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后经日本传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代表军事后勤管理意义的“logistic”被引入商业领域,其影响涉及原材料流通、产品购买、储存、分配、运输、库存控制、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20世纪50—70年代,“物流”的含义及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到了商品流通领域,即流通过程中商品实体的物理性运动,“physical distribution”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词语。可见,logistic立足于企业经营战略这一较高的层面,而physical distribution往往限于具体物流活动的管理。
中文“物流”一词最早产生于日语翻译。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引入日本的“physical distribution”被译为“物的流通”,简称“物流”。这一概念逐渐取代了日本原先的“流通技术”。进入70年代,日本逐渐接受了美国“logistic”的理念,物流管理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还原”。1981年日通综合研究所明确提出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实践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物流”概念在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中开始传入我国。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次国际物流会议,并首次对日本的物流业进行了考察,回国后编写的考察报告中,“物流”一词被首次使用。1981年,专业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连续刊登了北京经济学院王之泰教授撰写的《物流浅谈》,文章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物流结构及物流信息等内容。后来又有一些学者拟文详细介绍了日本从物流用语的引进到物流理论研究、物流管理实践过程等方面的情况。(www.xing528.com)
大陆对物流的定义通常是从“物”和“流”两个角度入手,对两者范围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定义方式。王之泰较早地给出了“物流指的是实物流通,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转移而出现的实物物理位置的转移过程”的定义。此后,随着国内理论界研究的深入,关于物流的定义不断涌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①“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流动和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全部运动过程”,此定义强调了物流过程的意义;②“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该定义突出了物理移动的本质;③“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这一定义则主要考虑了客户服务等内容。可见,这些定义有的着眼于实物流动的过程,有的则突出了物流活动在企业管理与战略中的作用。
针对“物流”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双层含义,大陆2001年制定的《物流术语》中区分了“物流”与“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物流活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物流”一词基本对应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含义,而“物流管理”则包含了客户服务等logistic层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