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2)第二股力量是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美国多余的流动性会流到向美国大量出口的中国,流到向美国出口石油的石油生产国,而这些美元绝对会重新回流到美国市场,因为中国和那些石油输出国肯定会购买美国国债等美国资产,由此进一步推高这些资产的价格;

(3)第三股力量来自华尔街,华尔街创新性地推出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对风险进行“信用分级”,就像把面包切成薄片一样,并大力推广,然后在市场上找到最适合的买家来分别承担这些风险。

以上所有这些因素表明风险容忍非常普遍。事实上,这些因素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风险容忍主导投资方、放贷方、借款方、监管方的心理。这样过度风险容忍的存在,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几年,明眼人就看得非常清楚。这本来应该让人极度担心害怕,因为它暗示着金融市场上普遍缺乏担心、谨慎、怀疑。

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这些发展变化以及背后的风险容忍或者风险遗忘,最终导致不安全的金融投资行为,特别是有些金融投资行为的途径是发行那些靠不住且可能违约的金融工具。能够借到的资本规模很大而且利率很低,让买家乐坏了,他们肯定觉得遇上了购买资产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投资的黄金时代的标志并不是遍地黄金,遍地可见质量可靠又价格便宜的资产。相反,杠杆融资非常易得,让人很容易重仓追涨买入那些已经涨了很多的资产,或者投资那些新型投资产品。而这些产品没有经过检验,由人为合成,被加了很多杠杆,而且其中很多产品一定会违约。

也许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助长危机的因素中,有一段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特别危险。那时,整个世界一片光明宏观环境很有利,金融行为和金融创新特别活跃。作为资本提供者的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大趋势,纷纷抢着给钱,争夺市场份额,这个过程我称之为“逐底竞争”(我后面引用的投资备忘录就是以此为标题的)。2005—2007年的市场情绪,有段话概括得最精辟,那是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在2007年6月时所说的,几乎就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他的这段话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把流动性比作音乐,就像人们在玩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要是音乐停止了,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但是只要音乐一直在响,我们就必须站起来继续跳舞。我们现在还在继续跳舞。”

换句话说,银行只能去做这些事情,而且过去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因为它们的成功取决于这些不正常的有利情形能持续多久,如果这些事情变得正常了,它们做的事情就要出问题了。但是没有一个银行家会拒绝参与游戏,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市场份额,这会让银行家丢掉自己的金饭碗。尽管这些金融工具是没有经过检验的,可能有缺陷,但是没有人愿意放过参与的机会,因为放弃就会丢掉市场份额。正是这种群体行为代表了周期,创造了周期……也加重了周期。

从理论上讲,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本来可以拒绝加入这种愚蠢的群体行为。但是在当时那种现实情况下,谁要是坐下来,不去跳舞,就会丢掉市场份额,在这个轻松赚钱的市场上错失大把赚钱的机会,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赚得盆满钵满,那些激进的大股东肯定不干了,会马上召开股东大会把这个首席执行官换掉。因此这些银行疯狂地抢业务,争着提供资本,就好像在听音乐抢椅子的游戏中音乐永远不会停止一样。但是你如果稍微懂一些周期,明白有涨必有跌的道理,就会很清楚音乐最终会停下来的。这种风险容忍和风险遗忘在周期的上升阶段,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但是也为后续周期的急剧下行阶段打下了基础。前面我们讲过,周期就是这样的,大涨引发大跌。

2005—2007年,我们有很好的机会观察到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把市场参与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展现得一清二楚,这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出有益的分析结论。我相信,下面这些内容能为你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些内容节选自我关于这个主题所写的一份投资备忘录《逐底竞争》,那是我在2007年2月写的,几个月后就出现了第一个信号,糟糕的日子要来了。这些内容表明从孤立的、有些如逸事一般的个人经验中,我们也能吸取不少有潜在价值的经验教训:

最近几年,尽管我多次因看到资本市场的过度表现而目瞪口呆,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可是这一次竟然让我大喊大叫,“这件事我一定要写一份投资备忘录”。那是我最近一次到英国小住时,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时的反应。那天是2006年11月1日,我看的是《金融时报》,上面有篇报道是这样写的:

“阿比,英国第二大房屋贷款提供机构,最近提高了住房贷款上限,升至借款人个人年收入或者家庭合计年收入的5倍,和过去只有年收入3.5倍的传统借款水平相比大幅提升。这家机构明显是在跟进同行,就在上周,爱尔兰抵押贷款银行与布里斯托-韦斯特这家老牌抵押贷款机构,决定提高住房贷款上限为年收入的4.5倍。”(www.xing528.com)

