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馆驿诗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直接题咏馆驿的既多又好,值得单独提出。此类诗中古今称道的,首推《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迭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垧。”所咏为秦州驿。首联以“明”字表现驿舍轮廓的鲜明、景色的明丽,说驿中掘有驿池,四周植被繁盛,风景秀丽,吸引游人。颔联以丛篁、高柳状驿亭景致的美好,三联写驿舍事务的繁忙,人使的众多。尾联说景色如此优美,旅人得此,虽处喧地而不异郊居,可见这里环境的幽胜。下面的诗也以正面描写见长,如作于天宝四载(745)的《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迹籍台观旧,气冥海岳深。圆荷想自昔,遗堞感至今。”写齐州历下驿的驿景。《题郑县亭子》:“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写华州郑县西溪亭,它“在官道旁七八十步,澄深可爱”(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是一个客亭。从杜诗看,这里生活设施齐全,便于行人休憩。诗人经过此亭,感于它环境的优美,风景的宜人,气象的清穆,作诗以纪,并把诗篇题写在驿边青竹上。宝应元年(762)秋作的《客亭》写的也是这样一个亭子,前半从清晓落笔写客亭之景:“秋窗犹曙色,落木更高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说次日早上,风仍很大,落叶飘萧,踏上征途,只见红日从山顶上升起,江面上大雾笼罩,江水迅流。两联皆写景佳句,取象宏丽,造境深永,意态丰盈,诗意多变。《移居公安山馆》也有这一特点。诗写的是荆州东南七十里公安山上的一个客馆。后四句“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写旅宿见闻,说下半夜鸡鸣之前,厨人就起床准备早餐了,睡在馆舍中,还隐约听到他们谈话言笑的声音。厨子手中的油灯被呼啸的山风给吹灭了,厨子却戏称说是被鬼给吹灭了。早饭过后、鸡鸣以前,诗人就动身向前馆早早进发了。末联感叹,在这乱世,行人出门也过得不安稳。旅途的艰辛,通过生动委备的细节描写曲曲传来。
上举五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唐人投宿馆驿的生活实况与见闻感受,以真切细腻的文笔,记载了馆驿的建筑结构、自然环境,使人们对于唐人行旅生活及唐代馆驿本身,获得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既有社会历史文化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形象性,体现了杜诗在题材与写法上的开创。
杜甫接触到的馆驿多在南方,带有南方地域文化特点。杜甫作为一个外乡人,敏感地捕捉到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并对此作出了动情的艺术再现,这应当视为杜甫馆驿诗的又一成就。杜甫馆驿诗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一些以写自然风光为主的写景抒情诗上。如《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二首》其一:“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写绵州巴西驿景。前四句中的宿雨、江涨、远峰、万井,都很能表现蜀中的地域文化特征。“宿雨”即夜雨。蜀中多夜雨,较别处尤盛,不少唐诗都提到这一点[11],如岑参《阻戎泸间群盗》“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写戎州夜雨,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梓州夜雨,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二“蜀天常夜雨”写益州夜雨,姚合《送友人游蜀》“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写峡江夜雨,可见巴蜀的这一地域特点已为唐人所共知。杜甫此诗也反映了这种认识,“江涨”、“远峰”状出蜀中周高中低的地势和众水汇流、江水急涨的春景,以及喷薄侵蚀、冲激两岸的壮阔水势,而造语之警拔,尤不可及。“万井”则写出巴郡多盐井、盛产井盐的物产特点。《又呈窦使君》“向晚波微绿,连空岸却青”一联,也具有这一特色,联语说,江水泛着绿波,连江岸也映射出绚丽的绿色。江水青青,至春盛涨,与岸齐平。绿、平二字,不仅写出此地浓绿的自然环境,丰沛的水流,也写出这里低平的地势。(www.xing528.com)
杜甫馆驿诗,特别擅长以精致细微的刻划,对风容色泽的熔铸来表现客观景物的美感美态,景物在诗中的作用既提高了,诗歌的美感情味也增强了。情的深永既得到充分的展露,景的丰富性也得到生动的展开[12],而诗歌意境也显得特别深微高远。特别讲究藻饰、对仗和音律,多用短小紧缩的律体,篇体显得更加简练,显示出馆驿诗向表现细腻、词采优美、篇幅适中、文情动人之方向发展的趋势和日渐强烈的律化趋向。总之,杜甫无疑是整个初盛唐馆驿诗创作最为成功的作者,其在馆驿文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高山仰止的,其所表现出的精湛诗歌艺术也是无与伦比、千秋垂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