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和发展脉络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和发展脉络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背景下,亚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是亚洲新一轮增长的基础和重要动力。亚洲经济一体化始于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在2012年8月底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召开的经济部长会议上,各方均同意组建RCEP。但起初的TPP对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发挥的作用,直至2008年2月美国宣布正式加入TPP,才使其迈向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和发展脉络

当下,世界经济已进入大变革时代,亚洲地区正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亚洲各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一体化是亚洲新一轮增长的基础和重要动力。

亚洲经济一体化始于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东盟涵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在内的整个东南亚十国。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即《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2002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这六个老成员国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个新成员国则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2003年,随着中国与东盟发展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 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GDP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除此之外,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还有如下几个标志性框架

1.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受制于各自国内市场规模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东盟在2011年开始探讨建设10国间充分进行自由贸易的协定,在东盟第18次经济部长会议上,最先提出了组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概念和草案,并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正式批准。同年11月的第19次东盟峰会上,东盟国家正式宣布了《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文件》,为RCEP谈判指明方向并奠定了基调。在2012年8月底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召开的经济部长会议上,各方均同意组建RCEP。此后,谈判于2013年5月在文莱正式启动,截止到2017年4月,共进行了17次谈判,涉及的新领域议题不断深入。在2017年3月3日日本神户的谈判中,16个RCEP成员针对传统贸易与投资以外的投资和电子商务的基本规则,以及关税减让、货物与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和知识产权等议题进行商榷。可以预见,若RCEP协议达成,其将会涵盖全球35亿人口、区域GDP总和占全世界的1/3,成为全球覆盖区域最大的自贸区。[14]作为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了保护东盟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发展,RCEP以东盟形成的国家集团为圆心,整合其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签订的“10+1”自由贸易协定,打造东盟“同心圆战略”布局下的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其作用更多体现在功能性,并非政治性。同时,受制于RCEP的主导者东盟自身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其涉及的领域较为传统,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谈判聚焦于传统贸易方式与“第一代”贸易政策措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合作。“最接地气”的RCEP能够最大限度地吸纳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之中,较低的门槛使其能够不断地吸纳新成员国,尊重各经济体异质性,在原有的东盟与亚太区域内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协议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规则,在渐进叠加过程中注重对已有自贸协定的整合,成为典型的嵌套式发展模式。

近年来,RCEP谈判取得了巨大进展。2017年7月17—28日,RCEP第19轮谈判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各方继续就货物、服务、投资和规则领域展开深入磋商。2018年4月28日—5月8日,第22轮谈判在新加坡举行。在全体会议召开的同时,货物、服务、投资、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贸易救济、金融电信、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律机制、政府采购等领域都并行举行了工作组会议。各方按照2017年11月首次RCEP领导人会议和2018年3月3日部长会议的指示,继续就货物、服务、投资和规则领域议题展开深入磋商,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会议强调各方将按照《RCEP谈判指导原则》,齐心协力,务实突破,推动尽早结束谈判。2018年6月30日—7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第5次部长级会间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东盟10国、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6方经贸部长或代表出席会议。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代表钟山部长参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海关总署派员参会。2018年11月13日,正在对新加坡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希望RCEP将于2019年签署并生效,该协定将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www.xing528.com)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APEC及其倡导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长时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于是部分成员国寻找新的自由化路径,TPP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亚太跨区域自由贸易协议之一。

TPP的发展可追溯到2002年在墨西哥APEC峰会上,新加坡、智利、新西兰三国关于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2005年4月,文莱加入谈判并签署协议,同年7月,由四个小型经济体为创始国签署且被称为“P4协议”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成为TPP的前身。但起初的TPP对亚太地区经贸合作发挥的作用,直至2008年2月美国宣布正式加入TPP,才使其迈向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虽然美国最初只针对金融服务和投资议题逐步展开谈判,但却引发了全球热议与关注。2009年11月,澳大利亚与秘鲁的加入以实际行动支持了美国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的提议,美国在原有TPP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全新的贸易议题,至此,TPSEP更名为TPP。而后伴随着越南、马来西亚、日本、墨西哥、加拿大、韩国相继加入谈判,由12个成员国组成的TPP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15年10月,12个国家宣布结束“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最终于2016年2月正式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巩固与加强自身在亚太地区核心地位的体现,其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是以建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经济合作支撑,并聚焦于“新一代”贸易规则与贸易方式,在环境、劳工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一定突破,以高标准的门槛来寻求高质量,最终实现加入成员趋同。可以说,以美国为核心的TPP自诞生起,其担负的政治使命便高于经济意义。美国借助于TPP旨在实现自身“重返亚洲”和“亚洲再平衡”的政治意图,因此TPP与RCEP的不同点是其重在规则的重塑,旨在维护自身全球经济秩序的话语权与领导权。特朗普就任美国第58届总统以后,发布的重大经济决策之一就是退出TPP。美国的退出对TPP是非常严重的打击,甚至有的成员国认为TPP已失去价值。但是,日本在积极劝说美国无果的情况下,扛起了TPP的大旗。

3.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级别最高的经济合作论坛,APEC坚持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所作决定须经各成员一致同意,会议成果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这种合作机制限制了APEC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APEC合作机制是各成员国面临的重要课题。2004年4月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提出了建立FTAAP的设想,2007年9月APEC悉尼会议对FTAAP给予了较大关注,部长级会议向领导人会议提交了一份全面的、包括FTAAP作为长期远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报告。2007年后的APEC会议均关注FTAAP的进展,但FTAAP始终停留在研究层面。直到2010年以后,APEC推进才使FTAAP相关问题受到重视,2011年领导人宣言和部长级会议声明都认为FTAAP是深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工具,以应对下一代贸易和投资问题。2014年在中国主办的APEC会议上,中国的积极努力及与其他成员的共同合作,推进了FTAAP从愿景到行动的进程。领导人承诺启动并全面、系统地推进FTAAP进程,批准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决定通过实施路线图,努力在本地区现有自贸区安排基础上尽早建成FTAAP。

在2016年11月秘鲁利马举行的APEC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构建FTAAP成为该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并如期实现了北京会议中确定2016年完成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的目标。此次《亚太自贸区集体战略研究报告》获批是亚太自贸区发展历程中的突破性进展,也是各经济体共同完成的首个实质性动作,但亚太自贸区的具体实现路径、搭建何种平台与制度框架等问题仍面临着重重阻碍。毋庸置疑,建设FTAAP将是未来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弥补现有亚太区域各合作机制缺陷的有效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