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城的交通历史和发展

北京城的交通历史和发展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建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分封时期的蓟城,第一次作为国家都城始于金国中都,而元大都的规划则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轮廓与街道布局。持续近十年的一系列增筑使北京城形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3]从北京城向外,有国家官路向四方中心辐射,有“官马支路”联通各省内部州县之间,有“大路”联通各州县内各乡镇站铺,如此便以北京为中心构成明清时期的全国道路交通网络。

北京城的交通历史和发展

北京建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分封时期的蓟城,第一次作为国家都城始于金国中都,而元大都的规划则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轮廓与街道布局。

元朝定鼎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设大城作为元都,于世祖至元四年(1264)下诏,在原金中都东北方向营建元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大都设计时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建设,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将徐达攻陷元大都,太祖改大都为“北平”。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元大都城未受炮火而完整保存。当时明军新胜而大都城大不利防守,徐达遂在北城墙南面五里处建起新城墙,放弃原北城墙土地;同时以砖包砌城墙,“以固其坚”。洪武四年(1371)后,元大都的北城墙被废弃,夯土外露,被称为“土城”,原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以及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和肃清门也因此废弃。

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驻北平城。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于建文四年(1402)夺位。永乐四年(1406)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筹划迁都。

从永乐四年(1406)开始,明成祖朱棣实施了一系列扩建北京城的计划:当年,在原北平燕王府的基址上营建西内;永乐七年(1409)开始营建昌平天寿山长陵,示天子戍边以发民筑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连贯畅通,保证建设的物资与粮食供给;永乐十四年(1416)起,模仿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十八年(1420),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今中山公园)、万岁山(今景山)、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和钟鼓楼,同时将城墙南段南移八百米,以修皇城墙。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后在南郊修建了天地坛(今天坛)和山川坛(今先农坛)两祭坛。

明英宗正统元年至十年(1436—1445),英宗朱祁镇对北京进行了第一次增筑,工程包括:将城墙全部用砖包砌;于九门上增建城楼,增筑瓮城、箭楼;城池四角增建角楼;各门内道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木桥全部改砌为石桥,桥下加设水闸,河岸亦用砖石铺造驳岸;在京北设昌平城、拱极城(宛平城)二城,与北京城互为犄角;加设内长城等拱卫。整修后的京师内城墙周长四十五里。持续近十年的一系列增筑使北京城形成了坚固的城防体系。

明世宗嘉靖时期,世宗朱厚璁对北京进行了第二次增筑。明朝后期,正阳门外聚集的人口增多,嘉靖三十二年(1553)给事中朱伯辰上书陈说城外人口激增,应添修外城防护外族侵扰,时北京城郊尚遗有金、元故城“周可百二十公里”,“增卑补薄,培缺续断,可事半而功倍”。这与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的重城制相吻合,因此嘉靖帝下诏增筑。后财政拮据,著名权臣严嵩巡视后提出先筑南面城墙,待财力充裕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动工,当年十月完工,三面城墙全长二十八里,从而形成了北京城池“凸”字形的格局。

清代的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北京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大量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清朝还在北京城内添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城池的设施、形制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清人再未对北京城池布局进行过改动,北京内外城“凸”字格局自明嘉靖后一直延续了近五百年,再没有变动。[1]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等。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2]

图99 明朝北京城

在道路交通方面,清代北京城的内城在各城门内形成笔直宽阔的大街,胡同多为东西方向排列,间或有南北向的小街贯穿数条胡同,形成纵横交叉的道路网。外城的街道是在未筑城之前自然形成的,缺乏规划,以趋向正阳、崇文、宣武三门的斜街为主,虽然与内城相比较为零乱,但却反映出东西两个方向的进京主干道路。另外,清代着力于西郊的开发,并为此专门修建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出西直门向北经高梁桥至海淀的御道,顺着这条路可以直道圆明园,另一条是出阜成门向西,经八里庄、模式口通往西山的采煤区的道路,也叫石板路,这条路可以使西山的煤炭源源不断运抵京城,为整个城市提供燃料

民国以前的北京城以土路为主,清康熙二年(1663),先后设置都理街道衙门御史、街道厅、五城司等机构掌道路沟渎,规定“凡石道、土道皆令平坦坚固,毋许堆积秽土。有洼下者,随时填筑。大街中间量培土埂,厚数寸,宽数尺。轻车从土埂上走,重车从两旁走”。并定时用水泼洒街道,以免起尘。[3]

从北京城向外,有国家官路四方中心辐射,有“官马支路”联通各省内部州县之间,有“大路”联通各州县内各乡镇站铺,如此便以北京为中心构成明清时期的全国道路交通网络。整个国家的交通主干道路的情况,依陈鸿彝先生的《中华交通史话》述之如下:

