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及现象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及现象分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为研究基础的,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比较欠缺,这一领域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中的难题之一。最后,在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屡屡受挫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发展迅速,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展及现象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丰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通常将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理论称为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并采用英国经济学家Peter Robson构建的框架进行分析。[1]

理论界一般认为,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1954)在其著作《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第一个提出区域一体化的定义,他认为区域一体化是通过国家或区域之间相互协作与统一,将阻碍经济活动有效运作的因素加以弱化、消除,以创造出最优的国际经济结构。[2]目前被理论界广泛认可和引用的区域一体化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1961)提出的,他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过程”与“状态”并存的概念,区域一体化既是采取旨在消除区域内各国之间差别待遇措施的过程,又是上述差别待遇消失的一种状态。[3]总体来看,学界对区域一体化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同学科之间对一体化的定义各有侧重。

1.关税同盟理论的研究及进展

在Viner(1950)奠定了关税同盟理论的核心地位以后,[4]Meade(1955)等学者在完全竞争、生产成本不变、运输成本为零的前提条件下,量化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5]Meade(1955)补充和完善了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研究,将侧重点扩大到高效率群体以及消费方面的研究。Mundell(1968)首次提出了贸易条件效应。[6]Balassa(1962)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也将促使非成员国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效率,将经济一体化效应的贡献从一体化内部扩展到一体化外部。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还修正了关税同盟理论忽视动态效应、未考虑经济增长影响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完善。

2.自由贸易区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在关税同盟理论的基础之上,Meade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理论。Meade(1955)认为自由贸易区产生的经济效应不同于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会产生“贸易偏转”现象。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制定和实施原产地规则。Robson(1980)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也存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效应,但是与关税同盟相比,自由贸易区无法避免地存在“间接贸易偏转”现象。间接贸易偏转不可能通过原产地规则加以限制或者消除。[7]

3.要素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与发展

要素市场一体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eniau(1960)等人完成的。他们认为允许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直接结果是要素价格均等化,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还会进一步导致行业收入均等化。[8]Linder(1986)认为,劳动力将从劳动报酬低的国家流向高的国家,最后各国之间的劳动报酬趋于一致。[9](www.xing528.com)

4.政策一体化的研究及发展

Balassa(1962)认为,一体化内部成员国政策差异不利于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配置。政策一体化可以有效降低这种负面影响。Robson(1980)将政策一体化看作一体化的最高阶段,要求实现政策措施的高度统一。

5.其他新的研究视角

在区域贸易协定的动因方面,Grossman和Helpman(1995)的研究认为在给定生产者游说的情形下,当两国的生产者获得的租金更大时,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可能性更大。[10]Krugman等学者建立新贸易理论模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样化偏好以及产品的异质性等加入传统的贸易模型中来,使后续学者得以重新认识区域一体化效应的量化问题。Krugman(1991)认为FTA的形成是源自双方地理上的接近或比较优势的结构相似,并开始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因。[11]Baier和Bergstrand(2004)的研究也支持了Krugman的观点,认为这种“天然”优势的存在使得国家之间更容易形成FTA。[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一体化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新兴的区域一体化不断涌现,出现了南北合作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原有的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和扩展,内部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Storper,1995)。[13]区域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也不再仅局限于国际贸易和政治关系的范畴之内,新区域主义、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各具特色和侧重的分析范式加深了人们对日益复杂的区域一体化的理解。丰富、多元的理论认知和分析框架指导了全球范围的区域一体化实践。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涌现重塑了世界经济面貌。微观上,区域一体化降低了区域内的贸易壁垒,重新构建了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联系;宏观上,其与全球化力量共同作用使得世界经济网络交叉、重叠。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愈发呈现出多维度的空间特征,也使之成为一个多学科参与的科学问题。

6.简短的评述

总体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深化,大量有价值的结论不断涌现,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理论研究架构还未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博弈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地理学理论、以及寻租理论等新观点和新方法尚处于架构之中,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较为缺乏。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为研究基础的,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比较欠缺,这一领域一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发展中的难题之一。最后,在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屡屡受挫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发展迅速,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