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道及沿岸陆路为中国南方东西交通的重要线路,无论物资运输或军事行旅,皆靠此路,尤其以水运为主。
中古时代,尚以岷江为长江源头,所以,成都府为当时西南部最大都市,也为长江上游最大都市,江陵府(今江陵)为当时中国中部最大都市,也为长江中游最大都市。此两大都市经济繁荣,其间的交通运输主要靠长江上半段水路交通,唐时沿此途置水陆馆驿。路线如下:
1.成都至万州行程
成都正南方向略向西行四十里至双流县(今双流),因其地处两江之间,故名双流,有二江驿。再南四十里至新津县(今新津),有三江驿。并从此地分途:一路西南驿道至雅州(今雅安),并入南诏;一路向南微偏东,为成都至江陵驿路。此道由新津南行五十四里至彭山县,此县为新津大江与成都大江会流之处。所以,如果从成都府东南的合江亭乘舟也能至此与陆路汇合。
图58 岷江
彭山南五十里至鼎鼻山,山形孤起,东临岷江,属军事要地。再向南至眉州治所通义县(今眉山市),在岷江西五里。再向南六十里至青神县,在岷江西三里。再向南二十二里至青神故城。向南二十八里至开峡驿,中经熊耳峡。再向南十二里至平羌县,靠近长江水。李白《峨眉山月歌》有“影入平 羌江水流”的诗句。再南十八里至嘉州治所龙游县(今乐山市)。龙游为汉代南安县,青衣江、大渡河合流于城西,东面又与岷江汇合,岷江东岸连山秀丽,青衣江、大渡河水流湍急,汇入岷江,冲击东岸山麓,石崖高耸。开元中僧人海通凿弥勒大像(即今乐山大佛),高三十六丈,面对青衣江、大渡河,形势俊伟,迄今完好。
图59 乐山大佛
自龙游县向南三十里至玉津县,在岷江东岸。向南一百零六里至犍为县(今犍为),在大鹿山南一里,西临岷江,临近有青溪驿。县南有惩非津。成都南来陆路多走岷江之西,至璧玉津渡江至玉津县,行江之东,至犍为县,渡惩非津,又回到岷江西侧。再向南五十四里至义宝县,再一百六十里至戎州。
戎州治所棘道县(今宜宾),在岷江南岸,马湖江(金沙江)北岸,两江夹流,汇流于城东。会昌三年,因大水,迁于岷江北岸。当地长江两大源流汇流,而由乌蒙山脉北流的黑水(南广河)、石门江(小江、横江)两水入长江之口在县东西不远处,众流交汇,为西南交通枢纽之地。由此发端,经黑水、石门江南通滇、黔等地,甚至远达安南(今越南),唐时置戎州都督府,以统西南。
戎州东行十五里至南广水口,再向东三十五里至南溪县(今李庄镇对岸),南临长江,再过七十里至奋戎城(今南溪)。向东四五十里至绵水县,距长江十五里(今江安西)。绵水上下,道中有滩。自绵水县向东一百一十里至江安县(今纳西),北临长江。再东北五十里至泸州治所泸川县。泸州地处绵水入长江之处,南临长江,北距绵水三里,两江汇流于城东,形势与戎州类似。
自泸州县东行一百二十里至合江县(今合江县),地处安乐溪(今赤水河)入长江之口。向东过成湍滩,至牛尾驿,在江北不远处。再向东经万寿县,在江北二里。再向东经七门滩,巨石横于长江之中,一共七处,故名“七门滩”。向东七十里至江津县,在江东一里。自合江县至江津县共约二百七十里。再向东一百二十里至渝州治所巴县(今重庆)。
渝州以下水路入峡路,沿长江东下八里,南岸为涂山,高七里,有禹庙,相传为禹娶妻之处。又向东接石洞峡,再向东,山势峻险,离开渝州八十里,至明月峡,峡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如满月,故名“明月峡”。再东行一百五十里至乐温县(今长寿区西北),再向东南九十五里至鸡鸣峡,再十五里至涪州治所涪陵县(今涪陵)。涪陵县在长江南,涪陵江(乌江)之西,二江汇流于涪陵城东,为入黔的路口,此处长江奔涌而浊黄,乌江安静而清澈,可为一鲜明对比。
自涪州东行,长江中有铜柱滩,最为峻急。滩东有锦绣州。再向东经文阳滩、黄石滩、东望峡,至丰都县(今丰都)。丰都南临长江,北靠平都山,为道教胜地,仙都观中多有古人题刻。自丰都县东北行百余里至忠州治所临江县(今忠县)。州西二里有虎须滩,石梁三十余丈横截长江之中,夏季滩水广大,无法横渡。自临江县向东行约五十里,长江中有黄华浦(今皇华洲)。再向东五十里至石城(约今石宝寨),四面绝壁,南面长江。再向东约三十里至武宁县(今武陵),亦南临长江。再向东北约七八十里至壤涂(今瀼渡场),长江中有湖滩,水势湍急。再五六十里至万州治所南浦县(今万州)。
