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太区域的消极表现可能会减少本地区经济合作的红利,并减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却给中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中、美这两大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与合作从未停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停滞与国际秩序转型的特殊时期,美国主动放弃引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主导地位,转向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以及退出TPP等举动,为中国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亚太秩序重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以“三个共同体”思想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积极推进FTAAP等多边自由化机制,积极有为地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国家。这些国家从地域上距离我国较近,从战略意义上,我国能够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帮助。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有25%的概率源自这些国家与我国进行的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我国和沿线国家越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往来密切的条形区域,“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突出的优势。首先,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沿线国家开来了一辆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的特色在于其合作的方式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合作,而是多项的、全方位的合作。从制造业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为沿线各国提供各项帮助,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中国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和互通,在促进各国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中国的引导力,逐渐树立中国的主导地位,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机制。其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中国通过与周边沿线国家签订单边、多边协议,规范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在资金、技术、经验上的交流,强化重工业、轻工业等产业的合作,在推动沿线国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共同发展,共谋双赢,使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地润入沿线国家当中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将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当中去。中国作为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市场前景,而且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一个广阔的共荣经济圈。
总之,当前世界正在兴起逆全球化浪潮,并不意味着全球化将会被逆转。相反,推动实现新的全球化将会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化挑战为合作机遇,与亚洲各国加强全方位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和亚洲各国可在“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化经济合作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以包容性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使得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惠及亚洲各国人民。
【注释】
[1]其框架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为:自由贸易区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经济同盟理论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其中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理论,其他理论以关税同盟理论为分析和形成的基础。
[2]Tinbergen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J].Books(Jan Tinbergen),1954.
[3]Balassa B.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J].Homewood,IL:Richard D.Irwin,1961.
[4]Viner J.The Customs Union Issue.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J].New York,1950.
[5]Meade J E.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55.
[6]Mundell R.International Economics[M].Mundell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68.(www.xing528.com)
[7]Markusen J R,Robson A J.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trade with a monopsonized sector[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668—682.
[8]Deniau J F.The Common Market:its structure and planning[J].New York:Frederick Praeger,1960.
[9]Linder SB.The Pacific century: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sian-Pacific dynamism[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0]Grossman G M,Helpman E.V.The Politic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J].V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4):667.
[11]Krugman P.The move toward free trade zones[J].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1991,76(6):5.
[12]Baier S L,Bergstrand J H.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free trade agree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4(1):29—63.
[13]Storper M,Scott A J.The wealth of regions:market forces and policy imperatives in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J].Futures,1995,27(5):505—526.
[14]数据来源:中国自贸区服务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