1.官马北路系统

官马北路系统中首要的一条,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从北京经通州区县、山海关到盛京奉天府(沈阳)的一段称奉天官路。从奉天向前延伸,经吉林、齐齐哈尔通往黑龙江城(瑷珲,今爱辉)的一段称龙江官路,龙江官路又延伸到雅克萨以远。从吉林城通向宁古塔、伯力以至庙屯(庙街,在黑龙江入海口处)的一段称作吉林官路。从奉天府南去,跨过鸭绿江通往朝鲜半岛,构成东北的一条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从北京向北,出喜峰口或独石口通往内蒙古的多伦与呼伦(海拉尔区南),叫呼伦官路,从北京通往乌里雅苏台的库伦(乌兰巴托)及恰克图、科布多的恰克图官路。这是联结北京与蒙古国各部的主要干线,又是通往西伯利亚的国际通道。恰克图道与龙江官道、吉林官道一起,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

同样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横向交通线,是塞上通道,从北京到宣化出张家口,东北联结多伦,西通大同、绥远以至于甘肃的凉州,接通由兰州而来的新疆官道。

2.官马西路系统(www.xing528.com)

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两大干线。从北京出发,过保定府、正定府去山西平定州与太原府,纵贯山西至蒲州,渡过黄河去西安、兰州。从兰州分道,一条支线去青海西宁格尔木玉树,通往西藏拉萨、日喀则与阿里,连接着青藏各部。一条支线去凉州、肃州,在新疆境内有南北两道,北道通迪化(乌鲁木齐)与伊犁,出境西去,称新疆官路。南道经叶尔羌去葱岭以西。这两条道从来就是内地与中亚、西亚交往的重要通道。在清廷的经营下,新疆官路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政治统一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四川官路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它由西安通过东西古栈道越过秦岭去四川。在四川,成都是一个枢纽站,向东有官马支路联结三台、南充、达县、万县;向东南联结内江、重庆、并进至遵义、贵阳;向南方通往乐山、宜宾、叙永,并进至曲靖昆明大理。向西伸展到雅安、打箭炉(康定),是川康通道,此道也可通达拉萨。

官马西路系统覆盖面很宽,可以说将我国西部地区全包括在内了。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3.官马南路系统

该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广东官路等三条干线。

云南官路与桂林官路,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分道,云南官路与元明时代一致,直接南下襄阳、荆州常德,西去沅州、贵阳,直通曲靖、昆明。桂林官路则由洛阳折东至开封,再南下信阳武昌长沙、桂林。云南官路到达昆明后,也分成若干支马路四处辐射:北去曲靖、毕节、叙永、泸州,与四川官路相连;东去兴义、百色和桂林,与桂林官路相接;东南经蒙自通越南,南方经普洱、思茅通老挝,西去大理、保山或腾越,出境去缅甸、孟加拉。

广东官路有两条可供选择的途径:一是桂林官路的延伸,从桂林沿桂江、西江东下,经梧州肇庆抵广州,这是中原王朝通岭南的传统大道。作为它的辅助线,从湖南衡州直下韶关通广州,此线虽在汉武帝平岭南后已经开辟,但一直未见重用。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指:从北京出发,经涿州、雄县、河间、德州到山东济南府,过江苏徐州、安徽合肥,进入江西南昌,沿赣江去赣州,越大庾岭至韶关通广州,这是元明以来由北京至广州的主要官道,历来称作“使节路”,清政府对它也特别重视。元、明、清三代,纵贯中国南北的大道,无过于此。

在广东官路上,南昌是一个重要枢纽,从这里出发,也有许多支马路通往四方:取道饶州向东北去杭州徽州,取道临川向东南去福州与泉州,取道庐陵(吉安)南去虔州与潮汕,取道袁州西去长沙,取道岳州西北去武昌,取道九江西上武昌荆州、东下芜湖与南京。这些路线,多为水陆兼通,十分方便。至于广东官路之终点站广州,历来是中西海上交往的主要港口,其交通之发达自不待言。

4.官马东路系统

官马东路系统的唯一干线是福建官路,它穿越今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沿途通达天津、德州、济南、徐州、扬州、南京、镇江、苏州、上海、杭州、衢州、福州等重要城市,杭州以北,与大运河平行,杭州以南,经富阳、睦州到衢州,这一段与钱塘江相并行,然后下建安经南平到福州,这是南宋以来的闽浙大道。

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与福建官路一起,纵贯内地各行省,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各大水系,比起北路系统、西路系统来,它们布网密,水陆通行率高……

5.长江官路系统及其他

前述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与福建宫路,都是纵贯形的,东西横通形的官马路,最突出、最主要的就是长江官路。

长江官路四川段,从成都经泸州、重庆南,到达万县、夔州;湖北段经宜昌、江陵到汉阳、黄州;下江段经过九江、芜湖、南京、苏州、松江到上海,把四川官路、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广东官路与福建官路联通起来了。另外,在江汉、江淮之间,还有几条很重要的支马路,如与汉水并行的联通汉中与湖北的通道,与丹水并行的联通关中与豫西的通道,以及联通开封、合肥、南京的通道,联通衡水沧州、济南、青岛的通道等,在组成内地水陆交通网方面,都起着勾连串接的作用,使江汉、江淮、黄淮地区声息相通,兴衰与共。

清代设有里甲马,负责邮驿通信。里甲马所行路线,就是省城之间、省内州县之间的支马路,以及码头、站铺、集镇之间的大路。

清代交通线路分布比前代合理,依人口密度讲,配置匀称,管理上不似过去的粗放,更注意修筑保养。[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