万州东临长江,隔长江有岑公岩,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形状如华盖,下有山洞,以清静幽深取胜。城南三里长江中有千金岛,高数丈,屹立中流。上游十里有新妇滩,因北岸崖壁间隐约出女子脸型而得名。成都与江陵间交通主要以沿长江、岷江水路为主,然而万州以上至成都,江流曲折弓形,迂回甚远,故古人于成都与万州间往往取陆路而行,万州以下往往沿长江而行。
2.万州至夔州行程
万州向东六十里至彭溪口(今双江)。再向东约五六十里至万户城,再向东三十里至云安县(今云阳)。云安县西三里有博望滩,县东五里有下瞿滩。县里设馆驿。沿长江自忠州至归州皆产盐,而以云安为最盛,故云安县 商贾云集,繁华富庶。
自云安东行一里至汤口,为汤溪水(今东瀼河)入长江处,溪流两翼一带有盐井百口之余,产盐为盛,粒大者方寸,状如张伞,故名“伞子盐”,汉代以来置盐官于此。再向东经东阳峡,有东阳滩、落牛滩,至巴乡村南,约三十里。向东八十里至南乡峡,再向东四十七里至夔州。
图60 白帝城所在的长江夔门
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上游入口,自古为军事重地。其治所在瞿塘峡口滟滪堆北侧山崖白帝山(今奉节东十三里)、赤岬山(今奉节东十五里)上。两山对峙,赤岬高大在北,白帝在南,临江石壁高峻。汉代鱼复故城在白帝山上,城周长二百余步,公孙述改名为白帝城。又在赤岬山筑赤岬城,周长七余里。两城南北地基相连,共享山势峻险。唐代夔州治所在古赤岬城,而民居与白帝城相连,然而人们多统称为“白帝城”。白帝城东临东瀼溪(今铁柱溪),高二百余丈;西南临长江,高近千丈,下望而眩目。白帝城东南上至白帝庙、越公堂,下临瞿塘波涛。城西约十里为大瀼溪口(今分水河)。其间平地可达二十余里,江山辽阔,入三峡后再无此宽阔之景色。刘备筑永安宫城在瀼西一里,有武侯庙。宫城南临长江,东南江中滩上有诸葛亮故垒及八阵图,纵横百丈,夏季被江水淹没,冬季复出。夔州首县名“奉节”,在州城西四里瀼东地区(今县东约六七里)。附近有先主庙,庙东有瞿塘驿。夔州城为长江上游重镇,户口甚多,人烟稠密。
图61 白帝城正门(www.xing528.com)
图62 早发白帝城
3.三峡行程
夔州城南江中有滟滪堆,正处瞿塘峡口,也叫广溪峡,为三峡之首。两岸壁立千仞,上入云霄,中豁一口,江流灌注,汹涌澎湃,为航行之最险恶处。经过瞿塘滩、黄龙滩共十五里至大溪口,方可放心。在瞿塘险途中,有瞿塘关,为古代江流用兵之处。大溪口东五里至虎须滩。
再向东至巫山县(今巫山),因为离开夔州八九十里处东面有巫山,故名。巫山县西北二百步有楚王宫,在阳台古城内。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相传为楚王游历之处,巫山县东有巫溪盐水(今大宁河),源远流长,旁有盐井,向南注入长江。盐水口东行便进入巫峡,巫峡长约百六十里,为长江三峡最长峡。峡中滩多险急,更有甚于瞿塘峡。进入巫峡三十五里,经过新崩滩,到达神女祠,亦名朝云庙,在长江南侧,即是神女馆。大巫山十二峰皆在北岸,为三峡中最高峰。峰下为琵琶峡,因为水流激声音清而得名。两岸山脚直插江中,上入云霄,行船峡中,抬头仅看到数尺苍天,两岸风光绮丽奇绝,山高且峻,水流复深,多云雨聚集,所以有很多云雨神话故事产生。古人经过多有题作。
图63 巫山云雨
神女馆向东约一百二十里至巴东县(今巴东县西十五里)。再向东约四十里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上合下开,称为“石门”。再向东约四十里至归州治所秭归县。秭归为汉代旧县,故归子国。相传此城为刘备所筑,故又称刘备城。唐代置州,有馆驿。秭归东七里有丹阳故城,周八里余,东北两面临绝涧,南临长江,险峭壁立。向东有夔城,南临长江。丹阳对岸也有故城,北岸诸城相近相传有屈原田宅、宋玉宅、昭君村等古迹。
