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外贸易的推动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进入宋代后,我国的造船业又进入了一个高峰阶段。有了新的发展。宋代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仅官方的造船厂就有明州(浙江宁波)、秀州(浙江嘉兴)、越州(浙江绍兴)、台州(浙江临海)、温州(浙江温州)、杭州(浙江杭州)、婺州(浙江金华)、楚州(江苏淮安)、平江府(江苏苏州)、润州(江苏镇江)、建康(江苏南京)、扬州(江苏扬州)、江州(江西九江)、洪州(江西南昌)、潭州(湖南长沙)、衡州(湖南衡阳)、岳州(湖南岳阳)、鄂州(湖北武昌)、江陵(湖北江陵)、襄阳(湖北襄樊)、广州(广东广州)、惠州(广东惠州)、泉州(福建泉州)、福州(福建福州)、漳州(福建漳州)、眉州(四川眉县)、泸州(四川泸州)、嘉州(四川乐山)、夔州(四川奉节)、金州(陕西安康)、兴元(陕西汉中)等地。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除此之外,宋代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
北宋的内河船可在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图画中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汴河中行驶的二十余只客船、货船、漕船和渡船。
图107 汴河上的货船(一)
图108 汴河上的货船(二)
宋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图109 南宋尖底海船复原图(www.xing528.com)
宋代所造一般的海舶叫“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载二千斛粟”,“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内部有独特的水密舱构造。客舟分三个舱:前一舱底作为炉灶与安放水柜之用。中舱分为四室。后舱高一丈余,四壁有窗户。“上施栏楯,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使者官属各以阶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日积叠,遇雨则铺盖周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相比“客舟”,“神舟”大得更多,它是宋代所建大海船,“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神舟”曾到达高丽,高丽人民“倾城耸观”“欢呼嘉叹”。“神舟”之大者可达五千料(一料等于一石)、五六百人的运载量,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也可载二三百人。正由于中国海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12]
元的统一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为了海上军事活动和大规模的海运漕粮,元代建造了大量船只,其数量、质量远远超过前代。元时,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逐渐衰落,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
元朝统治时期,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他所看到的中外海船情况:
应知其船舶用枞木(Sapin)制造,仅具一甲板。各有船房五六十所,商人皆处其中,颇宽适。船各有一舵,而具四桅,偶亦别具二桅,可以竖倒随意。船用好铁钉结合,有两厚板叠加于上,不用松香,盖不知有其物也,然用麻及树油掺合涂壁,使之决不透水。
每船舶上,至少应有水手二百人,盖船甚广大,足载胡椒五六千担。无风之时,行船用橹,橹甚大,每具须用橹手四人操之。每大舶各曳二小船于后,每小船各有船夫四五十人,操棹而行,以助大舶。别有小船十数助理大舶事务,若抛锚,捕鱼,等事而已。大舶张帆之时,诸小船相连,系于大舟之后而行。然具帆之二小舟,单行自动与大舶同。[13]
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中国的航船用枞木制造,有一甲板。有房间五六十所,为客商所住,非常宽敞。船上竖起四个桅杆,张四张帆,偶尔也有两个桅杆的,可以随意竖起或放下。船用上好的铁钉联结,有木板放在铁钉之上,不用松香,但使用麻和树油混合涂抹,防止漏水。
每艘船上最少有水手两百人,载有胡椒五六千石。无风时,行船用橹,橹很大,每具橹须要用四人操作。每只大船后拖拽两只小船,每只小船有船夫四五十人,操棹而行,以助大船。另有小船十余只在大船抛锚或者捕鱼等事情上来协助大船。元代中国的四桅远洋海船在南洋、印度洋一带居于航海船舶的首位,在继承宋代造船技术基础上又有所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