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产品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一)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的趋势,虽然在食品中包括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品类,但是以粮食、蔬菜、水果等为主的农产品显然占了主要比例。因此,用恩格尔系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农产品消费的趋势(图4.12)。
图4.12 1991—2011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为21809.8元,比2010年增加了2700元,同比增长14.1%;20年间国内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万元,是1991年的12倍。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为6977.3元,比2010年增加了1058元,同比增长17.9%;与1991年相比,增加了6268元,是20年前的近10倍。可支配收入的大幅上涨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提供了收入保障。
同时,国内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逐年下降,201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36.3和40.4,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0.6和0.7。
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充分体现了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城镇居民消费
从整体趋势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粮食消费下降期(1990—2000年)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呈大幅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人均130.72千克下降至2000年的82.31千克。
与粮食消费相对应的是,鲜菜消费呈明显下降,从1990年的138.7千克下降到114.74千克,体现为植物性食物比重的下降;猪肉消费也略有下降,从18.46千克下滑到16.73千克。其他产品消费均呈现增加趋势:鲜蛋从1990年的7.25千克增至2000年的11.21千克;水产品从7.69千克上涨到11.74千克,涨幅与鲜蛋相当;鲜瓜果从41.11千克增至57.48千克。(www.xing528.com)
2.消费结构调整期(2000—2011年)
这一时期人均粮食消费基本稳定在80千克左右,期间略有下降和回升的波动。随着国内粮食消费状况的变化,其他产品的消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禽类、牛羊肉消费稳定增长,鲜瓜果以及酒的消费持续下降,鲜蛋的消费基本稳定,人均消费量分别保持在20千克、3千克、10千克的水平上,食用植物油体现周期性的波动。
猪肉从2000年的人均16.73千克攀升到2005年的20.15千克,随后均稳定在人均20千克的消费量;鲜菜自2005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他产品的消费体现一定的波动性。奶制品的消费先增后降,从1990年的4.6千克到2005年的17.92千克,近两年来又回落稳定在人均13千克左右(表4.2)。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居民奶制品的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11]。
表4.2 1990—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 (单位:千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农村居民消费
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粮食消费处于大幅度的调整期,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由1990年的262.08千克下降至2000年的250.23千克,进而2005年下降至208.85千克,至2011年人均消费仅为170.74千克,1990—2011年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总共下降了91千克(表4.3)。
表4.3 1990—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数量 (单位:千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粮食消费下降的同时,蔬菜、食糖的消费也相应下降。蔬菜从1990年的134千克下降到89.36千克,年均下降1.9%,说明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比重开始增加;食糖的年均下降幅度也达1.7%,至2011年的人均1.04千克。
除此以外,其他产品的消费均稳步上升。其中,奶及制品的消费增幅最大,从1990年的1.1千克增加到2011年的5.16千克,年均增长达7.6%;禽类及瓜果制品位于第二,分别从人均1.25千克上升到4.54千克,5.89千克上升到21.3千克,年均增长均为6.3%;水产品和牛羊肉的消费增幅相当,2011年的消费量分别为5.36千克、0.98千克和0.92千克,年增长分别为4.5%、4.4%和4%。猪肉和食油的消费增幅相近,分别从1990年的5.17千克和10.54千克,增加到2011年的6.01千克和15.62千克,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5%。相比而言,现阶段城乡消费差距仍然很大,需要适当的政策引导来促进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