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生产端整合的形式不同
两岸畜禽肉类产品的饲养环节都在走向规模化,单个养猪场、养牛基地、养鸡场出栏畜禽产品数量逐步增加。这是两岸畜禽肉类产品生产端整合的相同趋势。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大量存在个体农户副业饲养和小型饲养场,两岸在流通环节的整合模式不同。大陆主要通过商业领域的主体进行整合,包括通过贩运商、经纪人进行采购的方式完成集中,也有很多饲养场直接将畜禽产品送达屠宰加工场或批发市场。台湾地区则主要通过农业领域的主体进行整合,即通过供销社和产销班等农业合作组织实现产品集中,进而销售到下游。
(二)批发市场的地位作用不同
批发市场在两岸畜禽肉类产品市场都在发挥作用,但在大陆市场,订单农业的比例虽然有所提升,但生产端与销售端的一体化程度仍旧不高,批发市场对中小养殖业主来讲依旧发挥了产品集散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加之大陆地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产地、销地批发市场仍旧发挥着商流、物流集散节点的作用,是畜禽肉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的批发市场在畜禽肉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较为有限,因为台湾订单农业已经成为畜禽肉类生产流通的主要形式,规模化的生产端整合(协会、合作社等)和下游企业促使批发市场的功能逐步退化,畜禽肉类产品较少在批发市场流通,批发市场仅起到流通辅助作用。
(三)流通主体市场信息获取程度不同
台湾畜禽流通参与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的程度更高、途径更多。即使是小型家庭农户的分散饲养,也可以通过农民自己的协会组织——农会、合作社、产销班等来获取信息,实现共同出货。对于规模较大的饲养场,其市场信息的获取途径更加广泛、直接,各类大型零售商、肉类产品加工企业都会与饲养场直接建立联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前期介入和契约拉动式生产,产品的需求信息、价格信息都直接来自终端企业。除此之外,台湾各类批发市场都有完善的市场行情发布系统和信息平台,各类分散的小型饲养业主也能获取第一手的市场信息。相比之下,大陆小型饲养场和分散农户在市场需求信息获取上相对较为困难。
(四)物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管理模式不同(www.xing528.com)
由于一体化生产订单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台湾在畜禽肉类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认证、物流效率等方面的运作更加容易受到监管,下游企业可以直接与一线生产农户和协会组织对接,更有利于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大陆在规模化饲养场与下游企业之间的订单契约农业流通模式也能实现相对较高的物流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但是大量分散的农户饲养缺少农会等农业合作组织的联合运营,造成饲养过程监管缺失,质量安全难以保障。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大范围跨区域流通、长链条多环节流通模式,也难以实现信息透明。
此外,大陆在饲料、用药、屠宰等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不同,行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以生猪屠宰场为例,除了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的屠宰场外,大陆还存在大量产能过剩的中小型生猪屠宰场,许多屠宰点存在交易行为不规范、屠宰方式落后、储运条件差、市场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定点屠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屠宰业的价格垄断,同时造成没有资质的私营屠宰场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
(五)产品标准化和零售市场超级化、连锁化程度不同
台湾目前的畜禽产品大多肉类产品采用超级市场及其连锁化方式实现零售。超市一般从产地直接进货,经过产销班、农会或超市自身的加工车间,完成分级、清洗、加工、包装、称重、贴标等工序,初级肉类产品的包装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大陆畜禽肉类产品流通方式相对粗放,肉类产品的“第一公里”标准化作业和品牌化程度不足,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流通的比例也较大。
(六)生鲜电子商务渠道发展模式不同
台湾肉类产品较少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进行流通,在线流通的肉类产品也一般在综合型电子商务平台展卖,垂直化的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平台较少,专业的肉类产品平台基本没有。大陆肉类产品的电子商务流通近年来比例有所增加,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网站上展卖大量畜禽肉类产品,包括初级肉类产品和肉类加工品。但是,不论台湾地区还是大陆,农产品的生鲜电子商务流通渠道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肉类产品的线上流通比例更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