香溪向东约十里至白狗峡,两岸峭壁如削,峭壁上隐约有白石如狗形,而得名。又向东经空舲峡,山高峻,水湍急,所谓空舟乃可通过。再向东经太清镇,距白狗峡约五十五里。向东经流头滩,水流奔腾。再十里经宜昌县故城北,又向东经狼尾滩(今宜昌西约九十里),狼尾滩上有安蜀故城。再向东经鹿门之险至黄牛滩,黄牛滩在黄牛山下,一名黄牛峡。两岸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状,故名。崖高而水流湍急,故行者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二暮,黄牛如故。”
向东进入西陵峡。西陵峡长二十里,下至下牢镇出峡。下牢镇设置关隘,相近有三游洞,在下牢溪口之内,为元稹、白居易等人所发现,故名。向西,南岸山上有蛤蟆碚,有泉水出于石上,被陆羽评为天下第四泉,为登临之胜境。
自夔门至下牢镇出三峡,共五百余里,古称七百里。峡中以三峡最著名,故称“三峡”。自夔门至巫山县为瞿塘峡一段,峡危险处在滟滪堆十余里地段;自巫山东经巴东县至秭归为巫峡一段,高处在神女馆、巫山十二峰地段;自秭归至下牢镇为西陵峡一段,有白狗、黄牛两峡,高险处在空舲、黄牛地段。纵观整个五百余里的三峡地段,随处都有危险。三峡上口与下口海拔落差极大,河床又不平,常有大石突兀立于水中,长江水又流量极大,故危险至极,尤其在夏天,水位变化极大,同一地段,数小时中,水位落差达数丈,行船极易翻覆。
然而,路途虽险恶,但是沿途风景奇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谓状三峡景色于眼前:瞿塘峡的雄伟、西陵峡的秀丽、巫峡的高耸,水流湍急,草木茂盛,壁立千仞,云雾缥缈,确是祖国优美壮丽风光的代表。
4.峡州至江陵行程
下牢东南下行,经过步阐故城城南,向东,共二十八里至峡州治所夷陵县,在长江北岸。周武帝以夷陵地扼守三峡之口,置峡州,隋唐承袭。设有夷陵水馆,又叫津亭,渡口叫西陵渡。夷陵东南三十里至荆门、虎牙二山之间,荆门在长江南岸,上合下开若门形状,虎牙在长江北岸,石壁色红,间杂有白文如牙。江中有虎牙滩,水势急峻。再向东南三十里至宜都县(今宜都市),在长江之南,为夷水入长江之入口,县北滨江有合江亭,为饯别之所。
自宜都县向东南行一百里至枝江县(今枝江市),县在百里洲上,长江水于洲头分别而流,南为外江,北为内江,县城在外江北九里。有南亭。循内江东至荆州治所江陵县(今江陵),共一百二十里。若沿外江,约四十里至松滋县(今松滋),在外江南一里。江上有松滋渡,为官渡,是长江南北重要的渡口。再向东稍偏北一百里至江津,津南为马头岸,津北为沙头市(今沙市)。沙头为江陵城南之滨江码头。沙市为南北津渡之要冲。再向北沿大堤行十五里至荆州江陵府治所江陵县城。
江陵县城自楚以来则为长江中游的大都市,唐代为南方人口常逾百万的大都市,长江东西水运与华北岭南陆路交汇于此,成为当时中国舟车聚集之地,故馆驿甚多,为一交通重要枢纽。
【注释】
[1]参见王美子:《隋唐长安城格局、遗存及标识》,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唐〕卢照邻著,李云泽校注:《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8页。
[3]处于中古时期的唐代交通比较好描述,不像上古时期,受制于资料的限制,无法翔实得出当时的具体交通线路。同时,唐之后的交通路线、道路又延续唐代,未有过大变革,故本节就以唐代的交通路线为例,做一描述。《唐代交通图考》为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是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也是这一领域最值得称羡的学术成就,就对于以后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影响而言,也成为学者公认的典范。本节都市间交通线路就依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一书所做出之考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