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始有“轿子”一词,作为这类交通工具的总称或俗名,“轿子”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图102 轿子
图103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从先秦到两晋时期,车是皇室贵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在皇室贵族的 一小部分人中,轿子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无轮的辇,靠人力扛抬,即步辇。靠肩扛的步辇即肩辇,靠手提抬的步辇称腰舆。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幅《步辇图》,画的就是唐太宗乘轿的情形。图中的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宫女扛抬,四角还有宫女扶持。《旧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一次欢宴百官于上阳东州,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一时乘肩舆者很多,然而乘轿毕竟是皇上的恩赐,轿子还不是社会通用的交通工具。
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得到较大普及的是在宋朝。其大致有两种形制,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叫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做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不同,也有种种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时用的装饰华丽的轿子,称为花轿。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便轿,官员所乘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等等。至于皇帝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几十人抬的。
图104 慈禧太后乘坐的辇轿(www.xing528.com)
宋人或骑马或乘轿,极少乘车,因此宋代的制车业便主要以制造载货的运输车为主。这种载货的车当时称“太平车”。这种“太平车”的形象人们从宋代的一些以车、船为题材的画中可窥见一斑。
图105 太平车
北宋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十余辆不同式样的车,其中几辆用四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大车即是太平车,其形制和文献所记载的完全相符。不同之处是拉车的牲畜没有二十余头,且车后也无系随的驴、骡。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车的行走方式与以前的车不同,即由人驾辕,牲畜拉车,缰绳一端缚绑在骡颈的轭套上,另一端缚扎在车轴上。显然采用这种人驾辕、骡拉车的系驾方法,车速是很慢的,正适于但求负载多,不求行车快的要求。太平车是作为短程运输之用的车,在当时还有一种用于长途运输的载货车,叫平头车。平头车“亦如太平车而小,两轮前出长木作辕,木梢横一木,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9]。它们都是一牛驾辕,辕牛前有拖曳的三牛或四牛。车身高大,轮与车厢齐平,车厢上加拱形卷篷,在长途跋涉时以防货物遭雨淋和日晒。卷篷和车厢之间有一隔板,似为堆放车夫的行李物品处。车夫在一旁行走,用手牵牛鼻绳。在这几幅画中,这种平头牛车均是几辆车结队而行,想必是一支支有组织的长途运输队。这种牛车运输队在宋代极为普遍,每年全国各地向东京“纳粟秆草,牛车阗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辆不绝”[10]。
明清时的车多用一或二骡挽行,因此统称“骡车”。但为区别乘人的车与载物的车,又有“大、小”之分。乘人的车为小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因此习惯上又称之为“轿车”。这是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
图106 明清时期的“骡车”
轿车都是木制的,普通百姓坐的用柳木、榆木、槐木、桦木等制作,皇室和贵族坐的则用楠木、紫檀、花梨等上好木料制作。车成型后,再髹以油漆,一般是栗壳色、黑色。好木料用本色油漆,谓之“清油车”。一辆轿车由辕、身、梢、篷、轴、轮几大部件组成。车辕为两根圆头方身的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构成整个车的“龙骨”。车厢坐人处一般用木板铺垫,讲究点的,木板中心用极密的细藤绷扎,类似现在的棕绷床,其上置车垫子。在车辕前架有一短脚长凳,名“车蹬子”,平时架在辕前,乘者上下车时,便取下做垫脚用。另外车辕前还横置一根方形木棍,停车时,用以支撑车辕,以便减轻牲畜所负的重量。当乘轿车之风兴起后,各种名称的轿车也就随之产生了。[11]
当然,随着车的主要动力的改变,蒸汽机取代了牛、马等牲畜为车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和车更紧密的结合,发展为更新一代的交通工具,然而人们对他们的称呼还是延续了下来,仍然称其为“轿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