换句话说,一直以来,一条传统经验法则告诉我们,借款人能够安全地处理的住房贷款面值相当于其年收入的3倍。现在借款人能够借到的住房贷款可以达到其年收入的5倍,提高了50%以上。从中我们能够推测出什么?至少有四种可能性:

·老的贷款标准太保守了,新的贷款标准才是正确的。

·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因此新的贷款标准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是保守的,就像老的贷款标准对于过去的情况来说是保守的。

·对于抵押贷款人来说,他们接受更高的违约率,并因此降低贷款净利润也是合理的,所以放宽贷款标准能使业务规模扩大,由于贷款机构的资本成本下降了,所以其贷款业务整体的净利润会随着规模增长而增长。

·或者因为同行都抢着把钱放出去,从而导致资本提供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放松贷款标准。

当然,我本人并不是英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专家,而且我写这份投资备忘录的出发点是评论整个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板块。此外,有一点肯定是事实,现在的低利率政策意味着,同样高的薪水能支撑人们负担更多的抵押贷款,而且今后可能会一直如此,他们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行:第一,借款人能保住工作,有足够多的薪水还房贷;第二,他们借的抵押贷款是固定利率的。但是如果你认为,阿比这家英国第二大房屋贷款提供机构所采取的提高住房贷款上限这一步,也许基于类似的合乎逻辑的理由,那么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时间选在此时。

合乎逻辑的理由和清醒的决策制定,也许会牵涉其中。但是这也会涉及另外两个方面:一是贷款机构争着把钱贷出去,抢夺市场份额;二是通常到了后期接近顶点的时候,大家都相信“这次不一样”。贷款机构和投资人总会背离久经考验的纪律和原则,而这个时候周期往往快要走到极端点了,因为他们现在都相信,现在的情况与过去普遍存在的情况不一样,而那些纪律和原则在过去那种情况下适合,现在因为情况变了,所以不适合了。同样会出现的结果是,事实会狠很地教育这些人,周期还会重复,这次还是和过去一样,什么也没有改变。

随着房价上升,利率却在下降,我们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看到了什么情况?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低首付,其次,我们看到的是比较高的贷款与房屋价值比值,再次是百分之百的贷款融资,然后是低月供贷款,再然后是零月供贷款,最后是银行不要求有工作证明或信用记录,人们就能拿到房屋抵押贷款。以上发生的所有情况,能让更多的买房人贷到更多钱,让更多的房屋买家扩大预算购买更贵的房子。但是与此同时,这也让他们的住房抵押贷款对于贷款人来说,风险更高了。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房屋价格已涨到天上了,而贷款利率则降到了地下,好几代人都没有见过这么低的贷款利率了。最终,买房人得到的抵押贷款,按照其收入水平和普遍的低利率水平来说,是最大的贷款额度。他们拿到这么多的抵押贷款,让他们住进梦寐以求的好房子……只要情况没有变坏,他们就能一直住在这套好房子里,但是无一例外,情况总会变坏。

你还记得吗?有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听旋律猜歌名》,节目里有一个游戏是,“你听几个音符就能说出歌名”。第一个参赛者说:“我只听6个音符就能说出歌名。”接下来,第二个参赛者说:“我只听5个音符就能说出歌名。”再接下来,第三个参赛者说:“我只听4个音符就能说出歌名。”最终能得到机会听旋律猜歌名的参赛者,是那个愿意接受最危险条件的人,他愿意在知道最少信息的基础上去试一下。

和那个听音符猜歌名的比赛类似,爱尔兰银行加入了抢着贷款给买房人的比赛。爱尔兰银行说:“我能给借款人年收入4.5倍的贷款。”接下来阿比银行说:“我能给借款人年收入5倍的贷款。”和听音符猜歌名的游戏比赛一样,这像是一个拍卖竞价抢贷款的游戏,所谓的“赢家”银行,肯定是放的贷款金额最高,而要求的收入最低,也就是要求的安全保障水平最低。最终,谁是真正的赢家,谁是输家,等到这个周期反转,就会变得一清二楚了,就像美国房贷市场上年的情形一样。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投资人正在进行一场逐底竞争……比赛看哪家机构敢用最小的容错安全边际来做贷款……

