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流通离不开冷链物流体系,主要包括预冷、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环节。据估计,由于果蔬采后流通过程中处理不当,大陆果品损耗率占总产量的20%,蔬菜高达30%左右。而台湾地区由于整体技术水平较高,果蔬保鲜设备和技术完善程度高,损耗率只有10%左右。
(一)预冷和贮藏阶段
果蔬采收后的现场预冷至低温贮藏阶段关系到果蔬保鲜质量的起点,主要技术包括采收、分级、包装、预冷和冷藏,涉及的设施包括采收设备、分级设备、包装机、预冷设备、保鲜库等。总体上说,大陆冷藏库的数量和库的总容量远远多于台湾,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也得到较大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冷链建设,在部分地区的采后、分级、预冷、包装和贮藏环节标准化应用和推广尚需提高。台湾水果主要是亚热带和热带水果,贮藏时间较短,以流通为主,且台湾的农业发展起步早,在果蔬采收、包装、预冷、贮藏等环节的标准化技术与应用方面较普及,整体水平较高。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大陆和台湾的冷藏保鲜发展状况。
在果蔬预处理方面,即采收、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剂处理等环节,目前大陆已经制定了多种果蔬流通过程中各种预处理技术和方法的规范、标准等,规定了科学的参数,取得了极大进步。尽管如此,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同规模的生产者、经营者往往不采用统一的标准去执行预处理技术。例如,分级标准不明确,许多果蔬的分级销售仅在销售阶段进行;很多果蔬贮藏保鲜和经营企业没有专门的预冷设施,仅通过贮藏冷库预冷或不了解预冷的重要性,先进预冷方法的应用不普及;包装箱种类较多,泡沫箱、塑料箱、纸箱都有应用,规格也不统一,包装内产品的重量不均一,上下层质量不统一;保鲜剂处理不规范等。相比之下,台湾在批发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下,各类果蔬的标准、分级有良好的规定,并得到有效执行。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的果蔬分级标准和监督权在批发市场,例如台北农产运销公司的网站给出了各类水果蔬菜的分级包装标准,要求产品为同一品种、成熟适度、果形完整、株形完整、色泽优良或良好、果面光滑、质幼嫩、果穗完整、质地坚实、无病虫害及其他伤害、净重、包装规格。另外,还要求附有标准分类编码和品名代号。此外,台湾在果蔬保鲜剂研究与应用方面,尤其是亚热带果蔬保鲜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在冷藏技术与装备方面,大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冷链物流日益重视,果蔬保鲜库发展很快,大宗果蔬冷藏率已经比较普及。到2010年,大陆冷藏库总量已达到88万吨,果蔬冷藏库约140万吨,有各类型果蔬保鲜库3万多座。例如,山东省2011年苹果产量837.94万吨,目前全省恒温冷藏库容量已经达到600万吨以上,专门从事苹果的冷藏库(含气调库)在260万吨以上。相比之下,由于台湾的果蔬多以短期保鲜和运输保鲜为主,长期贮藏技术较少,但在产地预冷和销地的冷藏库建设方面普及度较高。
(二)运输阶段(www.xing528.com)
流通阶段的保鲜手段主要依赖于流通过程的冷藏运输,包括冷藏火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和冷藏集装箱等。大陆的果蔬的运输多是公路运输,目前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果蔬冷藏运输率约为15%,距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铁路运输方面,在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车,约占2%,而且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辆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
台湾的低温食品产业发展较早,且由于面积较小运输途程较短,因此对于冷链运输上的挑战,远小于美国与中国大陆等幅员广大之国家和地区。目前,台湾的冷链产业已发展出雄厚的实力,冷链运输率已达世界水平。如小包装蔬菜自中南部处理场包装、预冷后,以冷藏运输车运至北部超市,置于低温展示柜中贩卖。在质量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涉及全温层物流中心、箱温与车温监控、门市验收;在系统管理方面,包括支持履历追踪管理、冷链运输全程监控管理、冷链规范与标准等。
(三)销售和消费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陆先后引进多家国外零售业先进冷藏设施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各种用途和各种形式的商用冷库不断推向市场,零售终端基本也配置了冷库和小冷库。但总体来说,销售过程中采用低温货架进行果蔬保鲜的比例依然较少,很多大型现代超市果蔬的销售采用低温货架的不到10%,中小城市果蔬销售商、零售商贩基本不采用冷藏货架(除非是进口易腐水果)。从消费端来看,大陆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村居民已经普及了冰箱,家庭冷藏条件已经基本满足了冷链消费阶段的需要。
台湾地区经济发达,零售市场销售的果蔬采用冷藏货架的比例较大陆高,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普通居民家用冰箱已经普及,消费阶段的保鲜已经充分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