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奘“西游”
丝绸之路开辟之后,玄奘可成为唐代丝路上的明星,为中西交通做出巨大的贡献。
玄奘姓陈,名祎,原籍河南陈留(今开封),隋文帝开皇二年(600年)出生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幼年聪颖不凡,出身儒学世家,受儒风熏染,攻读经书,非圣人之术不观。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岁时,父亲去世。玄奘已出家的二哥看到玄奘有佛性,便将他带入道场,让玄奘诵读经文。这样,玄奘在十一岁时就能熟读《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十三岁时,在洛阳被破格录取为僧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到荆州、扬州等地讲演、学习。贞观元年(627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文和佛学。前后遍访佛教名师,研讨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秋,玄奘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这年秋天,关东、河南、陇右诸州发生饥荒,朝廷允许各地百姓到丰收的地方求食,这是玄奘出行西域的绝好机会,这年八月,玄奘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只身启程,踏上了遥远的西域之路。
玄奘离开长安后,经秦州(甘肃天水)、兰州(甘肃兰州),抵达凉州(甘肃武威)。后通过河西走廊到达瓜州(甘肃安西),出玉门关。出玉门关便进入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沙漠地带,玄奘于茫茫沙海中独行,狂风扑面、口渴饥饿均无所畏惧,唯心中默念《般若心经》而已。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漫旅之后,玄奘终于越过大漠到达伊吾国(新疆哈密)。高昌使者正在伊吾国,得到玄奘东来的消息,飞报高昌国王,高昌国王闻讯后,令王公大臣在驿路迎接玄奘。玄奘本可选择其他道路,但高昌国王的盛情难却,贞观二年(628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城(新疆吐鲁番),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
后经龟兹(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在新疆阿克苏乌什城西北)、素叶城(又名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西南)、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都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到达梵衍那国(阿富汗之巴米扬),该国尽在雪山之中,风俗粗犷,道路艰险。随后到达迦毕试国,其国国王为刹帝利种姓,信大乘佛教,玄奘到来时他携全城僧侣出城迎候,玄奘在此说法五天,有问必答,受人钦佩。
离开迦毕试国后,玄奘进入古印度境内,到达犍陀罗国(巴基斯坦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地区),佛教不少大德都在这里出生,如无著大师、世亲大师等,但当玄奘抵达这里时,这里人口稀少,很少有人信佛教了。
图67 玄奘负笈图
随后玄奘经过气候寒冷的乌仗那国(巴基斯坦的斯瓦特邦),到达迦湿弥罗国。贞观二年(628年),玄奘抵达王城,这里有阿育王弘扬佛法时所建的四座宝塔,宏伟壮丽。在此玄奘随各位大德学习经论,尽得精华。
此后,玄奘又分别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区)、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以北地区)、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不同佛教大师学习佛法。
贞观五年(631年),玄奘抵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西北七英里的巴腊贡村)。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学者辈出,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并且胸怀博大,能容纳来自异域的求学者。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图68 那烂陀寺遗址
贞观十年(636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周游印度,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后于贞观十三年(639年),重返那烂陀寺。
玄奘游历印度诸邦,遍访高僧大德,学习经律,兼容并蓄,深为戒贤赞赏,回寺后,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学。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会宗论》刊成后,师子光十分羞愧,寻东印度另一名师前来助阵辩难,谁知那人抵达那兰陀寺后,慑于玄奘声名,竟不敢发言,玄奘声名更加卓著。
接着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多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多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度,被大乘尊称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被小乘尊称为“木叉提婆”(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抵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此后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做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www.xing528.com)
图70 《大唐西域记》书影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显庆五年(660年),始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在佛教史上,玄奘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 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在东西交通史上,玄奘不畏艰险,只身一人西行,从唐度长安直抵印度,为人景仰,其所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初赴印度所经之地,即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广大地区的交通线路;返国途中经行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缘诸国概况。同时有对五印度的各国概况:包括国名、地理形势、幅员广狭、都邑大小、历时计算法、国王、族姓、宫室、农业、物产、货币、食物、衣饰、语言、文字、礼仪、兵刑、风俗、宗教信仰以及佛教圣迹、寺数、僧数、大小乘教的流行情况等内容。甚为详尽,为当时的东西交通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今日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图71 今西安大雁塔前玄奘塑像
2.鉴真“东渡”
鉴真俗姓淳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出生,扬州江扬县(江苏扬州)人。扬州地处大运河枢纽,是海路交通要冲,自古繁华,寺院众多,鉴真十四岁时在扬州出家。景龙二年(708年),鉴真到长安受具足戒,随后在长安、洛阳研习三藏,此后返回故乡,弘法布道,普度众生,享誉东南。
图72 鉴真像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大明寺拜见鉴真,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受戒。当时的日本处于圣武天皇统治时期,圣武天皇非常崇信佛教以及中国的皇帝,曾仿照中国设立官寺,在京城奈良建金光明寺(东大寺),各地设立分光明寺,寺内有《金光明经》《妙法莲花经》《大般若经》等抄本,僧尼甚众。同时,圣武天皇也非常重视派遣人员到中国学习,留学僧荣睿、普照就是日本天平五年(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随日本国第九次遣唐使出发的。此时他们已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听闻鉴真为真正的高僧大德,便恳请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询问大明寺众僧,有愿意应此邀请者,同去日本传法。众僧考虑日本远隔大海,行程艰难,都“默然无应”,然而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决意东渡。受到鉴真的鼓励,表示愿意随鉴真同往的还有祥彦、道兴、道航等二十一人。
天宝二年(743年)四月,鉴真准备东渡。第一次东渡,鉴真及弟子二十一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当时日本僧人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提出,东渡日本传法,必须学问渊博,品行端正,“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作乱,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道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此后事情得以澄清,人员放出,但是没收船只,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在做出周密筹备——鉴真出钱购买了岭南道的一条军船、雇用了十八名水手,准备了大量的佛像、食品、药品、香料等货物后,鉴真等十七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一百余人第二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鉴真一行在岸上将船修好后仍决定第三次出发,然而刚一出海,又遇大风,在舟山海面触礁,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三次东渡遂结束。
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后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京城,到杭州时因荣睿病危,方被释放。鉴真十分欣赏荣睿求法的精神,想成全他们。天宝三载(744年),鉴真决定从福州买船买粮,第四次东渡。不巧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图73 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天宝七载(748年)冬,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工匠、水手,六月从崇福寺出发,第五次东渡。但一路因风浪走走停停,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才出海。在东海上,船只又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半个多月才到陆地,上岸后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海南三亚),遂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广西桂林),经过广州,庐山、江州(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龙兴寺。第五次东渡结束。至此,鉴真游历了多半个中国,声名大噪。
天宝十二载(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征得玄宗同意后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兴龙寺防护甚严,于是众人暗中准备,于同年十月十九日夜晚,启程出发。鉴真此次出海共有三条船,藤原清河等人坐第一条船,中途触礁,随风漂至安南(越南),没能回到日本。鉴真等人坐第二条船,吉备真备等人坐第三条船。第二、三条船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泊终于到达日本,在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川边郡西南)上岸,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这时鉴真已经六十六岁,距离第一次东渡相隔十年。
次年,鉴真经难波(日本大阪)抵达当时的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此后,他定居日本奈良,在日本弘扬佛法,传律受戒。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予“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图74 日本唐招提寺寺门匾额
图75 日本奈良东大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