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驿递制度比唐代种类更齐全,规模更庞大,组织更严密。虽承唐而来,却大变于唐:
首先,宋朝实行驿与铺分离的制度,将原来由驿站担负的文书投递事务分离出来,交给新成立的递铺负责。有文书,“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宋史·职官志三》)。专递文书,职能专一,体系严密,递遂演变为一种负责邮递的专门机构,这就不同于唐代,归尚书兵部的驾部郎中员外郎掌管书邮之事,递不过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的办法,还未正规化。
其次,将在递铺中供役的人员由晚唐五代的民家改为兵卒,所有官私文书、物资,均交由兵卒投递和搬运,对递铺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切实保证其办事的高效[9],管理较之唐代更为严格和规范。不仅在驿路上遍置递铺,没有驿路的县道、村镇道路也有递铺,铺的密度高,总量大,分布广。
这么一改,驿制自然大异于古。这种改动,也给驿与铺的性质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在唐五代,驿是兼有待客职能和传邮职能的综合性交通机构,是古代传舍和邮亭二者职能的综合。传邮的职能从驿站中分离出来以后,驿便演变为一种专门负责接待官私人使的服务性公共机构,以提供食宿和交通工具为主了,性质部分接近唐代的客馆、旅店。换句话说,宋代的驿已经不是原来的古驿了,其性质、职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成了军人和官客食宿休息的场所,附带传递文书物资。铺则被邮驿化,担当了原来驿的通信职能,具有这方面的组织体系、交通工具、建筑设施,性质接近唐代的驿,不以提供食宿为主。铺、驿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宋代交通管理的新体系。(www.xing528.com)
其二,随着驿的客馆化,只提供住宿、车马,性质变得单一,负担大减于前,其重要性自然也大减。于是驿距也被拉大,由原来三十里一驿变为六十里一驿,驿数随之锐减于前,驿舍的设施也趋于简陋化,布局单一化,传邮递的工具、设施也转移到递铺中。
我国古代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交通机构,传舍、邮亭、馆驿皆是其著者。但古人置邮递,最主要的目的和最根本的任务都是为了传书命,其他都是次要的。通信传邮的职能落到哪里,交通机构的发展重点就落到哪里,这是中国古代交通邮递事业发展的总规律。正是这一规律决定了众多古代交通机构的兴衰,也决定了宋代铺与驿的隆替。递铺承担着传王命的重任,关系到上令的下行和下情的上达,故宋朝各级政府对递铺的重视程度要远过于驿站,大部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转投到递铺中了。重视和加强了递铺那一头,势必冲淡和削弱驿那一头,这也是事势的必然。因此,宋代驿舍普遍都修筑得稀少、简陋、卑小,宋代的官员们都在想方设法改建驿路,缩短驿程,减少驿数,以便把省下来的钱用到递铺的维持上,宋人史籍、碑传中有好几处这样的记载。于是,我们在宋代文献中就看到了那么多的小驿、破窗、坏馆形象,而唐代却极少见。可见上述制度的变化不仅改变了驿的性质,也影响到驿与铺的盛衰。
不仅如此,宋代驿与铺的制度改革及其设置,还影响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交通通信制度的发展及农村社会面貌的改变。铺和驿都设在州县城镇边上或其他交通方便之处,由于交通便利,民家遂逐渐迁居,渐成聚落;商旅贸贩往来其间,久而久之,又形成一批批的新市镇,从而加快了农村的发展,有利于南方广大地区落后面貌的改变。直到现在,我国南方很多州县城镇名中仍带有铺、驿二字,其中带铺字的又多于驿,可见铺在改变社会面貌上的作用也大于驿。这一变化也是从宋代开始的,须知元明清的三代驿制,基本上都是沿袭宋朝,改动并不大。以上所说,虽不属宋代驿递制度的范围,但毕竟是因此项制度而起,为本节之余义,故顺便于此叙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