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各负责管理道路的职官职责便已确定,而且分工明确。周代负责道路交通管理的官职被称为“司险”,《周礼·夏官·司险》:
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国之五沟五途,而树之林以为阻固,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7]
司险的职责是:掌握全国的地图,处理山川林泽的交通障碍,保证道路畅通;负责修建五种不同规格的道路;负责植树造林,保证沟渠和路基的稳固,国家有事的时候,配合国家实行交通管制,只让持证件的人通行。
负责道路运输管理的职官被称为“合方氏”,《周礼·夏官·合方氏》:
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8]
“合方氏”负责天下的道路交通设施,保证道路畅通,使物资能够流通顺畅,负责管理全国量度标准,消除各地的矛盾,使各个地方能够友好往来。
负责道路秩序的职官被称为“野庐氏”,《周礼·秋官·野庐氏》:
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树。若有宾客,则令守途地之人聚柝之,有相翔者则,诛之。凡道路之舟车轚互者,叙而行之。凡有节者及有爵者至,则为之辟。禁野之横行逾径者。凡国之大事,比修除道路者。掌凡道禁。邦之有大师,则令扫道路,且以畿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9]
“野庐氏”的职责是: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大道,保证道路畅通;检查沿途的宾馆、水井、树木。如果有宾客来临,负责调集人员职守,发现可疑者则有权诛杀;出现车辆互相碰撞的交通事故时,及时处理。遇到有公务及封爵者,应该为他们领路;禁止行人横穿道路;凡是国家有重要大事,则组织人员修整道路,在王城周边警戒、稽查形迹可疑之人。
关于道路通行等制度,西周也有规定。西周在险要的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卡,据《周礼·地官·司关》:
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礼,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凡四方之宾客叩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10]
“司关”的职责:检查出入关卡人的证件,与司门、司市互相沟通,协查携带非法货物出入的人,并征收货物的关税;凡是违法者,货物一律没收,并处罚金;符合通行者,可以凭证件出入,如果遇到国家的“凶礼”,则免除关税。如果有四方诸侯来朝贺,则须及时报告;凡持公文出入的人,保证他顺利通行。同时也有规定,见《周礼·地官·比长》:(www.xing528.com)
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11]
意思是,凡是迁徙到王城或王城郊外的,就必须持有比长(管辖五万户)出具的迁徙证明,如果迁徙到乡外或更远的地方,就必须办理通行证,如果发现没有证明,又没有通行证,则会投入监牢进行审讯。
周代还有类似当今的护照制度,《周礼·地官·掌节》:
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12]
守护邦国的诸侯可以使用“玉节”,守护都城和边境的大夫可以使用“角节”。凡是诸侯使臣出境,到山区国家使用“虎节”,到平原国家使用“人节”,到水乡国家使用“龙节”。这三种节都是用青铜铸造,并且配合有文字的令牌才能生效。因公事出关者使用“符节”,贩运货物出关者使用“玺节”,一般民间通关者使用“旌节”,并配合有文字说明的“传”才能生效。没有“节”的通行者,一律不准通行。
在交通礼仪上,《礼记·王制》有所规定:
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斑白不提挚。
对交通礼仪的规定是:男人靠路的右侧走,女子靠路的左侧走,车辆走路的中间。遇到与父亲同辈的人,要走在他的后面;遇到与哥哥同辈的人,要走在他侧后方;遇到自己的朋友,也不能超越他。负担较轻的人可合并行李帮助负担重的人,遇到老人携带行李,则不能让他提着。这体现着上古朴素的礼法。
最后,西周时期的驿路已是四通八达,据《周礼·地官·遗人》: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13]
凡是城乡的交通干线,每隔十里就设置“庐”,庐为小的休息点,供应饮食;每隔三十里就设置“路室”,路室是小的旅馆,提供食宿;每隔五十里就设有市场和“侯馆”,侯馆是较大的宾馆,提供较好的食宿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