不管如何进行信用分级,最近这些年来,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确实都降低了,风险确实都增加了。这样做合乎逻辑吗?也许合理吧。是周期引起(并加剧)了这种情况吗?我想说,是的。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美林证券的银行业分析师约翰·保罗·克鲁切利的话说:“阿比银行发放给借款人年收入5倍的住房抵押贷款,也许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许是极度危险的。”可以肯定的是,这让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更大了。再过几年,我们才会看清楚,这样做是聪明地承受风险,还是因为竞争而头脑发热……

如今金融市场的状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如下:全球流动性泛滥,对传统投资兴趣极小,很明显投资人几乎不关注风险,到处都是预期收益率微薄。因此,作为获得足够高的潜在收益率(但还是低于过去承诺的收益率)而支付的代价,投资人很容易接受相当大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形式有:高杠杆率,没有经过检验的衍生产品,虚弱的交易结构。现在的周期在形式上不是非同寻常,只不过在幅度上大得非同寻常。依我看,最终的结果其实很清楚,并不神秘,但是在周期目前所处的这一点上,看起来最风光的是那些乐观主义者。

我完全可以把这份备忘录写得篇幅更短,只要引用我最喜欢的两句名言就行了。

第一句名言是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所说的——很遗憾老先生去年刚刚过世。我很荣幸,在一年半之前,能够有幸拜见加尔布雷斯先生,当面求教,亲耳聆听他的智慧。这句名言,也是来自他那本堪称无价之宝的经典名著《金融市场狂热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Euphoria)。这段话读起来特别适合当前的市场情况:

“助长金融市场狂热兴奋的因素还有另外两个,不论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在过去的时代,都极少有人注意到。第一个因素是,人们在金融投资上的记忆极其短暂。后果是那些金融投资大灾难,投资人很快就完全遗忘了。更进一步的后果是,同样的或者非常相似的情形再次出现,有时距上一次发生才过了短短几年,却受到新一代投资人的一片欢呼。新一代投资人,通常很年轻,总是非常自信,称其为卓越的重大创新发现,会改变金融世界,甚至改变整个经济世界,却不知道这种事情在历史上造成了金融大灾难。在人类积极努力不断进取的领域里,极少有像金融领域这样,历史所占的分量简直无足轻重,过去的经验,其实就是记忆的一部分,却被年轻人鄙视为那些老古董的避难所,因为那些老古董没有见识,欣赏不了现代金融世界不可思议的伟大奇迹。”

第二句名言是沃伦·巴菲特先生所说的,可以说它是投资的最基本原则。巴菲特用这句话提醒我们,一定要根据你身边大多数投资人的行为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巴菲特说的这句话更短,却可能更加有用:“别人处理自己的事情越不谨慎小心,我们处理自己的事情就越要谨慎小心。”

这份投资备忘录,可以简短地总结为下面一句话:有一场逐底竞争正在进行,表明那些投资人和资本提供者普遍没有那么小心谨慎。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没有人可以证明那些参与者会受到惩罚,或者他们的长期业绩会更差,那些和他们唱反调而反向操作的人的长期业绩却会更好。尤其长期来看往往如此。

如果你拒绝与大多数投资人为伍,不参与无忧无虑的、不考虑风险的市场,就像今天的市场,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受到双重打击:一是从业绩来看,你是一个落后的大输家,输了比赛;二是从群体来看,你像是一个落伍的老家伙,输了面子。但是,付出这两个代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人还在(钱还在)——其他人最终钱没了,人也没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随意追涨买入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最终会过去,随之而来的是一波市场修正,这时报应就来了,惩罚也来了。也许,这次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我可不愿意承受那种风险。与此同时,橡树资本及各位同人会继续坚持不盲目从众的准则。因为坚守这个准则,过去20多年让我们受益良多,业绩很好。

沃伦·巴菲特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上面所说的所有内容,而且这句话我一直奉行。我觉得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很好地概括了投资人容易盲目从众的群体现象,也很好地总结了面对这种群体现象我们要采取的逆向投资策略。投资大众越不够担心风险,不够小心谨慎地行事,就越应该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变得更加谨慎小心,决不轻易地追涨买入。但是这还不够,在相反的情况出现时,投资大众陷入恐慌和焦虑,不能想象还会有什么情况值得承受风险去投资,我们也应该像巴菲特先生所说的那样,反众人之道而行之,应该变得更加激进,勇敢地低位买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